夕阳人生 朝阳活力 吉林省松原市农村老年托养所纪实

2019-06-26 06:48
中国民政 2019年10期
关键词:托养松原市养老

民政基层工作第25调研组到达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河西村托养所时,老人们刚刚吃完午饭,饭菜的余香依然飘荡在空气中,志愿者李大姐介绍说,这里每天根据营养搭配提供一日三餐,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又吃得健康。为了让饭菜更可口,当天的蘸酱就是普通黄酱加入冰糖熬制成的,这些小细节无不体现出托老所对老人的体贴和关爱。

“我感觉能活到100岁”

河西村老年托养所开办于2017年,目前有16位老人。宽敞明亮的宿舍,营养可口的饭菜,干净整洁的环境,生活起居有专人照顾,这里俨然成了老人们的世外桃源。95岁的陈程老人在河西村生活了50多年,有5个孩子。孩子们平时忙工作,忙完了工作又要操劳各自的家庭,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老人还是感觉到精神上的孤单,自托养所开办就搬到了这里。“这里住的都是村里的老邻居,平时和老熟人聊聊天、下下棋,在阅览室读读书,生活很充实,失落的心情一扫而空,我感觉能活到100岁。”

托养所的另一位“明星”郭万才老人,深厚的书法和绘画功力也让他有了不少“学生”,阅览室就是他的书画教室。有些老人年轻时就喜欢这些,但忙于操持生计没时间来钻研,现在有时间了,又有这么好的平台和条件,平时聚在一起切磋书画,真是老有所乐。

河西村总人口2650人,老年人口416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15.7%,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29人,空巢老人80人,留守老人70人。河西村老年托养照顾所是松原市农村老年托养所的建设试点,主要服务对象为本村和周边村60岁以上的空巢、独居和五保老人,采取互助服务为主,自我服务、专人服务、志愿服务并行的方式,坚持自我保障、子女赡养与政府补助、社会资助相结合。托养所占地面积330平方米,能为20名左右的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学习教育、休闲娱乐、权益保障、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卫生室的作用。

除了河西村托养所,调研组还走访了同在伯都乡的井发村老年托养所。这座托老所于2018年11月建成使用,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多种舒适的居家房型,餐厅、洗浴间、洗衣房、活动大厅、卫生室等一应俱全,能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需求。托养所配备了专业的护理人员,并设有医疗医护室,除了定期检查外,还能及时对老人日常和突发的身体不适作出相应处理。在这里,老人们不仅能开展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安享快乐的晚年时光,还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比如托养所会为入住老人举办生日会,工作人员如家人一般关心照料着老人的生活。

农村传统的赡养方式,一般是老人轮流在子女家居住,或者是由指定子女赡养。而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如何安度晚年,成了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像河西村的陈老一样,在托养所入住的基本上是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眼下这所“老年之家”的出现,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家门口的养老院

目前,松原市260万人口中,老年人口45.5万,占总人口的17.5%。农村老年人口31.14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68%。与城市各类养老资源相对较多的实际相比,农村老人的养老意识比较淡薄,资源短缺。

为切实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服务均衡发展,针对农村不同群体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松原市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不断探索,采取“养老大院+协会+志愿服务+集中托养+网络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通过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打造出互助型、福利型、救助型“三型融合”的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采取“多镇合一”“城乡一体”等方式整合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的资源,集中供养农村特困老人;同时探索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已建成农村托养所18个,投入资金697万元,总床位达到432张,入住老人420人,入住率97%。 切实提高了农村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村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托养所以村委会为建设施工主体,采取省里补贴一部分、市(县、区)配套一部分、村集体自筹一部分的形式,形成了多方筹资机制。入住老人分类收费,每人每月不超过500元,对低收入或无收入的老人,利用承包地流转收益,不足部分由村集体给予一定救助。老年人在托养所的日常照料,由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爱心志愿者服务为辅。

托养所得到了当地农村老人的高度认可,被称为“家门口的养老院”。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托养所利用闲置资源建成,投入少,政府扶得起,村集体办得起,老人用得上,具有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二是托养所建在了村里,老人“离家不离村”,满足了对故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三是老人入住时间机动灵活,可日托,可月托,也可长期入住;四是实现了农村养老的“医养融合”,将托养所和村卫生所资源进行整合,既满足了老年人养老需求,同时还提供了老年人基本的医疗服务;五是促进了农村脱贫攻坚,子女将老人送托养所入住,安心外出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六是每个托养所都设有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小菜园,部分村新建了冬季大棚,喂养了家禽,基本能够满足老人饮食需求,日常生活自给自足,还丰富了晚年生活。

着眼于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

文化养老,是松原探索创新养老模式的另一方面。2019年,按照吉林省民政厅年初部署要求,松原市致力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四级文化养老示范基地,并树立了“一二三四五”模式,一是积极树立面对老年生活的心态;二是做好两个设计,重新设计人生目标,重新设计人生规划;三是运用国学的三种思想,把人生信仰和追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四是坚守四项生活基本宗旨,养好心、身、性、德;五是践行五种生活行为,学、健、游、娱、益,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指数。

不满足于照顾老人生活起居、而着眼于老年人心灵和情感需要的更高层次的养老思想,更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听一听”,在农村养老机构里,每天播放国学经典;“看一看”,除了房间里都配备了电视机外,每个托老所都设置了活动室、阅览室;“学一学”,印发了通俗易懂的国学养生手册,让老人们重视养生,懂得如何调节自我情绪;“演一演”,把专业文艺团体不定期请到托老所,让老人们在“家”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讲一讲”请国学老师到养老机构,给老人讲解养生常识。

老人们有了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逐步完成了老人们从观众到受众的转变。文化养老重在落实和行动,目前运行的文化养老机构运行效果显著,老人们的文化生活得以改善和提高,据了解,民政部门还将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更多的文化养老基地,让更多的老人受益,预计至2019年底松原市辖区内还将有17家农村老年托养照顾所陆续建成,文化养老模式也将全面铺开。

猜你喜欢
托养松原市养老
养老生活
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2020年起实施
首个残疾人托养服务国家标准出台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松原市备春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院托养模式中医康复治疗痉挛型重度脑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