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下河南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2019-06-27 10:45李春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生文化

李春阳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宣传部,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17年初,武汉陆续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在全国率先打响“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随后,各地纷纷响应,相继出台各项落地优惠政策。同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和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7月,郑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宣布全面放宽、放开重点群体落户条件,重点吸纳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落户。8月底,郑州市金水区召开“金典六策”金水区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新闻发布会[1],号称“用10亿真金白银引凤筑巢、放水养鱼”,不仅要“引进项目与人才”,还要“壮大企业与留住人才”。郑州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打包推出,意味着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郑州,将以新一线城市的姿态,正式加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中。然而,作为一个拥有9000多万常驻人口、50多万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源大省,河南如今为何还要在人才争夺战下“抱着水缸喊渴”?

1 河南人口迁移概况及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

以居住地和户籍分离来定义流动人口的话,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2.44亿人,占总人口近17.5%。从2000年到2015年流动人口逐年持续增长,近几年流动人口略有下降(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2018)。如果用人口净迁移率来描述人口流动情况,即一个地区的净迁移率为正值说明该地区人口吸引力较强,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反之,则说明该地区人口吸引力很弱,迁入人口小于迁出人口。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从中长期来看,人口是支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一组来自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6年至今,河南始终为人口输出大省。虽然2000年以后,随着全国经济发展趋向均衡,各地人口净迁移率略有回调,但是河南人口净迁移率却由原来的第七位跃居第三,仅次于江西、甘肃。那么,河南人都去哪里了?

人口迁移群体中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就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区域流向。一份《八城市大学生就业流向报告》首次引入“本地就业吸引力指数”,该报告抽样了“北、上、广”三个一线城市和“郑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五个新一线城市,通过各大城市中留在当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与其总数的比值,衡量该城市对大学大学生的吸引力。数据显示:河南能留住约36%的高校毕业生(郑州20%,开封8.5%,洛阳7.5%),六成以上的河南高校毕业生仍然会选择北上广,认为那里拥有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以河南大学的大数据调研为例,2018年,河南大学共有应届毕业生10914人,以该校毕业生就业区域为调研对象,省内就业比例大致为56.48%。毕业生主要流向仍然为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比例分别为11.99%、5.98%和4.09%(数据来源于河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 人才外流与文化自信的互动关系(河南省M所高校实证分析)

当然,人才外流往往是多个因素、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地区经济实力、政府政策环境因素及信息技术支持能力等都可能对其造成影响[3]。但鉴于在时间、财力及选题定向等方面的原因,本课题只限于河南文化自信和人才外流之间的关系考查。为了将文化自信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课题组从历史文化渊源、政府方针政策、当前时代精神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四个方面对河南在校大学生和外省就业的河南高校毕业生进行群抽样调研及访谈,力图对各变量与河南大学生文化自信指数进行变量相关性的分析,进而论证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 河南大学生文化四个维度认同调查情况 图2 河南大学生就业流向与文化自信相关对比图

如图1、图2所示,在河南文化四维认同调查中,认同度最高的为河南历史文化渊源,认同和完全认同的合计比率超过90%,认同度较低的为未来发展前景,近35%的被调查者对未来发展前景反应冷淡,这表明在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仍然大有可为,而在政府方针政策、当前时代精神入脑入心的宣传上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尚有可以努力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确定本地文化认同和河南高校毕业生外流的相关性,我们对省外就业和省内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分组对比,通过对其河南文化认知程度的测试来考察文化认知、情感认同及行为倾向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文化认知与情感认同及行为倾向呈现正相关,选择省外就业的学生文化情感认同程度相对较低,比例差约在20-30%之间。

3 坚定区域文化自信,留住河南人才优势,共筑中原文化高地[3]

河南文化是河南劳动人民在历代变革中沉积下来的反映河南人民特质和风貌的民俗文化和时代精神,它既包含五千年中原文明沉淀下来的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鞠躬尽瘁的好人精神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精神,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河南历届政府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河南人民在不断艰苦奋斗中所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当前,河南正处于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的决胜阶段,要想把握河南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机遇,构筑中原文化发展大平台,首先要坚定河南人的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发展新活力,共筑中原文化发展高地[4]。

3.1 强化政府宣教功能,引导大学生主流文化的认同

3.1.1 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抢占主流文化前沿宣传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原有的传播媒介受众逐渐缩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然而,文化的本质就是传播,引导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肯定,首先要强化政府宣教功能,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平台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不断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抢占主流文化前沿宣传阵地。一是要结合省党代会、人代会及其它时政教育工作节点,积极宣传河南省委省政府方针政策,对大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关心政治,关心经济,关心河南社会文化发展方向。二是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节日及建军建党等国家重要纪念日举办诸如清明祭扫、建军建党建国红歌赛等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俗文化教育以及孝亲尊师等传统美德教育,提升河南大学生对河南文化的认同和肯定。三是要积极联合上级文化教育行政部门,有目的、有计划地举办河南文化学术报告会、读书会及艺术展览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全面提升河南文化的时代精神素养,培育和践行文化认同和自信。

3.1.2 政府方针政策进高校,强化大学生时代精神洗礼教育 强化当代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要积极推进政府方针政策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文化熏陶教育。一是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利用时事政治课来帮助河南大学生在领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河南省情及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落地政策,让大学生了解并掌握河南文化在当下奋发有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强化大学生对政府方针政策的拥护。二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高校”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洗礼教育,用主流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把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用主流文化来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河南文化的认同,使大学生在了解河南传统文化、河南当代精神和河南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宣传和弘扬河南本土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将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与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自觉地承担起实现河南崛起的历史重任。

3.2 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做好河南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

3.2.1 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做好河南优秀文化传承 做好河南优秀文化传承要高度重视高校的主体作用,把河南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一是在人文素质必修课中加入地方特色章节。我省高校大都开设了人文社科方面的必修课,比如被戏称为“高四语文”的大学语文,由于篇章与高中课文重复率高、大课堂教学模式较单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原有教学课时安排的基础上,鼓励增设地方特色实践课,鼓励河南功夫进体育课堂,戏曲赏析进音乐课堂,姓氏寻根进历史文化课堂、辨识中草药进生物课堂等等。二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设河南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在旅游专业的传统文化辅修课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诗词赏析还是戏曲学习,抑或少林功夫,让大学生在体验河南传统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激发其对河南文化的兴趣,强化其文化认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增设区域文化比较、中外文化比较专题,例如增设河南省域内河洛文化与汴梁文化的对比研究,跨省区诸如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漠北文化的比较研究,使大学生在文化对比、交流和碰撞中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面对文化冲突能够始终保持兼容并包,并做出文化选择。

3.2.2 强化大学生文化情感认同,引导正确的文化选择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首先要注重引导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思想上肯定河南文化,在情感上认同河南文化,在行为上拥护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勇于承担实现河南文化复兴和中原崛起的历史重任。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电视或书籍报刊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和市场文化的乱象,树立正确文化观念,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精髓,做好河南文化的代言人。另一方面,不断引导河南大学生转变学习生活观念,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当下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及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文化交流实践活动,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提升对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的肯定和认同,进而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3.3 重视社会联动效能, 盘活河南民俗文化开发与服务

3.3.1 创新河南文化开发与服务,增强文化成果的竞争力 提升文化自信关键是不断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应创新河南文化的开发与服务,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产业的先进经验,切实增强河南自身文化成果的竞争力。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建设为基础,充分挖掘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为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资支持。二是要针对文化新热点,开发文化新业态,推进产能融合,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辐射作用,形成河南文化动态发展新格局。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文化创意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制度创新,加快文化创新园区建设,组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搭建文化发展数据大平台,激发文化主体自主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切实提升河南文化核心竞争力。

3.3.2 促进文化对外交流与服务,扩大河南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文化对外交流与服务,扩大河南文化影响力,首先,要讲好河南故事,不断推进河南文化的“引进来,走出去”政策。“文化引进来”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引进外来文化要立足于河南现有的社会实践,不断推进河南文化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和创新,通过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在河南文化发展中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创造诸如“河南好人”、“河南强人”的时代精神,铸就河南式的中国脊梁。其次,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产业运作,充分利用和挖掘河南文化历史资源,建立独具特色的河南文化品牌,把握“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打造出“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武术文化”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河南名片[5]。再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传播平台,创新传播载体功能,不断挖掘河南文化的时代内涵和当代精神,构建起独具地方特色的河南文化符号和价值认同体系,构造具有根亲文化意义的文化河南形象,讲好河南故事,真正把河南“推出去”。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建立“灵魂故乡,根亲河南”的文化归属地[6]。

3.4 强调大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培育河南根亲文化软环境

强调大学生主体参与作用,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校内外各种河南文化实践活动:一是参加家乡举办的民间节庆活动,通过体验河南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二是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河南文化专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强化河南文化的认知,在文化交流与对比中提高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参加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各种展馆实践活动,感悟河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增强河南大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大学生自身对河南文化的信心[7]。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河南文化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在语文课上了解河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体育课上体验河南武术的博大精深,在音乐课上领略河南戏曲的长袖善舞,通过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河南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状况来感受河南文化的魅力,帮助他们在肯定民俗文化的同时,更加坚信河南文化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出彩河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谁远谁近?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