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牡蛎应用方法探讨

2019-06-27 00:40詹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软坚散结伤寒论牡蛎

詹浪

【摘 要】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方法“熬”进行探讨,阐明“熬”在《伤寒论》中的正确寓意,并且对使用牡蛎的条文及方药进行逐条分析,总结仲景使用牡蛎方法与目的,并与现代中医师应用牡蛎的方法“先煎”及目的进行对比,区分两者的用法与目的,给经方中牡蛎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伤寒论;牡蛎;熬;煎;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滋阴清热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6-0012-02

《伤寒论》中含有牡蛎的方剂共有5首,即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和牡蛎泽泻散。此5方中,牡蛎后面总会注明“熬”,此“熬”与现代的“熬”寓意是不同的。现代中医师在使用牡蛎时,总是在其后写下“先煎”。本文就仲景用牡蛎之“熬”与现代之“先煎”两者的区别进行比较,并阐明仲景用牡蛎的目的,为《伤寒论》中牡蛎使用方法及功用提供新的思路。

1 “熬”和“煎”

“煎”,现代则意为把食物放在油里炸熟或者把食物或者中藥放水里煮,比如说煎饼、煎药和煎服等。而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注“煎,熬也”,可见东汉时期,煎与熬寓意基本一样。现代,通常说“熬”意指把食物或者中药在锅里小火慢慢煮,比如说,熬药、熬粥等。西汉末杨雄《方言》曾说过“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而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注“熬,干煎也”。可见汉代,“熬”、“焙”“炒”的意思相近且并非现代所说的“煎”和“熬”,而是以火焙干(以微火烘烤),去除多余水气的意思。

2 仲景用牡蛎的用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熬”与“煎”二字用之十分讲究,如关于“熬”的“牡蛎五两(熬)”,“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等,关于“煎”的“再煎取三升”,“去滓再煎”,“于铜器内微火煎”等,都可以看出“熬”,是在煎药前把某个药物以火焙干,甚则变黑或变黄等,这与《伤寒论》中“熬”、“熬黄”、“熬黑”、“熬焦”是一致的,也符合东汉时期“熬”的本意。故仲景所用之牡蛎即是以火焙干后的牡蛎,这与现代2015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的煅牡蛎取义是一致的,即“取净牡蛎,照明煅法(通则0213)煅至酥脆”[1]并且仲景用牡蛎并未先煎,而是与它药同下,这有别与现代牡蛎之用法,须先煎(下)一段时间,再下它药。这从《伤寒论》其它方里,已经明确注明何种药先煎可以看出,比如说“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等,故牡蛎不须先煎不是仲景之失误,而是本不须先煎。

3 仲景用牡蛎的目的

3.1 牡蛎与龙骨配伍旨在镇惊安神,敛汗固脱 《神龙本草经》云:“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可见牡蛎有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的功效,可以治疗惊悸烦及虚脱类的疾病。而仲景在使用牡蛎时,常与龙骨相须为用,旨在重镇安神、敛汗固脱,治疗心阳虚损之烦躁甚或大汗亡阳之惊悸、狂躁、卧起不安等症。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此病本为表证,却误用火法、下法,而导致津液及心阳的损伤,引邪入里,出现烦躁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解之。此方可理解为桂枝甘草汤减三两桂枝,加龙骨、牡蛎各二两而成,其中牡蛎与龙骨配伍可以安神而解除里证之烦躁,而桂枝与甘草配伍则可解表且可温补心阳之虚损,因桂枝量少故旨在轻微解表而重在安神而治疗烦躁。

《伤寒论》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忘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此病脉浮本为表证,强用火法,而导致大汗亡阳,而出现惊悸、狂躁、卧起不安等症,故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温阳涤痰,重镇安神。从证候上看,此证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之烦躁更为严重,不仅出现惊悸、狂躁、卧起不安等精神症状,还出现了大汗不止的症状,故牡蛎用至五两、龙骨用至四两,量大而力专,旨在重镇安神,敛汗固脱。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八九日,按照正常的三阳病传变,此时应为半表半里的少阳病,《伤寒论》第264条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故少阳病本不可用下法,今用下法故在本有的少阳病的基础上出现烦惊及谵语的精神症状,故在柴胡剂的基础上加牡蛎、龙骨及丹铅镇惊安神。

3.2 牡蛎可软坚散结,配伍瓜蒌根可滋阴清热 《雷公炮制药性解》云:“牡蛎,味咸,性微寒,入肾经……牡蛎本是咸水结成,故专属肾部,软坚收敛之剂也”,可见牡蛎可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而仲景在使用牡蛎时,常与瓜蒌根相须为用,则滋阴清热功用更甚。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太阳病五六日,已经用了汗、下二法,五六天的时候正是传由表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故可见少阳证之胸胁满微结,又因用汗法及下法,伤及阴液,故可见小便不利及渴。所以加用牡蛎软坚散结[2],同时牡蛎与瓜蒌根配伍又可滋阴解热而解渴[3]。

《伤寒论》第395条案“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此可以理解为大病过后,人体水液代谢没有恢复,故见腰以下水肿,此相当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治第十四》里的水气病,且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故有泽泻、葶苈、商陆根、海藻等利水药,以消腰以下水肿。然而牡蛎泽泻散中用了牡蛎与瓜蒌根,暗含栝蒌牡蛎散之意,旨在滋阴解热,引热下行,治疗渴证,可见《伤寒论》第395条之大病瘥后,病人还应有热证,故用牡蛎配伍瓜蒌根,滋阴解热。

3 小结

牡蛎,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功效平肝潜阳、软坚散结、重镇安神、收敛固涩,此为《中药学》[4]中的记载,且用法为煎服,宜打碎先煎,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这有别于仲景对牡蛎的用法,仲景所用牡蛎皆为“熬”制过的,即以微火烘烤,去除多余水气后的牡蛎,且并不需要先煎。同时,仲景用牡蛎配伍严谨,旨在软坚散结,与龙骨相须为用旨在重镇安神,与瓜蒌根合用旨在滋养阴液。而现代中医师在使用经方时基本都对牡蛎先煎,且在治疗时常用生牡蛎配伍酸枣仁、琥珀等安神之品,或者用生牡蛎软坚散结,可能有违仲景之意,故应用仲景之经方,效仿仲景之法使用牡蛎,投之于中医临床可能更加贴合与仲景之愿!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73.

[2]黄诗茵. 《伤寒杂病论》中龙骨、牡蛎的应用及配伍规律探索[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3]胡希恕.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8:189.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98.

(收稿日期:2019-01-18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软坚散结伤寒论牡蛎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伤寒论》实为115方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Ruanjian Sanjie Capsules(软坚散结胶囊) Inducing Renal Cancer Cell Apoptosis by Blocking NOTCH Signal Pathway
软坚散结治疗60例子宫肌瘤患者观察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软坚散结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20例
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