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儒家治道不可缺位

2019-06-27 00:19舒洁
祖国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

摘要:儒家治道理论“诚信”、“修身”、“礼治”、“仁治”的普世价值,及其千百年来的践行活动为今天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实现现代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不仅呼唤同时也要求儒家治道理论为其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社会治理   儒家治道   践行途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路径选择,要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度融合起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通过实践践行“诚信”、“修身”、“礼治”、“仁治”的儒家治道理论,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提供有益的途径借鉴。

一、从“诚信”到为人处世圣贤品格的养成,是社会治理的道德基础

儒家的“诚信”理念在传统文化中都属于伦理道德和政治伦理的范畴,是“君子圣贤”修身的目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诚”与“信”的结合,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准则”的统一,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经贸活动、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诚信”已发展成为社会规范和个人品德,要求人们在其为人处世方面学习圣贤品格的正直、诚恳、诚信,力求无愧于心,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诚信”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面,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以道德自律、制度约束、文化自觉来成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政务诚信引领诚信建设,以建设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领域为抓手,构建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路径,建立“诚信政府”。以加强诚信教育、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营造诚信氛围;以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依靠法律的威严与制度的力量为手段加强诚信监督;以诚信的生存、诚信的责任、诚信的担当、诚信的品格为中心构建“梯次诚信”的当代道德价值取向,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从“修身”到对治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为社会治理提供人才保障

“修身”的本质就是一个长期与自身的恶习和薄弱意志作斗争的过程,最切实际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因此也就自然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人是社会的主体。儒家思想要求“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 治理国家大事,首先选拔人才是要观察其品德修养,而品德修養取决于他是不是遵循正道,而遵循正道又取决于他有没有仁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对治理人才的教育培养,以“修身为本”,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心怀“仁爱之心”做人,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创造条件。

三、从“礼治”到法治社会建设,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路径选择

我们党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优秀文化的捍卫者,从传统的方面来看:首先,十八大以来能够提出和确认新的“依法治国”的理念是来之不易的,是我们党数代人的努力艰辛地探索,是在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其次,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实践和运用的“礼法同构”、“德主法辅”、“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在新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践行价值。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法者以法举之,无法者以类举之”等等优秀司法传统,是新时代处理好法治与德治辨证关系的重要参考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演化为一个民主和法制道路上具有现代政府管治理念的真正的执政党,而现代化治理的道路将只能在民主与法制前提下前进。因此,通过走群众路线,端正党群观念的民主的道路。通过走法治之路,保护百姓的幸福生活,保证公平正义。因此,可以从这几个方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选择:一是利用法律手段调整政府和企业家的投资方向,由过去的高回报的房地产等行业向文化、旅游、服务、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转型,以利于协调均衡的产业结构并有序发展。二是利用法律手段调整人们就业选择的方向,向更需要大量人员稳定就业的公共服务领域的行业和产业转移。三是使用法律手段法规进行约束,确保在这些行业和产业就业人员的人格尊严和被尊重,同时使得他们在经济上获得稳定收益,进而使得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有很好地升迁和发展机遇。

四、从“仁治”到以人为本、公民社会培养,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治理模式

儒家“仁治”理念是把老百姓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尚书》中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弘扬这种思想并做了发挥,《论语》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 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培养公民意识,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在密切、平等、自主、协商对话的网络关系中,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

因此,当今社会治理模式要考虑,不仅要提倡爱护“人”、关怀“人”,还要给“人”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培育足以造就社会精英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关怀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形成最广泛的公民参与,以最主动的、最自觉的参与精神,形成符合整体利益的公共政策,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儒家“仁治”理念在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中最生动的体现。

五、从“家国同构”到“外德内法”文化传统,构建和营造社会治理的特质内涵与文化氛围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把“孝”提升到“道”的认知高度,他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因此,中华“孝文化”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然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今天社会治理现代化乃至国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追求目标。

“百善孝为先”。儒家由“孝”引出了“德、智、善”等等文化理念,最终实现“为家尽孝、为国尽忠”人生理想目标。因此,今天我们构建社会治理文化,老年人需要“孝”、儿童需要“孝”、社会需要“孝”、国家需要“孝”,“孝文化”就是通过家庭、邻里、社区、组织、社会共同来体现的。可见营造社会治理的文化氛围,“以德治国”必须从家庭开始,从“孝道”入手,尔后延伸到社会、国家层面。培养和教育人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定会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都是孝子。总之,这一切都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理论支撑。

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宪政治国”、“依宪治国”,这里的“宪”包涵中华民族的“德”和我们党的价值取向等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建立在“依宪治国”基础上的社会治理的特质内涵就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中庸、忠恕”,同时强调外柔内刚,“德政刑法”相互一致的执政理念,这些都是与儒家思想的“外德内法”文化传统相吻合的。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治理的实践呼唤儒家治道理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需要驻足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这既表明“依法治国”要朝着现代法治的方向努力,而且还要通过“法治化”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最终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戴圣.礼记·中庸[M].

[2]《论语·学而》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舒洁,西安市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讲师,公共管理硕士,西安市行政学院,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
基层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公共性问题界定
公益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新探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