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法治人才培养要点

2019-06-27 19:15程铂瀚
人民论坛 2019年17期
关键词:法学法治体系

程铂瀚

【摘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法治人才培养。我们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博学和专攻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通过社会、高校、个人共同努力,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法治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关键词】青年法治人才 学科体系 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是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学科体系,通常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为适应科学分工、产业结构等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及其相互关系。任何一个领域想要培养出专业化的人才,都需要在科学的学科体系指导下进行。社会科学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其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指导标准与价值观不尽相同,甚至大不相同,没有所谓的统一标准。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必须立足于本国历史文化、体制机制和基本国情,服务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我们要自觉把“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贯彻到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我为主,深入研究和解决为谁教(教学目的)、教给谁(教学对象)、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的问题;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注重兼收并蓄,又突出自身特色。我们不仅要摒弃崇洋媚外思想,扭转在所谓西方学术权威之后亦步亦趋的做法,而且要努力探索实践,及时总结概括,积极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也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实际上也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法学学科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为法律已经覆盖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所以,法学教育更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要打破体制壁垒,贯通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做法,加强法学教师、法学研究人员和法治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努力把鲜活实践案例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法学教师尤其要树立优良作风,深入法律工作一线,加强实地调研了解,推动法学教学和研究更深地扎根法治实践,用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用理论更好阐释和指导实践,形成鼓舞激励学生的强大正能量。既要力戒光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也要避免陷入庸俗的事务主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尝试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法官、检察官等进入校园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法学实务知识或进行案例教学。同时,高校法学院也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设更多的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所等,让实践法学成为每一位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鲜明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德法兼修,不可偏废。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当前法治实践的迫切需要。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無论是单纯强调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因时代条件限制,古人还只能说是“以法”而谈不上“依法”治国)的朝代,都难以长时间维持国家稳定与统一,更无法有效保障老百姓的利益。比如,周朝主要推行以德治国,在西周初年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主要靠道德约束而缺少法律约束的治理方式使得周王室逐渐丧失了昔日的权威与尊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是诸侯林立、各自为王、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秦朝则是另一个极端,道德被无情地抛弃或边缘化,而法律极为严苛,甚至到了不通人性的地步,直至官逼民反、二世而亡。当然,周、秦的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与今天的德治、法治内涵有很大不同,但是在治国理政中德与法不可偏废这一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实际上,当前法治实践中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执法犯法、司法违法的案例,包括一些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高官”因贪腐而落马,都在深刻警示我们德法兼修的重要性。青年法治人才在青年一代中处于重要位置,唯有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才是正确的选择。

博学和专攻相结合,是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

当今时代,社会分工复杂而精细,知识更新广度、深度、速度前所未有,这对青年一代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法律作为规范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青年法治人才的能力素质亦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习提出殷切期望,并强调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这一论断,深刻把握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为青年一代指明了努力方向。事实上,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正是遵循了博专结合、先博后专、愈博愈专的人才成长规律。矢志法治建设的青年人,应当自觉把握这一规律,广泛学习吸收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夯实法学知识基础,精通自己专业领域,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尤其要在博学和专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注重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坚持把思考贯穿于学习、观察、实践之中,并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勇于开拓进取和创新实践,勇于探索真理和维护正义。

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是青年法治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看重自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广大青年人“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青年法治人才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更要加强修身律己,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洁品德,练就过硬本领,建功法治实践。在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各种诱惑面前,尤其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保持定力、严守规矩,既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也不投机取巧、自作聪明。只有这样,人生的道路才能走得更正更远。

当然,人都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对青年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在倡导加强自律的同时,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教育系统和高校要努力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做好“他律”工作。在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把规范管理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既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要求,又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想工作;既注重解决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又注重解开师生内心深处的思想疙瘩、心理纠结,使高校始终充盈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鉴于未来的职业特点,对于法学专业的青年学生,无论在自律、他律上都应有更严更高的标准。通过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源源不断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青年法治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②《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年5月4日。

猜你喜欢
法学法治体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浅谈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黑格尔的第一节法学课
黑格尔的第一节法学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