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世纪西方名著篇幅那么长

2019-06-27 19:16高林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上流社会篇幅雨果

高林

【适用话题】写作动力 金钱杠杆文学与生活 物质与精神

先说一下,19世纪写小说不算是赚钱的买卖,那时出版业远没有今天这个规模,读者也仅限于上流社会,写小说更多的是为了名垂史册,而不是为了赚钱,因为想靠写小说赚钱实在太难了。

比如邦雅曼·贡斯当,今天他以一个伟大的自由主义理论家著名,1815年前后他以政治家出名,更早的18世纪末则是以才子兼社交红人著名。他写过一本小说叫《阿道尔夫》(1806年),拿破仑帝国初期写的这么一小本书,看过的人都知道这绝对是一小本(中文版也出过袖珍版,上课看尤其合适),卖给书店老板,老板给了他一万法郎,但不是一次付清,而是五千法郎金币和五千法郎期票,印了三千本,然后1830年以后才卖完。

在19世纪,你呕心沥血地写了一本小说,然后拿去书店卖给有出版权的老板,他是给不了你多少钱的,除非你们有长期的合作。你的书好卖,销量够高,同时你还得能不断地供货,源源不断地写出新书来,你的收入才能稳步提高。但是高能高到什么地步呢?在雨果年轻时,他因为悼念贝里公爵的诗一炮打响,成为夏多布里昂力挺的文坛小霸王——他写一本小说能赚多少钱呢?《巴黎圣母院》可以作为一个标本,大概值3万法郎,3万法郎在复辟王朝时代是什么概念呢?一个时髦单身汉一年大概需要2万法郎来应付各种开支。但是雨果拿到的是期票——提现要打折扣;而且雨果还是已婚男人。所以他如果没有财产纯靠写作想让一家人过上体面日子,他需要一年写两本《巴黎圣母院》,这还是在他已经一炮打响的情况下。

其实,那时候的小说主要用途有两个:第一是敲门砖,一炮打响用的,比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让整个上流社会介绍你的时候可以当名片。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也是这个意思,呕心沥血地写完不靠卖书稿挣钱,而是为了靠它在上流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另一个用途就是名垂后世,人过留名雁过留声,17世纪法国首相下台回家去写拉丁语诗,贡斯当伯爵写《阿道尔夫》也差不多。那个时代的文人,出名的捷径是写剧本,那个时代的剧本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电影、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剧、起点热门小说三位一体,谁要是在法兰西剧院一炮打响,谁就彻底红了,然后功成名就,拿勋章敕选贵族院议员都是顺理成章的事,雨果也一样。

真正把小说变成捞钱买卖的是报纸的兴起,之前的连载小说都是在刊物上,上邊登短篇、节选和评论,但是那样的刊物发行量并不大,读者也并不多。到19世纪中期以后,报纸蓬勃发展,尤其是有了广告收入,报纸价格不断下降,连载小说的稿费就水涨船高。像大仲马这样的红人,报纸按行给钱,所以就写一些非常简短的句子也算一行,尤其是对话最适合用来凑行:“真的吗?”“真的”“您确定?”“确定!”“就是这么赚稿费的吗?”“是的。”

(若子摘自《皇帝圆舞曲》,有删改)

【素材分析】19世纪西方经典文学,篇幅大都很长。而之所以把作品写长,一是因为写作不赚钱,二是因为写作赚钱。写作不赚钱的时候,作家要想多挣钱,就要加大作品的产量;写作能赚钱的时候,作家也会把作品篇幅尽力拉长。看来,文学创作需要作家生活需求的推动,物质追求是艺术创造的源泉,金钱杠杆撬动了19世纪西方经典文学的长篇巨制。

(特约教师 刘志新)

猜你喜欢
上流社会篇幅雨果
Britain's“Shark House”
雨果剃发
艺术收藏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雨果的“谎言”
日本“上流社会男性”什么样?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in proximal and distal nerve segments of rats with sciatic nerve injury during Wallerian degeneration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
上流社会的请举手
延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