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和精神追求

2019-06-27 19:15倪文东
人民论坛 2019年17期

倪文东

【摘要】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魂灵,它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追求。汉字书法发展到今天,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汉字演变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字不灭,书法不灭。现代中国人,只有在一手敲键盘的同时,仍能一手写汉字,中国文化才能保得住根本。

【关键词】汉字书法 文化载体 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键盘代替不了笔墨书写,联想代替不了文化传承

人类进入21世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知识融合、媒体融合,畅通交流、毫无阻隔。中国汉字经过三千多年的演变发展,由简而繁,又由繁而简,适应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汉石刻,到简牍帛书、手札墨迹、雕版印刷等,中国汉字不断革新发展,适应了不同时期的凿刻、浇铸、书写、雕刻載体和材质的变化,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简约,越来越美观。汉字既古老,又现代,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所以说,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实用、最科学、最先进、最精美、最完备的文字符号系统。

作为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这样伟大的文字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应感谢中国科学院的一批科学家,是他们用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和科技手段,对汉字进行编码,让汉字进入互联网,实现了与世界畅通无阻地交流。这一研究成果增强了汉字的感染力,拓展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也开辟了中国书法的新天地。有汉字书写,就有书法艺术,书法与汉字形影相随,相得益彰。

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键盘输入,拼音联想,代替了汉字书写,大多数年轻人都在与网络对话,在手机上阅读,通过微信了解信息和接受知识。网络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快捷、方便、迅速,年轻人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无可非议。但是,久而久之,大家都不书写汉字了,键盘代替了笔墨,联想代替了思考,当某一天需要书写汉字时,一定会提笔忘字。若是等到离开网络我们就无法生活、无法工作、无法书写的时候,中国汉字书写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就岌岌可危了。

历朝历代的书法艺术,展现出千年中华文化

汉字书法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汉字的演变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古至今,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青铜器铭文、秦国的石鼓文、楚国的简牍帛书、汉碑唐楷、魏晋行草,历朝历代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商代的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人占卜征战、胜利、获俘、祭祀、游猎、赏罚的历史,集中反映了殷商王朝的社会生产、生活及先民们祈求年成丰足、生活安乐的美好生活愿望。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非常广泛,大都以反映王室和官员的活动为主,如诸侯的分封,对周天子的朝觐,各种祭祀、燕飨、狩猎等活动的记录;也有征伐和抵御外寇的记述,官员职务的任命,世官的制度,拜官的仪式等;还有显示世家的尊荣,对先祖先父的追念和型仪;此外,诸如田邑的交换,诉讼和婚媾等,无不有所记载。西周的贵族,把青铜礼器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与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经济的活动直接联系起来。这些丰富的青铜器铭文资料,可以说是西周历史的原始记录,是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料。如《利簋》记录了武王伐纣的重要历史,《散氏盘》如实地记载了当时的土地交换和契约之间的关系。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宣公就用《石鼓文》记载了灭小虢,战胜晋之后率大阵车骑游猎、“祭青帝”的隆重场面,给后世留下了被誉为“书家第一法则”的石鼓文。规范匀整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是对秦始皇功德的称颂,刻石记功,传之久远也;烂漫自然的秦诏版、秦权量铭文则是秦国政策条文的直接宣示;秦代传送军令的阳陵虎符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汉代的《大开通》《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等摩崖石刻则和古代的交通有直接的关系,是当时的老百姓对主持开通天堑、建造石门、阁道等历任官员的歌功颂德。东汉、北魏及隋唐时期,大量的墓碑和墓志更是对墓主人的德政品行的记录与颂扬。中国人多以石刻字,用书法为故人作永恒的纪念。

唐代大量书法家能留名千古,其重要途径也是为帝王、权臣、庶民书写碑文,或藏之于寺院,或矗立于祠堂,或刻之于家庙,或置之于墓前,如著名的《雁塔圣教序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颜家庙碑》等,皆以刻石留传至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文物和艺术价值。

书法与生命合而为一,笔底风光体现书写者的全人格

汉字书法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历程,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和文化追求。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是从汉字书法开始的。中国人从对书法的临摹学习和实践应用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线条美和造型美,从而体悟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吾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的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故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中国古代书法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要,书写历史,记载文化,传之久远,西周及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和汉唐以来的碑石上往往有“子子孙孙,万年永保”的说法。中国书法在实用的同时,在一点一画之中又反映出书法家的道德修养、人生理想、人格修养、审美观念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汉字书写和书法艺术形影不离,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历程和生产生活。

书法即人,中国书法与中国人是不可分的。清代书法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正如刘熙载所言,汉字书法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书写者的才学和志向,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书法家的品格修养、人生经历和文化积淀。书法艺术反映的是一个人完整的内心世界,这就决定了书法创作不可能通过某种单一的活动去实现,而要求书法家把全部心灵都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也正是由于书法家全身心的投入,与其他艺术相比,书法艺术更能充分地、透彻地表现书法家的全人格。“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只有把书法与生命合而为一的人,才会把生命对自然的渴求转化成笔底风光。”

漢字书法是中国人的修养,是年轻人的门面

中国人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汉字书法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中国人从小到大,一辈子都离不开汉字书写,都必须与汉字打交道。你可以不写毛笔书法,但必须写硬笔字,只要读书写字,就有一个汉字结构及笔画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的问题,因为字是中国人的修养,是年轻人的门面。

汉字书法注重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品格高、德性好,其书法作品自然受人喜爱;反之,则会受到历代老百姓的批评甚至唾弃。所以,书法艺术不仅与人的文化修养有关系,而且与其品格修养紧密相连,还和读书、为人、处世、修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代书法艺术审美和品评,十分重视书法家的“品格”,古代书论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家“品格”的论述,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汉字书法与“品格修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点:其一,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其二,古代强调学书立品的重要,要求书法家“品高”,只有“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其三,“品格”是指书法家的全部内心世界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其四,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往往与读书、阅世有关;其五,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

我们今天站在文化的立场来看,科技越发达,文化越重要,时代越发展,艺术更需要。今天,书法作为实用书写的功能,越来越被弱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作为汉字艺术化的中国书法,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有现代审美特征,其美艺作用却不断被强化,而逐渐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一种传统的、用于文化交流的文字符号,竟然最后演化成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的这一突出特征是世界文化领域唯一的一种,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

作为中国人,没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学习汉字书法,了解汉字演变规律,却是应有之义。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行学习、交流、工作,在计算机键盘或手机屏幕上,用拼音打字,用联想输入;但在另外一个时空,我们是否可以动手写写汉字,展开宣纸、晕开墨汁、提起毛笔,抑或握起钢笔直抒胸臆……我们不需要成为书法家,但可以养成一种生活习惯。

教育部多次发文件要求全国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让书法进课堂,让中小学生开始写毛笔字,了解中国书法文化。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在中小学进行传统书法文化教育,汉字书写的传统很可能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这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我们今天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绝不是要把每个中小学生都培养成书法家,而是要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后辈从小就熟知古老而伟大的汉字书法。若是能长久重视对国人汉字书法的熏染,再过20年,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这将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汉字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又给传统文化以丰厚的积累。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著名美学家金开诚说过:“书法不过是在白纸上写黑字而已。这么简单的事情竟然能够发展成一种博大精深、罕有其匹的独特艺术,这是与无比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多种营养分不开的。”汉字书法以诱人的魅力,最集中、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舞的审美本体活动……中国书法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它浸淫于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之中,在笔飞墨舞的音乐律动中完成一种时空审美形式,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为洞悉中国文化精神和华夏哲学美学品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文化视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哲学的思考、美学的情感,是一种集思想道德、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书法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所以,无论是学习、研究还是鉴藏书法者,都应该认识到书法的文化属性。用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书法的文化属性,用历史的、文化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书法家和书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导,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参考文献】

①金开诚:《漫话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书法研究》,1995年第3期。

②王岳川:《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书法研究》,1994年第3期。

③余秋雨:《笔墨祭》,《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延伸阅读】是否应恢复繁体字

有专家提出要恢复繁体字,目的是要恢复汉字的原本面目和状态,利于古典文献典籍的阅读和应用。这一倡议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探究,不可盲目要求全民用繁体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推行的汉字简化和普通话推广,利国利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中国人的沟通负担。现今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从小就接受了普通话和简化字教育,是汉字简化的受惠者。如果想再恢复繁体字,可行性和可能性都较低,个人以为没必要全民恢复繁体字。但是,从事古文献学、古汉语、古文字学、中医中药学、书法学、中国画、篆刻学、中国美术等与繁体字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必须学好、用好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