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语言巧加工

2019-06-28 00:19周飞
阅读(中年级) 2019年5期
关键词:童子草堂刘备

周飞

写人的时候,通常会写人物语言,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题。语言描写是不是要把人物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呢?当然不是。人物语言,需要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那么,加工人物语言有哪些技巧呢?

一、合理取舍

《剪枝的学问》一文中的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剪去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目的是让留下的枝条能更好地吸收营养,来年结出更多、更大的桃子。我们在写人物语言的时候,要向王大伯学习,懂得合理取舍,删掉可有可无的,只保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作用的部分。

请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开头: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劝宋庆龄搬家的,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因为这一内容对表现宋庆龄的思想性格不起重要作用。听了周总理的劝说,作者只引用了“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一句话,从而形成悬念,吸引读者读下文、找答案。

二、巧用提示

人物说话,伴随着神态、动作、语气、语调、语速等也在表情达意。所以,语言描写往往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说话内容,二是描写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提示语。使用提示语,不仅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更有画面感,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与情感。

《花瓣飘香》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看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摘花瓣做什么呀?”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我“轻轻地问”,是因为小女孩此时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看着我”,如果声音大了,一定会吓到她。从这个提示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细心而又有爱心的人。如果没有“轻轻”一词的提示,我们朗读时有可能读得比较响亮。“低着头不好意思”,说明小女孩承认了错误,又比较害羞。“摘花瓣做什么呀?”没有加提示语,但读者根据“我”的话就能推测出好奇的语气,从而表现出我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

三、划分层次

如果人物说的话比较长,就需要分出层次来,否则读者不容易把握要点。划分层次的一个好方法,是在人物语言中间插入一些文字。加在哪里呢?既然是为了凸显人物语言的层次感,当然应该加在不同的内容之间。

《放飞蜻蜓》中就有一个不错的例子: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又指指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这段文字,写的是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讲解有关蜻蜓尾巴和眼睛的知识。作者在这两个内容之间插入“接着他又指着蜻蜓的头部对孩子们说”,使陶行知先生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晰。此外,插入的语句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即可以给大段的人物语言一个停顿的间隙,让语言更有节奏感,读起来层次分明。

四、改为转述

人物语言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加双引号,一种不加双引号。加双引号的人物语言是“直述句”,不加双引号的是“轉述句”。

一起来看《三顾茅庐》中的一段话: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这段话中,刘备和童子的对话,以及刘备吩咐关羽、张飞的语言,在全文中都不是重要内容,所以不必采用直述句着重描写,用转述句简单交代就可以了。

也许你会想:如果把语段中的转述句改成直述句,效果会怎么样呢?不妨改一下看看: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对童子说:“请不要惊醒先生。”然后吩咐关羽、张飞:“你们在门口休息。”说完,他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不难发现,用“直述句”写无关紧要的人物语言,使表达变得不流畅,读起来感觉特别啰嗦。

如果一篇文章中有多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灵活选用“直述句”和“转述句”,使表达有变化,不呆板,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熟能生巧。”经常在语言描写时恰当运用以上方法,你也能成为加工人物语言的高手!

猜你喜欢
童子草堂刘备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遣怀
拜谒杜甫草堂
书中有童子
小白菜
相面
由对立走向友善
徐庶以马试刘备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
故事里的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