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林语堂传统文化观研究

2019-06-28 08:27高蓝晴肖云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自信

高蓝晴 肖云

摘要:文化自信理念是建立文化强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林语堂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学贯中西的大家,其作品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耀眼的光辉。本文旨在以《京华烟云》为例,从文化自信理念下审视林语堂传统文化观,从儒道二者融汇的宏大叙事中归纳典型,阐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赞美与尊崇。

关键词:林语堂;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观

“想要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中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增强文化自信是至关重要的。”[1]现如今文化自信这个主题已成为热潮,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也在这一背景下方兴未艾。林语堂作为学贯中西的作家,在创作中进行了蔚为可观的传统文化阐释,其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认同与尊崇,恰巧与当今“文化自信”理念遥相辉映、互生光彩,在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林语堂传统文化观研究就此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一、灌输始终的爱国精神

文化自信理念离不开高尚的爱国精神。爱国精神是认同、欣赏传统文化观的前提,林语堂在行文中多次表达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怀。《京华烟云》中写阿通要参军,其父母因痛失阿满而再不愿意失去另外的孩子,苦苦哀劝阿通不要去,阿通留下了一封书信:“念及国若不存,家有何用?…….祈勿悬念。不驱倭寇于东海,誓不归来。”[2]在民族危难之际,阿通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性命都要保全自己的国家,彰显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情怀。在姚木兰逃难时第一次带着收养的弃婴过夜时,她察觉到一种奇妙的快乐,“觉得来哺育这个婴儿,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中国的将来,是绵延中华民族的生命……”[3]这也是林语堂深沉爱国之情的外显,他借着书中人物的真情实感来表达自己爱家为国的决心和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的信心。

林语堂常常用率直诙谐的文笔、见识卓越和富有远见的言语一一道出中国人的德行、心灵与人生理想,当其他人致力于将西方文化翻译成中文时,林语堂却另辟蹊径,将中国的文化用英文展示给西方,这正是他对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也体现了他文化观中贯彻始终的爱国思想。

二、仁孝为尊的儒家文化观

将儒家思想中的有益思想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神,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4],他早年留学研习,后又回国任教于国内高校,迥殊的教育经历、独特的美法旅居生涯滋养了这位博览古今、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也正因如此,林语堂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而在他的文化观中,儒家思想又体现得尤为明显。

孔丘的“仁”说是其哲学精华所在,林语堂亦在其文化观中感喟“仁”的重要。他在《孔子的智慧》中就曾通过与苏格拉底的类比,分条析理地阐释了孔子受人爱戴的原因,即秉承“仁”的思想。林语堂认为儒家文化是现实的、理性的,是强调人的生态伦理的,他在《京华烟云》中就不惜笔墨地在人物塑造上挥洒“仁”这一高尚品质。以姚木兰为典型,她在兵荒马乱中并没有像很多名门贵族一样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在出走避难的历程中周济布施,救助战乱中逃难避祸的孤儿,收养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婴儿,她还对曾荪亚说:“中国人的血统一定要传下去,不管是我们家的,或是别的人家的!”[5]“仁”之思想深深沉潜在姚木兰的内心。儒家思想中仁慈博爱的教义也表现在姚家的多个善举中。姚家的住宅前摆放着供路人解渴的茶缸;姚家老爷还在战乱中赠送治疗霍乱、痢疾等的特效药;在姚思安一家准备逃离战乱兵灾时他看到小丫鬟因要留下看家伤心啼哭时带上了她:“让她也来吧,至少她可以伺候你”[6]姚思安对事物都充满怜悯和慈悲,显露出他的予福拔苦之心。林语堂儒家文化观中包含的恻隐之心、救人济世等思想恰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所激赏的道德准则,最终都成为了滋养当代文化自信理念的丰沃土壤。

林语堂还创作了诸如孔立夫之类的人物形象,孔立夫不惧与人结怨,勇敢卷入政治潮流,写了若干政论文章,抨击北洋政府,都表现出他正义凛然、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而这一看似严肃的性格之下其实是孔立夫悲天悯人、大义凛然的仁爱情怀。

除了“仁”在文化觀里的熔铸,林语堂同时表达了对“孝”的尊崇。林语堂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这与中国传统孝文化“夫孝,德之本也”[7]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孝道文化在林语堂的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映现。《京华烟云》中的陈三便是“孝”的典型化身。他在安庆辞去职务,北上寻找他的母亲,想尽到自己的孝心,得知母亲下落不明,决定留在姚家当差等待母亲的消息,并在进院的屋子里挂上他亲笔写的两句对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连文中的次要人物都能将“孝”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一斑窥全豹,不难洞晓林语堂对儒家“孝”之思想的了解和推崇程度。

三、超然豁达的道家文化观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道家文化观的集中体现,全书都渗透着顺其自然、超然豁达的思想意志。在每一部中都引用庄子的语录作为题旨,传告转述的是深刻的道家思想。林语堂在作品中力图表现出人与道的互融互生,文中从信命、顺命、天道循环等观念叙述,充分体现出道家思想对于书中大家庭生活的默化潜移。姚思安就是一个典型的被道家思想浸染的人物形象,他在历经世事之后,感悟到生命的本源,磨砺出一种功成与弗居、生而不有的不为物累的超然状态。他着实是个道家高士,丝毫不心粗气浮,认为“正直白持,则外邪不能侵”[8],他旷达超脱,无为而治,大道无为,在逃难时面对自己心爱的古玩态度淡然洒脱,认为“要能逃去,就算逃了;要逃不了,完了就完了”[9]。即使他有万贯财产,但他淡泊名利,远离尘世间功名利禄的纷扰,所介怀之事只有道家书册、古玩、甲骨文和儿女。在他的妻室离世、儿女找到人生归宿后,他终于能放下尘世的一切,云游四方,遁入空门,以此来“寻找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就是得道,得道也就是寻找到自己”[10],而“寻找到自己就是快乐”[11]。姚思安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塑造了女儿姚木兰豁达开朗、热爱自然的个性特征和敢于追梦、达观知命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姚思安还有意地引导女婿孔立夫通过道教精义和科学来窥启自然的奥秘。一言以蔽之,姚思安的人生符合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外圆内方”,一半入世,一半出尘,为人儒雅随和内心却有自己的坚持。他一生圆满,寿终正寝。林语堂以姚思安为例,巧妙地表现出自己对超然豁达的道家文化观的笃信与赞美。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持久的力量。尽管林语堂在创作大量作品时旅居国外并用英文撰写,但他的作品仍然大篇幅地深谈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推崇,这无疑对当下的文化自信理念的发展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人民日报[N].人民日报,2016-5-19(2).

[2][3][5][10]林语堂.京华烟云下[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149,178,179,122,122.

[4]林语堂.行素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5.

[7]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

[6][8][9][11]林语堂.京华烟云上[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6,9,5.

猜你喜欢
林语堂文化自信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