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向语文思维纵深处漫溯

2019-07-01 03:44陆小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图像文章

陆小玲

质疑是一种能力,是学习初中语文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质疑,就是提问题,向自己、向同伴、向教师、向父母、向课本,向一切可以提问的对象表达自己的困惑,并渴求得到回复,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多渠道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质疑的习惯。

一、预习是质疑的演练场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总是让学生将文章读一遍,将文章优美的词语摘抄下来,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先背一背。很明显,教师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减轻课堂背诵的压力,这对部分学困生有一定的好处,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他们仅仅完成了一次知识的搬运。

以《孔乙己》为例,学生摘抄了这样的句子: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其实教师可以追问一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况,学生就要开始思考了。如果教师发给学生一张孔乙己的图像,让学生在看完文章之后进行质疑,就能很好地挖掘他们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图像上提出这么多问题,比如孔乙己的指甲不应该这么短;他的头发没有这么整齐;他怎么没有胡子。很明显,学生没有将教师发给他们的图像作为权威,他们根据自己对文章人物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对图像进行了修改。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又自发地在讲义上写出以下疑问:为什么要写他的胡子,为什么要写他站着喝酒。可见,质疑让预习真真实实的发生,使學生的的确确地展示了他们的能力素养。

预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产生问题,进入文本的内核,进行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在设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要将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上,而不是字词句的整理与默写上。

二、讲解是质疑的真战场

释疑不是直接给学生以答案,而是转换角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思维,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将间接的问题向直接转化,所以说,释疑的过程也是产生新疑问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

仍以《孔乙己》为例,学生对结尾提出各种质疑这些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课堂要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说明有人希望他死,有人希望他活。有学生说,没人知道他究竟有没有死,他的死对别人不重要。有学生说,文中的“我”,最了解孔乙己,却不去关心说明“我”的自私。教师对这些质疑,首先不要去点评,不去打扰学生思辩的节奏。教师给学生建立这样的机制,提出疑问一次,加2分,能说出质疑理由的继续加2分;能进行反驳的加2分,给出合适理由的也继续加2分。于是学生会积极地围绕设置的情境去思考,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质疑别人的观点。

每一次学生质疑的角度都不一样,不管对不对都表达了他们当时的认知,也都体现了他们的质疑水准。有学生说,孔乙己是封建礼教害死的,可封建礼教生活的人们又瞧不起这些虔诚者,于是他就不明不白的死去。毫无疑问,学生的质疑都带有浓烈的初中生自有的视角,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质疑中,让语文味变浓,让能力生成。

所以,讲解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应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的交流与互动,是教与学共生的一个过程,也是让质疑与释疑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三、合作是质疑的放牧场

合作可以让学生分享更多的疑问,从而将问题思考的面进一步拓展开来;合作可以让学生分享到更多的见解,给他们提供一次倾听的机会,也给他们一次新的质疑机会。

比如在学习《赵普》时,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很难读,也很难写。教师就让他们彼此合作,即一个人读,其他学生判断正误,不对的给予纠正。这样他们在揣摩中,也能将基础的东西弄会,弄懂。学生合作,会对发言学生的每个字,都进行质疑,直到对才行。同时提出质疑的学生也会被质疑。总之,就在问与被问中将认知生成了能力。教师让学生读与写的是这几个字:阖、箧、薨、龌龊、牍、掷。

同样,这样的合作还可以体现在较高层次的能力运用上。比如在学习《春》的时候,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朱自清的文章真的写得好吗?你们能不能超越?于是教师鼓励学生仿写。每个组,每个学生仿写一段,然后再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质疑与修改。这是在质疑中,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放置最大值。学生写的题目是《夏》。有学生写了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太阳来了,夏天的脚步近了。”马上就有学生质疑,这样写不生动,不如原文那样生动与活泼。于是他建议改成太阳公公清醒了。其实这样一改,还真正地靠近原文的气质,有朱自清的那种风格。所以说,合作给每个学生的思维以放飞的机会。

有疑处就有学问,语文不是教出来,它是学生问出来的。教师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充满思维律动的气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雅周镇初级中学(226641)

猜你喜欢
孔乙己图像文章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有趣的图像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孔乙己(下)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孔乙己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