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9-07-01 03:45李国林蔡晓华吴泽全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9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问题对策

李国林 蔡晓华 吴泽全

摘 要:目的是充分用好国家政策的强劲支持,发挥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优势,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端农机制造业的先进经验,根据调研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找出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运用后发优势、换道超车和产业集群等先进理念,提出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今后一段时期的创新发展战略,包含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加强组织落实、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完善科学的创新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端农机制造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9.06.001

0 引言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省農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但是,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省却不是农机制造强省,农机制造业位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全省80%以上的农机市场被国外和省外产品占领。近年来,我省农机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低端化、同质化严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因此,积极推进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发展,重振龙江雄风,是一道必须要迈过去的坎。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四次全会做了全面部署。把推动龙江全面振兴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首要任务,努力建设工业强省和农业强省,形成对国家战略的坚强支撑,重振龙江雄风。

经过短短60年的发展, 我省农机制造业已经建立起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农机工业体系,使传统优势产业,在我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机制造业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相对密集,产业链长,经济带动力强,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农机械制造业主要是指为农牧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农牧业生产中以田间作业为主的各种动力机械、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初级加工机械以及饲料生产机械等机电产品。随着我国朝着现代化工业化道路的不断迈进,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组合技术应用日趋增多。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AI(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工艺、生物、环保、航空等高新技术必将越来越多地综合应用于农业机械和农业生产领域。传统农机制造业正在向全球化、信息化、产业组织网络化、智能化、环保化、知识化发展方向转变,从而升级为现代高端农机制造业。相对而言,高端农机制造业的优势在于高新技术、高新产品和高技术人才的使用,作为新兴产业以及传统农机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它是工业化后期的产物,是以互联网、大数据和AI等先进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为依托而产生的。

本文在综合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端农机制造业的概念。高端农机制造业是在自主创新与高技术引领下,实现从“一低两高(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型的传统农机制造业向“一高两低(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型的现代农机制造业发展转型为目标,集中体现为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和制造组织三个层次的高端性,以及知识要素高度密集、装备与工艺水平先进、网络协同能力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高的农机制造业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为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信息密集度高、产业控制力高、产业带动力强、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等。

1 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我省早在“二五”时期就被国家确定为农机制造业重点发展地区,是全国农机应用和农机制造业基础最好的省份之一。当时,相继从前苏联引进了生产农机的专业设备及相关技术,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农机制造工业体系。我省农机制造业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建设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机制造工业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产业结构逐步进入调整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产业发展处于困境,亟需寻求突破、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

1.2 产业规模

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机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见下表。截至2017年末,农机制造产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6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7715亿元;建成了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功能齐全的哈尔滨、佳木斯等六个农机产业园区。

1.3 主要产品

产品总计有14大类,300多个品种,1500多种规格,主要包括拖拉机、田间作业机具、谷物联合收割机、场上作业机械、种子加工成套设备、畜牧机械、农用排灌设备、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具和设施农业装备。其中,田间作业机具、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大型谷物烘干及仓储设备、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和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1.4 骨干企业

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哈尔滨和佳木斯两大农机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出德沃科技、佳木斯骥驰、哈尔滨华惠、沃尔农装和勃农兴达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60余家。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部分销往内蒙古、新疆、河北、辽宁、吉林等地,少量出口到国外。

1.5 产业配套体系

我省现有哈尔滨西岗齿轮、哈齿变速箱、哈尔滨顺源、佳木斯隆兴、佳木斯兴联等100多家专业化配套骨干企业,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配套体系,但主要以低端为主。

1.6 产业服务体系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拥有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及佳木斯大学均设有农机学科专业,多年来,培养出了大量农机领域高级人才;科研方面拥有省农机研究院(2018年机构改革后隶属省农业科学院,内设7个研究机构,并管辖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和绥化4个地方农机研究所)和省农垦科学研究院,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声誉;行业管理与服务方面拥有省农业机械学会和流通协会,以及省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试验鉴定站、技术推广站等多家农机专门组织、部门和机构。

1.7 发展特点

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1.8 农机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方面市场需求转移,消费主体发生较大变化,市场需求进一步向大型化、多功能、复式联合作业等高端农机产品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导向作用明显。

2 我省农机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我省早已跃升成为全国农业粮食产出第一大省,但尚不完全具备自主制造高端农机产品的能力,还不是农机制造强省。尽管像德沃科技、哈尔滨华惠、沃尔农装和勃农兴达等企业在高端农机制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和尝试,但取得实质性突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均处于初期研发试制阶段,距离产品产出和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要顺利实现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追赶和跨越,仍然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和挑战。

2.1 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散乱

目前,我省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农机制造企业集团严重缺乏,产业集中度低,农机制造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小、散、乱、弱”。“小”表现在企业单体规模小;“散”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低;“乱”表现在同质化竞争严重;“弱”表现在盈利能力弱。伴随着我省农机制造业向高端化、全程全面化转变,技术落后、资金实力弱的小型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

2.2 科研开发不够,创新能力薄弱

(1)研发投入少。我省整体农机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而国外主要农机生产企业基本在4%~6%的范围内。由于长期研发投入不足,研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致使企业以引进成熟技术或逆向开发为主,产品开发缺乏动力,研发团队不稳定,科研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2)基础共性、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共性技术研发碎片化,核心技术研究少,关键农机专用材料开发少,基础数据积累不够。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关键材料自给率不足30%,其余绝大部分均受制于人,随时遭受“锁喉之痛”。

(3)产学研用协同不够。创新主体不突出,各创新单元互动性差;农机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脱离市场,形成“两张皮”之类顽疾;资源投入多部门并行,统筹协调主导作用下降。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政府部门往往难于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缺乏对我省农机制造业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真正了解,存在以行政方式“外行指导内行”的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4)农机与农艺融合不足。我省农艺繁杂多样,更新快;农艺注重产量,忽略宜机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端农机产品研制和开发的难度。

(5)整机零部件企业发展不平等。整机主导,零部件依附;零部件企业难以介入产品设计,降低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制造能力,限制了我省农机零部件企业发展。

2.3 低端产品过剩,质量和可靠性低

(1)低价格竞争。大部分农机制造企业为争夺市场降低成本,材料和零部件以次充好,减少配置,大马拉小车现象突出。致使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且供过于求。高端产品缺乏,甚至无机可供。

(2)制造工艺落后。许多农机制造企业生产设备老旧,加工精度差,随意减少工序,技术工人不足,产品档次与国外产品差距非常明显。

(3)质量把控不严。我省绝大部分企业缺少检测手段,缺少试验验证,生产一致性差。导致的后果是产品故障率高、可靠性差、作业效果不佳、安全环保性能差、服务体系不完善。

2.4 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种类缺失

一方面小功率、中低端农机产品多,种植业机械产品多,单体农业机械多,玉米、小麦、水稻等主粮生产机械多,平原地区用农机产品多;另一方面高端农机产品少,大型、高效复式作业农机产品少,先进的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机械少,果菜油糖等经济作物生产装备少,丘陵山区专用农机产品少。

2.5 制造基础落后,水平不高

(1)制造装备落后。相对来说,我省农机制造业发展速度缓慢,水平低,底子薄,在整个农机制造业国际分工链条上处于低端位置,高端先进装备应用少;部分企业设备陈旧,近乎手工作坊式生产,加工精度差,自动化程度低。

(2)生产工艺研究少。我省多数农机制造企业制造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艺改造迟缓,与国外有20~30年的差距。设备间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作业工序孤立,影响效率;生产作业标准难以真正实施,产品制造较粗糙;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滞后;数字化生产在极少数企业应用;难以实现柔性生产。

(3)检测技术落后,手段不完备。虚拟验证能力弱;试制、试验、验证手段单一,以整机田间作业验证和台架模拟验证为主;验证方法、规范和标准不完善;将市场当试验场,既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形象。

(4)农机制造产业工人培养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差;产业工人普遍技能较低,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够,亟待解决。

2.6 企业经营不善,管理粗放

我省农机制造企业普遍以比较粗放的传统方式进行运营管理,具备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与经验的人才严重缺乏,大部分企业以“人治”为主。多数企业重数量轻质量少服务,供应链管理能力差,品质把控落后,现场管理水平低,产品一致性差。

3 黑龙江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

3.1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实现以下发展目标:产品结构区位优势突出;骨干企业规模擴大,产业集中度增大;行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升;产品技术和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

3.2 重点任务

调整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发展重点产品、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农机工业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

3.3 实施路径

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高端农机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扶持一批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配套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农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际化战略。

4 促进黑龙江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4.1 积极加强组织落实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综合考虑了与《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衔接。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了“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工作导向。为积极推进《意见》及相关农机制造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建议我省抓住机遇,加大高端农机制造业发展力度。

4.2 構建合理的资本结构

通过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国有、民营、外资的多元化资本协调发展结构。同时,借助资本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跨行业资本进入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产业。建议政府部门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 提供多种多样的筹资方式, 降低一些融资方式的门槛和限制, 减少企业资本结构单一的问题。加快发展高端农机制造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机制造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此外, 为支持和保障企业产品的顺利发展,还应针对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创新融资方式。

4.3 构建合理的行业结构

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我省大型农机制造企业由单机制造向成套装备集成制造转变,使大型企业的结构性创新与中小微企业的模块化创新形成高度耦合的网络联合体效应,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互促互进。建议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内外合作项目,培育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高端农机制造领军企业,推动对外援助项目,支持并帮助高端农机技术及产品“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4.4 构建合理的区域结构

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布局和区域地势特点,以优势高端农机制造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农机产品均衡协调发展。通过战略调整和政策引导,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有序向哈尔滨、佳木斯等农机产业集群示范园区转移,加快行业集团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进程。

4.5 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

拓展我省高端农机产品种类,提升技术水平,满足全程全面机械化需求。加大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关键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加快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化,提高产品的自给率,尽快摆脱核心零部件技术“锁喉之痛”。推进我省农机产品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提升零部件和整机的安全性、设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以及可维修性等试验测试和鉴定能力;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4.6 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业融合

建议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的我省高端农机制造“后发优势”,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鼓励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高端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强化国家及我省重大项目的创新导向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进整机零部件企业间协同研发;实施高端农机制造与生产服务良性互动的产业融合策略。

4.7 高等院校侧重于前瞻性技术预研,加快人才培养

建议充分利用我省高校资源,加强基础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做好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搭建大数据平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体系;在相关职业技术学院中设立农机化专业;鼓励农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农机领域高端人才。

4.8 科研院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输出

建议科研创新由逆向模仿,向能够实现“换道超车”的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模式转变,升级创新路径,避免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受制于人;成立黑龙江省高端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由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管理处牵头,省农机研究院和省农垦科学院具体落实。

4.9 优化产品供给,实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

科学合理规划我省高端农机产品结构,既考虑先进性,又考虑适用性;突破高端技术“瓶颈”,但不是盲目发展高精尖产品。随着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均在不断调整之中,对农机产品的需求与时俱进。亟需研发适合农民需要、符合国情、省情、先进适用的各类高端农机产品,既要发展适应适度规模经营和多种形式的大中型高效农机产品,也要发展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专用农机产品,以及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灵活的农机产品。

4.10 推动全行业崇尚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对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加强品牌建设,开展创品牌、提品质、增品种“三品”专项行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重点在我省农机行业内加大知识产权作用宣传力度,提高行业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成全行业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建议由省工业信息委支持,以省农业机械学会主导,建立我省农机行业知识产权联盟,整合省内农机力量,突破涉外知识产权壁垒,减少内损,建立我省农机知识产权数据库,及时了解国际农机行业技术最新动态,加快促进我省高端农机制造业发展进程。

5 结论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我省农业制造业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国际化竞争加剧以及农机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严重低端化、同质化的产品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需要,我省农机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发展高端农机制造业是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机制造业走出当前困境、转型升级、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健康可持续发展、重振雄风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Z].2019.

[2] 王志成,刘振营.“农机制造+互联网”为行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J].农业机械,2015(7).

[3] 刘友金, 周健.“换道超车”: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与新路径[J].社会科学文摘, 2018 (4):42-44.

[4] 陈志.农机制造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农业机械学报,2003(3):131-134.

[5] 徐兆伟,陈光阔.山东省农业机械发展形势及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4):1-5.

[6]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业机械化研究文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7).

[7] 李学东.加快振兴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J].北方经贸,2017(2).

[8] 方宪法, 陈志.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07, 38(5):69-73.

[9]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Z].2017.

[10] 李侃.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10).

[11] 郑文钟.国外智能化农机装备简介[J].新农村,2016(2):34-35.

[12] 杨敏丽.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J].南方农机,2015 (1): 7-11.

[13] 何琼.我国农机产业集群演化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7.

[14] 李维华,范本荣,程娟.山东省农机装备函需加快转型升级[J].中国农村科技,2018(8):71-74.

[15] 李明明.聚焦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业[J].农业机械,2012(2).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