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学钱》:芗剧折子戏的传承与传播

2019-07-02 08:28
影剧新作 2019年1期
关键词:歌仔戏剧种闽南

刘 丽

《讨学钱》原为倒七戏(即庐剧),后经芗剧(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改编,手写本典藏于嫡传弟子陈彬(国家一级作曲)处。2012年,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演员戴越兴(国家二级演员)、徐玉香(国家一级演员)将其搬演到舞台上,多次赴京、台、澳等地区交流演出。2017年10月,在福建省第九届青年演员比赛中,《讨学钱》(戴越兴饰贺先生)斩获金奖。从挖掘、搬演到交流、传播,逐渐成为芗剧经典小戏,《讨学钱》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历程。

一、鲜明的剧种个性

《讨学钱》虽然移植于倒七戏,但用闽南语翻改后,具有浓浓的闽南味道。闽南文化滋养了它的生命,因此彰显出强烈的地域色彩,剧种个性鲜明。

该戏谐谑幽默,讲述年关将至(农历十二月廿九日),闽南人家“炊粿搓圆,买肉买鱼,换新衫过新年”,私塾的贺先生“厝内断粒米,身边无半钱”,为了生活,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清高,到东家陈大娘家催讨拖欠三年的学钱。但吝啬、狡黠的陈大娘打定主意不还钱,她先是佯装不知贺先生来意,被点破后,先否认欠了24.5钱(贺先生四舍五入要25钱,乃贪小便宜之心),继而反诘“爱宝甲你读册有三年,只识上大人唔识孔乙己”,质疑贺先生的才学误了其子前程,被贺先生以其子顽劣驳回后,陈大娘又生一计,认为每日奉承其三餐五味,足可以抵消其学钱,亦被贺先生反驳:“稀粥啊冷死死,唔吃会饿死,要吃喉就郑。饮过三碗免动箸,先生腹肚变做洗浴池。”陈大娘并不理会,坚持认为招待贺先生的饮食不错,在倒七戏里台词如白话,经邵江海改编后,念白、唱词不再是官话,而是闽南民间俚语、俗语,描摹的是闽南民间底层人物之间的生活场景,为闽南民众耳熟能详,迅速拉近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共鸣,吸引并打动观众——

“贺先生:(唱)你丈夫东村赊半斤,你西村赊四两,返来到,吊治门牵动动砚,狗公株株守,猫母督督想,东家自己炒半斤,夭有四两总乎你东家娘。十二两肉忽到空溜溜,剩些骨头共肉幼。恁大子也来揪,小子也来抢。我先生嘴下斗乎亻因,扒甲溶酱酱,揪断我几罗支嘴须。恁父子亲、夫妇顺,一家伙吃到嘴油油,吃吃挂我先生的名,我若想着吃肉神鬼皆愁!”

小算盘再次被贺先生点破,陈大娘换了口吻:“三顿虽无定定有粒饭,吗不时偕你款一碗好菜汤。”贺先生唱道:“【卖药哭】讲着恁的菜汤,我就鼻头酸,咸菜也是汤,芥菜也是汤,苦瓜汤、苋菜汤,米渀做汤,洗鼎水汤,无汤将湆搅盐也是汤。汤滥湆,湆掺汤,饮汤来配湆,吃湆再导汤!东家娘实在爻打算,倒水嫌恰远,将我先生腹肚当做渀缸!”借由这一稍快、诙谐的唱段,贺先生层层剥洋葱一般,把陈大娘的狡黠、赖账的真面目,逐层陈列出来。但陈大娘打定主意不还钱,以招待先生香烟、误人子弟等名目将其逐出陈家,“陈大娘推贺先生出门,关门,下。”贺先生讨钱失败,悻悻而归。

《讨学钱》人物的念白与唱词,用闽南方言的独特语法和基本词汇记录,讲究韵脚,具有“答嘴鼓”的艺术手法,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句句押韵。语言质朴、自然、本色,听来如话家常,却又在朴素的语言里,糅入“江海仙”的生命感悟、生活情趣,把底层民众辛酸、痛苦的生活,用诙谐的语言写出,刻划了吝啬、刻薄的东家娘。在贺先生迂腐、笨拙的言行里,流露了不还钱且被中伤的不满情绪。戏中【红姨调】【七字头杂念调】【七字爿】【杂念调】【卖药哭】等唱腔的交替使用,也使整出戏看起来轻松、诙谐、干净利落。【七字调】结构严谨、匀称,这类抒情性唱腔具有起承转合的功能,引导演员酝酿感情和为演唱前表演动作做准备。【卖药仔】在这小戏里的运用大胆、广泛、丰富,大量【卖药仔】的唱法无一重复,堪称一绝。用于哭腔的【卖药哭】,旋律朴素,极少装饰音,轻快明了,唱词后有过门,并有多个衬词作为点缀,乡土气息浓郁,淳朴真挚,具有歌仔戏原生态的风格特点。急需交代的戏剧情节和人物心理活动过程的叙述,采用朗诵体的【杂念调】。【杂念调】取材于“锦歌杂碎调”,字多腔少,结合语言通俗生趣,用字平易,不拘泥于音乐的表现技巧,而在于叙述次要的、重复性的戏剧情节,戏剧节奏紧凑,旋律、速度、力度趋于诵体,如贺先生唱“孔乙己三字读不晓,都是你子无专心,性又娇,十日九日偷推学(无去读),去到吵吵闹闹反猪条。骂他他也唔知见少,我者举竹板对桌顶直直邵,不甘打,用放刁,他反粗嘴偕我撬。这款学生王,实在无人吃会消。”赋予音乐多彩的式样,也为唱腔提供了丰富的乐思,突出了闽南芗剧(歌仔戏)的地域性。

这出小戏,从文本、唱腔上来看,具有鲜明的剧种个性,同时,从其折射的文化内涵及现场演出效果来看,打通了闽南戏剧文化圈(如东南亚以及闽台地区)观众与非闽南戏剧文化圈观众之间的界限,为芗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这也是《讨学钱》成为芗剧经典折子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生动的舞台形象

人挑戏,戏也挑人。陈彬珍藏邵江海手写本《讨学钱》多年,一直未找到合适的演员,直到戴越兴出现在他面前,他对戴越兴说:“这个小戏是真正有歌仔戏特点的传统戏,其中《杂菜汤》选段曾经被拿出来传唱过,整个剧本均未二度创作过,戏很挑角色,你是丑角出身,适合你。”看到这部邵江海的珍贵遗作,戴越兴如获至宝,决定将其在舞台上立起来,与工青衣、花旦的徐玉香搭档,由戴秋玲(国家二级导演)导演,于年底创排起来。

戴越兴工小花脸,在舞台上,专门扮演行动滑稽、语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的风趣男性角色,他的声音深沉厚重,吐字清晰,唱功与做功均属上乘,他在《保婴记》里饰演的家仆阿牛这一角色,给观众带来很多笑声。他说:“从江海师《讨学钱》的唱词念白音乐中,能感受到一代宗师对闽南方言、童谣、俚语的掌握之丰富,特别是在歌仔调的把握游刃有余。整出戏唱多白少,动作性强。” 谈到如何演绎贺先生这一人物时,他认为,贺先生是读书人,好面子,不好意思在陈大娘面前提到钱,但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提到钱,不得不跟陈大娘讲道理,因此,如何将一个爱面子、迂腐、小贪心但又认真摆事实讲道理的形象表演出来,颇费了他一番心思。他认为“戏曲是将米酿成酒的艺术”,所以演戏和唱腔要先分析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变化来造腔做韵。在《讨学钱》里,他的演唱起伏跌宕,行腔遒劲细腻,高低自如,吐字顿挫有力,一气呵成,幽默入戏恰到好处,洒脱里透着端庄,诙谐里含着沉静,吐字润腔有其独到之处,表现了高超的演唱技巧,富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饰演陈大娘这一舞台形象之前,徐玉香已有饰演《保婴记》剧中人物八姨的经验,八姨虽是一介村妇,少学识,但在“保婴”的过程中,她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为保尹三娘、金满月及其腹中婴儿,甘愿代三娘坐牢,这一正面形象深受观众喜爱。“而陈大娘这个人物形象,虽也是村妇,与八姨好像住在同一个村社,但她跟八姨恰恰相反,八姨是好人,陈大娘却刁钻、赖账,品行不端,我多演青衣,陈大娘这样的泼辣旦形象,起初我是很抵触的。后来慢慢想通了,试着接受、体验一些其他角色,戏就排上了。一开始,演得这个形象比较凶巴巴,戴导演说,你不能这么演,要柔和一点,既表现出人物的蛮横、霸道,也要有舞台美感。刚开始不太能接受导演的观点,后面演的场次多了,体会到导演的苦心,才明白导演真心为戏好,也就改掉了原来不合适的地方。”徐玉香接受访谈时说,“我就慢慢琢磨,陈大娘这个人物泼辣、滑稽,念白时常常插科打诨,喜剧色彩浓厚,怎样做到在舞台上上产生诙谐、风趣的效果。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看到吝啬、赖账的人,不断琢磨她们的心理,从手势到走路姿势,不断改进。”徐玉香热爱芗剧这一剧种,声腔婉转动听,对于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做到精准、到位,充分运用指尖的功夫,实指、虚指、迎风指的运用,使她的手指在这出戏里轻灵、柔美,行云流水一般,极富表现力。如陈大娘在指责贺先生误人子弟时,她食指用力往后翘,小指伸直后自然稍弯,无名指向掌心弯曲,中指和大拇指弯曲,中指的指尖轻按在拇指的指尖上,然后,用食指直接指向贺先生,眼随手指,表现对贺先生的不满,在霸道之中表现了女性柔美的一面;也有虚指,如眼看前方,稍抬头,并不指向具体的人或物,并很快收回;或迎风指,双手指向一边,表现对贺先生的轻视、不满,显示陈大娘内心的骄傲、得意。

当然,《讨学钱》是两个人的戏,戴越兴和徐玉香都认识到:“演员在舞台上,一定要配合默契,演出不是展示自己,不能抢戏,而是成就对方,就像打球一样,你来我往,才有交流,共同进步,成全对方也就成全了自己。”台下,他们之间不断沟通交流,也与导演不断交流,“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对自己塑造的陈大娘不满意。”徐玉香的笑容质朴谦逊,“还在找更好的表演形式,演员应该不断地创造、改进,才能使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活起来。”戴越兴也如此,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唱功、做功,让贺先生在舞台上看起来更具有喜剧效果。正是因为演员们这种孜孜以求的韧劲和精益求精的勤奋,才成就了《讨学钱》的经典。

三、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个剧种的发展,深受当地的语言、风俗影响,作为两岸共有的文化瑰宝,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谓同根同源,其实是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也是全国地方戏曲里,唯一横跨海峡两岸、为两岸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对增强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中,起着其他剧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拓展闽台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2013年4月,《讨学钱》等戏赴高雄、台南等地参加“福建文化宝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5月2日至7日,在高雄大学、中山大学、昆山科技大学、台南科技大学巡演,《讨学钱》演出6场。演出后,戴越兴、徐玉香等演员与师生座谈,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并根据不同科系学生的特点,对芗剧表演技巧、声腔特点以及戏曲美学,有选择地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幽默的解说与精彩的表演吸引了台湾莘莘学子的浓厚兴趣,这一活动让台湾学子与民众亲密接触到芗剧(歌仔戏)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成为两岸文化融合的不可或缺的因子,而戏曲文化的深度对话,更能促进两岸交流绵延下去。2015年11月,“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艺术暨邵江海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漳州市举行,应邀参会的蔡欣欣认为“歌仔戏的传承除了艺术家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观众的传承,而让年轻一代的观众去接受和认识歌仔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她还建议可以透过校园相互交流推广歌仔戏,让更多的年轻朋友了解、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并在传承传统歌仔戏精髓的同时,与时代接轨,寻找到更适合的表演方式,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27日晚,在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小剧场交流晚会上,名角荟萃,一段段经典演出,展现了歌仔戏(芗剧)艺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的可喜局面,演出当晚座无虚席,走道里也站满了观众。《讨学钱》与台湾同行同台献演,从上场到演出结束,短短的十二分钟,观众掌声不断,意犹未尽。

传播是最好的传承。作为经典折子戏,《讨学钱》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命,不仅在台湾留下足迹,北京、红河、澳门等地的观众也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具体行程见下表:

《讨学钱》交流演出活动

2016年9月,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晋京展演,剧评界引发热议。此前,仲呈祥曾将其名之为“福建戏曲文化现象”①。作为代表作品之一,《讨学钱》在北京国安剧场演出时,笔者见证了观众掌声经久不息的场景。回漳后,戴越兴说:“在北京,我们在台上演出,听到台下的掌声,觉得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徐玉香也说:“戏曲演员的收入不高,但观众掌声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那一刻会觉得很有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了。”无论是境外交流演出,还是境内交流演出,《讨学钱》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闽南魅力,也象征了文化交流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 语

地方戏的传承保护与交流传播,是保存地方文化记忆、文化精神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措施,需要一定的文化自觉,在政府的扶持下,记录、整理、传承剧种艺术,将有着独特文化印记的地方剧种完好地保持、传承下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讨学钱》在行当、声腔、科步、表演与剧种个性结合得和谐无间,既灵活写意、出神入化,又严谨规范、代人立心,极为传神地承载了芗剧这一剧种的精华之处,是最可珍贵的代表性活态作品;如若从芗剧(歌仔戏)的生存环境、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考察,可见其坚持剧种的主体意识,突出自己的独特个性,没有在时代的发展中淹没自己的本体。综上可知,戏曲要创新,不是割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将创新与传统结合起来,升华传统,在现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之间寻求契合点,在这一点上,《讨学钱》做到了。

注 释:

①仲呈祥:《“福建戏曲文化现象”刍议》,《福建艺术》,2014年第6期,第4页。

猜你喜欢
歌仔戏剧种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以闽南歌仔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