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皮内针操作流程辅以个性化宣教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2019-07-02 09:0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面瘫疼痛感疗程

郭 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二科,辽宁 沈阳 110032)

皮内针治疗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皮内后固定,利用持续性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针刺疗法,又称埋针法,临床上常选择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埋藏[1]。《素问·离合针邪论》有“静以久留”的刺法。针刺人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肤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可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3]。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是颗粒针或揿针具[4]。本文笔者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患者常存在因刮针、断针及埋藏后局部疼痛等原因,造成皮内针使用依从性差的现象,严重影响皮内针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本文通过改进皮内针操作流程,并辅以规范化个性宣教,提高了临床皮内针使用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诊断为面瘫的患者72例。根据患者入院号,利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改良组,各组均3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87岁;平均病程10.21天。改良组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62岁;平均病程9.87天。通过对组间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组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学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第二版,中医辨证属风寒、风热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面部疼痛。无脑神经系统其他占位性病变;性别不限,年龄18~70岁。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组后均给予常规基础性治疗,并遵医嘱给予皮内针治疗,穴位选取: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其中对照组选用麦粒型皮内针操作,进针无特定要求,不进行针对性宣教及随访。治疗组针具选用清铃揿针具。并严格规范皮内针操作流程,具体内容如下:用镊子夹住针身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皮内,针身埋入0.5~1 cm,然后将留在皮肤表面的针柄用胶布固定。并针对患者病情及使用皮内针过程中的感觉给予诊断性个性化宣教,通过视频短片的形式帮助患者全面了解揿针在治疗过程中的基本机制和原理,同时介绍在使用过程中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常见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帮助患者全面了解揿针的优势特点,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同时做好2次/d的定期随访,以利于及时解决患者在皮内针埋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上述2组埋针疗程均以每2天更换针具1次,嘱患者每8 h按压1次,每次1~2 min,并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的程度。统计各组能够依从完成全部疗程的比例及针刺部位皮损情况是否发生红肿、破溃、滞针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皮内针留置过程中疼痛感比较2组皮内针留置过程中患者利用VAS评分表对疼痛感觉评分见表1。组间比较2组疼痛感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组对皮内针留置过程中疼痛感较对照组更轻。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x±s,分)

2.2 2组完成疗程例数构成比2组完成全部疗程病例数见表2。对照组完成疗程者25例,构成比为69.4%;改良组完成疗程者34例,构成比94.4%。2组构成比比较,P<0.05,说明2组临床治疗依从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患者完成疗程例数构成比 (例)

2.3 2组完成全部疗程不良事件发生率 统计2组完成疗程病例针刺部位皮损不良事件情况,对照组发生2例,改良组发生3例,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面瘫是由各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临床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运动感觉功能障碍[5-6]。针刺疗法是目前中医临床上常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根据不同分期在针刺疗法上选择毫针、电针、温针灸、穴位注射、腹针、耳针,手法上分浅刺法、透刺法、梅花针等[7-8]。其中皮内针又称“埋针”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它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临床上皮内针治疗面瘫操作简便,相对安全且痛苦较小,费用低廉,作用持久,患者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9-10]。

目前对于皮内针的针具选择多以麦粒型、图钉型为主,也有使用普通毫针皮内埋针者[11]。本文作者在长期临床应用皮内针过程中发现,在治疗面瘫过程中,由于麦粒型皮内针的结构特点,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发生针体遗留,皮外部分易被刮动,造成针刺穴位偏移,或引起不必要的疼痛感,使皮内针临床使用依从性相对较差,多数患者常因为埋针后产生的疼痛感而放弃皮内针治疗,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通过选择不同的皮内埋针针具,并改良进针方式,通过建立皮内针操作流程规范,注重临床宣教干预,比较不同针具的埋针方法及宣教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证明采用揿钉型皮内针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在规范埋针操作流程中进行针对性宣教能够在改善患者皮内针包埋所引起的留置性疼痛。能够提高患者接受皮内针治疗的依从性。通过试验研究结果证明,改良后的皮内针在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依从性的同时,在临床安全性上同传统皮内针治疗方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猜你喜欢
面瘫疼痛感疗程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情绪干预及注射手法对儿童预防接种疼痛感的影响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试论寒烟、李南、荣荣诗歌中的疼痛感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