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致“合”:步入“1+X”精读课的本真之境

2019-07-03 02:15杨裕海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望月月色光斑

杨裕海

[摘 要]“1+X”精读课是“和融型”课堂言语实践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课型。《月之遐想》“1+X”精读课的教学,在主题确定上,应在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之间求和合;在教学原则上,应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求和合;在价值追求上,应在品读感悟与表达运用之间求和合。

[关键词]阅读教学;“1+X”精读课;和合;本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73-02

何为“1+X”精读课?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里(一般是一个课时),以一个典型文本为基点(一般是教材文本),以若干相关文本为补充(一般会超越教材),围绕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教师精讲,学生精学,以谋求课堂即时学习和后续发展的效益最大化。

“和合”就是追求整体的和谐,就是讲求多样的统一,就是促进复杂的平衡。用“和合”的思想指导“1+X”精读课的教学实践,能够以“和”致“合”,返璞归真,步入教学的本真之境。这里,试以《月之遐想》“1+X”精读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和实践。

一、主题确立篇:秉“和融”之念,在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之间求和合

鮮明的主题,是“1+X”精读课的灵魂。

“1+X”精读课的教学前提,就是确立一个能够统领这堂课的鲜明主题,这一主题的理想境界,就是实现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的有机融合。

《月之遐想》“1+X”精读课的主题确定,经过了这样的考量:

依托文本,放大“例子”作用。作家赵丽宏的《望月》一文,通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赏“江中月”,如诗如画的江上月色给人无尽的遐想;吟“诗中月”,脍炙人口的咏月名句饱含无尽的遐想;聊“心中月”,小外甥“像眼睛,天的眼睛”的童言稚语激发无尽的遐想。“月”,是遐想的基点;“遐想”,是望月的情趣。

以读促写,接轨单元习作教学。本单元习作7以《望月》发端:“‘月缺月圆是怎么回事呢?课文《望月》中的小外甥说,月亮是天的眼睛,它每个月都要睁大了看人间一次,困了,就要闭上。这是多么富有创造力的有意思的想象啊!”向星月迁移:“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你肯定也有过无穷的遐思和美妙的想象:或是神秘的仙境,或是动人的故事……”“星月”,是习作的对象;“遐想”,是表达的难点。

于是,以教材文本《望月》为基点,以单元读写结合为关照,《月之遐想》“1+X”精读课的想法应运而生——“月”,体现人文主题;“遐想”,彰显语用主题;“月之遐想”,力求实现人文主题与语用主题的水乳交融。

二、教学原则篇:循“和处”之道,在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求和合

人本的彰显,是“1+X”精读课的关键。

在“1+X”精读课中,我们应遵循“和处”之道,让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语文课堂中和谐共处。我们的理想选择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观性、能动性,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体性、积极性。

(一)学生主体篇:“1+X”精读课,儿童应立于语文学习最中央

《月之遐想》“1+X”精读课的教学中,三个以生为本的活动单元,让儿童立于语文学习最中央,支撑起课文《望月》的精读感悟学习过程。

活动一:品读“江中月”,展开月之遐想。

运用赏析式批注的方法,品读江上月色带给自己的遐想之美。

方法引一引:画出关键的句子——点出关键的词语——用关键词写写赏析。

这一活动,课前微课习得批注方法,范例引路借鉴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中运用学法、丰富感悟,在交流展示中关注表达、启发遐想。

活动二:品读“诗中月”,展开月之遐想。

诗句吟一吟:同桌一个做舅舅,一个做外甥,把吟诵的诗句读一读。

遐想品一品:我最喜欢的诗句是……诗人的遐想真妙啊!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这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交流分享“诗中月”的遐想之美,在语言积累中深入体会“诗中月”的遐想之妙。

活动三:赏读“心中月”,展开月之遐想。

创新读:化文为诗,感情朗读。

拓展读:拓展诗句,丰富感悟。

这一活动,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实践中感受到了“心中月”的遐想之趣。

(二)教师主导篇:“1+X”精读课,“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

《月之遐想》“1+X”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三大能动作用。

1.辟路子,引导抵达。

“1”的精读感悟,往往事半功倍。“1”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同学间的平等对话,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参透学习方法,直达学习目标。

生1:“月光洒落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此时的江上月色,有着一份静静的美,但静中又有动,美妙极了。

师:此时,你感受到什么在动?

生2:光斑在跳动,江水在流动。

师:是呀,一望无垠的江水,在流动;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我们和作者一样,也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这“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在你看来像什么呢?

生3:像小精灵。

生4:像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在悠然地飞舞。

……

教师敏锐地捕捉到江上月色静中有动的灵动之美,引导学生口随心动,情动辞发,巧用比喻,即时表达。于是,学生的感悟与表达共通,思维与审美齐飞。

2.竖杆子,提示任务。

“1”的精读感悟,需要“X”的相得益彰。“X”的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运用“1”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旨在通过大量阅读,最后让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月之遐想》“1+X”精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这样提示“X”的学习任务。

主题阅读一:《荷塘月色》

品读分享:细细品读文章4、5自然段,画出作者想象的句子,在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旁留下批注。

主题阅读二:《雨后望月》

品读分享:你从哪儿读出了诗人的月之遐想呢?

这样的学习任务提示,紧紧围绕学习主题,有效实现了同步阅读,学生以《望月》的学习所得为既有经验,顺势而为,在主题阅读中感受遐想之美,在品读感悟中发现遐想之趣。

三、价值追求篇:入“和生”之境,在品读感悟与表达运用之间求和合

语用的落实,是“1+X”精读课的追求。

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X”精读课应以落实语用主题为明线,以渗透人文主题为暗线,让落实工具性与渗透人文性在语文课堂中和谐融洽。

这是课堂中安排的快乐练笔:

月亮让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请拿起课堂作业纸写一写。可以是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是一首精美的小诗,还可以是一篇简短的童话。

《月之遐想》的教学,以让语用主题在课堂落地生根为宗旨,奏响了教学四部曲:对接精读感悟点,前置阅读;精心设计主问题,品读感悟;有效撷取链接点,主题阅读;有效打通读与写,以读促写。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望月月色光斑
我爱尘世的轻烟和光斑
光斑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有趣的光斑
望月怀远
塞北月色美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独行皎洁月色里,寻你前世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