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俗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9-07-04 03:28王斌
丝路视野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教育意义民俗文化

王斌

摘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给了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极大的课程开发自主决策权。基于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民俗文化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风俗生活习惯,对小学生有着很大的滋养作用。我们极力找寻民俗文化与学生生活的交融点,意在丰富、补充现有教科书中的文化因素,让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中华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校本课程;民俗文化;小学;学生生活;教育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与以往的国家统一设置课程不同,给了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极大的课程开发自主决策权。教师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必须认真思考哪些资源可以而且值得被用来收进课程中。基于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民俗文化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民俗文化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滋养作用,校本课程中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民俗文化进行教育。

一、民俗文化的选择

(一)民俗文化内容选取依据

1.以趣味性为导向

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众多,内容深厚,进行民俗文化教育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民俗知识要以趣味性为导向,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注重以故事、神话、朗朗上口的儿歌、谜语以及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来传授民俗知识,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与民俗相遇,自然吸取文化营养。

2.以地域性为依据

在开发民俗校本课程时,考虑我国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课程内容就近取材,涵盖当地的文化、衣食住行、自然资源等诸多方面,旨在提升学生家乡自豪感。

3.以实用性为立足

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民俗文化教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以实用性为立足点,例如:在《饮食文化》一章节中,教孩子动手做一做身边熟知的面点,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及创新能力。

(二)民俗文化的选取内容

在教材编写中精选了四个方面,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分别为饮食风俗、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和民间艺术。

1.饮食风俗

民以食为天,每个地区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我们将这种饮食文化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教材中展示,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了解家乡的饮食结构、饮食礼仪、饮食工具,以及北方的特色美食的历史由来,其中特别介绍了家乡著名的保定面酱、春不老、定州焖子和高碑店豆腐丝等特色美食,增强学生对家乡饮食风俗的了解。

2.传统节日

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饮食习惯、民俗,以及经典的古老神话故事,介绍了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在引领学生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民族智慧的产物。在课程中,详细介绍了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气候特点和风俗民情,使学生在活泼有趣的具体活动中,了解节气,拓展民俗认知。

4.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术千姿百态,深厚的艺术底蕴体现了我国伟大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和非凡的审美。第四章《民间艺术》中,介绍了剪纸、风筝、糖人、河北梆子等。简单的民俗游戏(剪纸、糖人)人人易学;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了解河北梆子,将这些学生喜欢的文化资源和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之中,激发学习兴趣。

二、实施民俗文化教育的建议

(一)找寻民俗文化与学生生活的交融点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人们经验的累积。因此在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时,我们能很容易地找到民俗文化与学生生活的交融点,不仅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这种智慧,还能让学生明白这种文化在今天也是我们所需要的,而绝不是过时的。例如:在学习二十四节气时,就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来感知每个节气。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小草萌动、春雨沙沙、青蛙苏醒、牡丹开放等都是大自然母亲给我们的最好的语言。在这时,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二十四节气歌,还要让学生自己去与大自然沟通,自己去发现。这样,学生不仅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依托地域文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学校当地资源。经过长久的沉淀,各地或多或少地都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容易产生临场感,在学习时也更容易去做调查、去搞研究,从而丰富自己的已有知识。就在保定这片富有魅力的土地上,就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因素值得我们去挖掘。例如:民俗故事中,这里有正面故事儿童英雄小兵张嘎勇敢地保卫家园,有狼牙山五壮士不屈服于敌人而英勇就义。在当地建筑文化中,这里有中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除了这些,这里的饮食更是多种多样,驴肉火烧、牛肉罩饼、白运章包子、高碑店豆腐丝等让人赞不绝口。这些都是大部分学生知道而又不甚了解的,将这些文化讲与学生听,不仅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这片土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值得我们去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

(三)学与做相结合

学习不仅是一个从文字中得知识的过程,还是从动手参与中获取真知的过程。学与做相结合不但能吸引学生,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因此,对于有着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来说,学与做同样重要。而在民俗文化中,恰恰又给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动手的机会。如学到春分这一节气时,孩子们知道了“春分到,蛋儿俏”这一趣闻,也可以去试一试鸡蛋能不能立起来;学到饮食规矩时,自己去帮大人拿好餐具并請长辈先动碗筷;看到风筝这一民间艺术时,自己不妨也去扎个风筝画上几笔。学中做,做中玩,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还有体验的乐趣。

(四)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现有的各科教材中涵盖了丰富而精彩的文化因素,但由于课时安排,学生无法在当堂课上了解更多。这时,校本教材就可以起到丰富、补充的作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又适当地给予更多。就如在学习《数九歌》时,孩子们在语文课上读了数九歌,知道了冬至这一节气后,还可以通过校本课程了解更多冬至的知识。在校本课程中,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出示九九消寒图或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九九消寒图,也可以再讲一讲“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由来的小故事。总之,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不是毫不相关的,学习时应与其相结合。

三、民俗文化教育意义

(一)丰富、补充现有教科书中的文化因素

例如教科书中,民俗内容具有零散性,且不是教學重点,对于学生掌握民俗文化不够系统全面,因此开设民俗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俗校本课程中,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民俗知识,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体会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助力学校德育教育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根源,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在于内在蕴含的民族精神,起着陶冶情操的作用。在儿童时期进行民俗文化教育,通过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子,促使儿童在民俗教育中获得精神、道德和智慧的滋养,以民俗养童心,以民俗育童心,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心

现代科技经济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现代科技网络对于西方文化的宣传,极易使青少年儿童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仪失范、民族自豪感降低、民族文化混乱,这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传承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我国著名民俗专家陈建勤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传统民俗文化教育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中华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

[2]邵晓霞.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教育意义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