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岭上筑梦人

2019-07-05 00:42通讯员王晓虹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洪山林业局林区

文 | 本刊记者 姚 飞 通讯员 王晓虹

库都尔林业局技术员彭春林父子

乌尔旗汉林业局防火员张晓宇

绰尔林业局瞭望员郑洪山

广袤无垠的大兴安岭,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凝结着他们的激情与汗水、寄托着他们世代追逐的梦想。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建设史上,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名字:有革命战争中立过功勋、为林区开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王殿兴等老一代优秀共产党员;有奉献林区、舍己救人的张力、何志等革命烈士、优秀党员干部;有将毕生精力献给林区开发建设事业,临终将全部财物交给党组织的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有十八年如一日、坚守在人迹罕至的摩天岭森林防火瞭望塔,守望绿色、护卫林海的优秀共产党员颜士文……

一直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林区广大职工群众栉风沐雨、卧雪爬冰,奋战在林区改革、森林防火、生态管护、营林生产的第一线。直到现在,关于奋斗与筑梦的故事,仍然在莽莽林海中续写着、流传着。

守好这片林子

又到了防火季,乌尔旗汉林业局乌尔旗汉林场副主任张晓宇已经连续59天没回家了。他工作的林场离家有26公里,路是砂石路,手机没有信号,去年才通了长电。每年防火季,他都要24小时守在林场,3个月不能回家。今年是他在林区工作的第20个年头,也是他入党的第17个年头。

张晓宇的妻子也是一名林业工人,说起9年前的那件事,她不由落下了眼泪。2010年4月的一天,9岁的儿子突发周期性呕吐综合症,整整两天除了昏睡就是呕吐,惊慌失措的妻子在晚上10点多终于拨通了林场调度室里唯一的微波电话,电话一接通,就着急地哭了起来。张晓宇说:“当时我也很着急,但是春季防火,一人一岗,你离开了,这个岗位就空缺了,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无奈之下,他只能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寻求帮助,连夜将孩子送到70多公里外的牙克石医院。直到10多天后,林场下了一场大雪,缓解了火险,他才急急忙忙赶到医院。

乌尔旗汉林场东南方向100公里左右,是林业局所属9个林场中距离局址最远的温库吐林场,职工们用“一米一坑,一坑一米”来形容坑坑洼洼的砂石路,120公里的路程开车来回就需要七、八个小时。于德涛是温库吐林场主任,和张晓宇一样,他也是一名老党员,从防火期开始,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家,连换洗的衣服也找不出来了。5月18日,林业局的防火飞机从他所在的林场起飞进行空中巡护,中途在局址停留20分钟,为了不影响林场防火值班,于德涛搭着巡护飞机匆匆到家取了几件换洗的衣服,都顾不上和家人见个面,又匆匆忙忙赶回了林场。

于德涛、张晓宇只是千千万万林业工人的缩影,他们以林为家,以绿为荣,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守护,才成就了大兴安岭这片最美的绿。

传递绿色接力棒

60年,三代人,一片林。今年是彭家银来到林区的第60个年头,他的大儿子彭春林是名副其实的“林二代”,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孙子彭兴伟也接过了接力棒,成为地地道道的“林三代”。

彭家银是库都尔第一批林业工人,1959年,20岁的他背起行囊来到这里,投身到火热的林业开发建设中。一辈子都在和树木打交道的彭家银记忆中满满都是“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场景。冬天的库都尔,几近零下40度,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头戴狗皮帽子,趟着齐腰深的雪徒步进山抚育树苗。

因为对这片森林的热爱,彭家银给儿子取名彭春林,寓意着像春天的树木一样茁壮成长。现在的彭春林,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造林专家,从1984年到现在,他走遍了库都尔林业局的每一片土地,用儿子彭兴伟的话说,“他什么都懂,就是林区活地图”。为了找到合适的种植场地,他一年四季奔波于山林,仅仅一夏天就能穿坏4双黄胶鞋和30多双棉袜子。每逢验收造林地块,他就跟着小工队上山生产,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秋天挖坑、冬季运苗、春季植树、夏季抚育,牛虻蜱虫叮咬是家常便饭。但只要看见苗成树、树成林,他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1996年3月24日,对于彭春林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的影响下,2013年,儿子彭兴伟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彭兴伟说:“父亲一直是我最佩服的人,现在,他还是我营林业务上的师傅。”

自打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彭兴伟便每天跟随父亲巡山找场地、育苗造林。“虽然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但是我的任务还没结束,我得把儿子带出来。” 彭春林说。

瞭望塔上的33年

大黑山,海拔1602米,是呼伦贝尔市第一高峰。山上高寒、风大,树长不高,几乎不超过10米。在山顶,有一座瞭望塔,塔高22米,攀上高塔,人在半空摇,云在脚下漂。瞭望员郑洪山就常年坚守在这里。

到今年,51岁的郑洪山从事防火瞭望工作整整33个年头,他熟知这里的每个沟系、每个林班。郑洪山还依稀记得,18岁的他刚参加工作,就申请去条件最为艰苦的大黑山当了一名瞭望员,瞭望站没有通讯,没有电力,没有人迹,喝水要从10多公里外拉到山下,所有物资都要自己背上山,可他一干就是33年。大家都说这小子有点傻,他却说,“我是林区的孩子,我要守好这座山,看好这片林。”

有一次,山上接连打干雷,刚下塔的郑洪山立刻爬上高塔细心检查火险,因为他的及时报告,五一六支叉线雷击火被迅速扑灭。

郑洪山住过帐篷、板夹泥房、小砖房,吃过雪水、冰疙瘩,直到现在,他每次上山都要带上10多天口粮,整整走上两三个小时。山路泥泞湿滑,绊倒磕碰是常有的事。郑洪山说:“现在条件好多了,水直接就能从山下拉上来。到了晚上,山上的小黑屋也变得亮堂了,还能看上电视呢。”

瞭望站分两班倒,10天一倒班,一班两个人,瞭望员每天要在塔上呆上13个小时,每隔两三分钟还要瞭望巡查一次。山上风大,他们不敢生火做饭,常常是一碗泡面、一些糕点就解决了。

2015年,47岁的郑洪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以前我不敢提交申请书,是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党员还差得很远,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才鼓足了勇气。有一天我真的退休了,单位如果还需要我,我就再回来当瞭望员!”

在大兴安岭林管局的232个防火瞭望塔,有800多名像郑洪山一样的瞭望员常年在大山深处守望着这片森林。他们用一双双火眼金晴,时刻守护着生机盎然的浩瀚林海。■

猜你喜欢
洪山林业局林区
记游哈林区(节选)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
邯郸市紫山-洪山区域地下水中高硅成因分析
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应处理好“三个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