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另一个”手机系统,车联网系统还该回答哪些问题?

2019-07-07 16:26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19年4期
关键词:安吉联网用户

只做OBD还是该切CAN?

根據百度百科的释义,车联网系统,是指通过在车辆仪表台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实现对车辆所有工作情况和静、动态信息的采集、存储并发送。将其放入实际应用场景,可以理解为,首先一辆部署了车联网系统的汽车在互联网中将拥有一个用以识别身份的车辆ID;其次这辆车的精准油耗、精准里程、精准轨迹、车况(门窗灯、油水电、怠速等)、实时速度、位置、用车属性、车辆配置和通信能力等参数、信息都将以某种形式存现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

目前,互联网企业普遍采用OBD(On-BoardDiagnos-tic,车载诊断系统产品)的形式来采集这些数据。其中的问题是,OBD产品的监测频次是以分钟来计算,而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动作的发生是以秒来计算,因此,此类解决方案无法获得准确数据。

要向网络准确上传这些数据,需要通过汽车内部的电子总线(CAN,控制器局域网)来实现与网络的链接,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学院物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南杰在其题为《OBD不是车联网》的文章中就提到,车联网终端必须是从CAN上延展出来的。

然而,汽车厂家对于CAN总线数据“死死拽在手中”,这也使得互联网企业在车联网系统的研发中无法获得用户准确的行为信息,从而对用户分类进行个性化的精准服务。

在这方面,丰田的G-BOOK系统、通用的OnStar安吉星系统就具有很大的优势。OnStar安吉星作为通用的车联网系统品牌,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CAN总线数据的把握。根据上汽通用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上汽通用汽车OnStar安吉星系统在国内的活跃用户超过百万,累计提供核心服务超过3亿次。

在庞大数据基础的支持下,上汽通用车联网技术的研发速度处于行业前列。比如,上汽通用在2015年,率先在传统TSP厂商中推出4G LTE的服务应用,传输速率比3G快10倍,实现更安全、稳定和高速的车联网环境;2016年,上汽通用推出国内首个车联网B2B服务平台,将车联网生活场景从个人用户扩展至企业用户。同一时期,OnStar安吉星服务内容也从14项扩展到22项,《安吉星》在2016年完成7.0版本升级,成为国内最强大全面的车联远程控制APP。

我们可以注意到,上汽通用车联网技术有着非常强的前瞻性优势,技术的每一次更新,都会有其他品牌效仿跟进,就像领航员一样,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非常明显,在车联网系统的研发过程中,CAN数据是主机厂和互联网企业博弈的关键。数据、算力和算法作为AI技术研发的基础同样适用于车联网系统的研发,如果说云端服务提供算力支持,主机厂掌握着数据资源,互联网公司有着算法优势,那么在车联网的这条赛道中,主机厂和互联网公司的竞争矛盾将长期存在。

是自立门户,还是低调搬运?

车联网技术的终极形态是无人驾驶,在这项技术上,虽然国内互联网巨头BAT充当先锋与各大品牌组成“CP”联合研发,但行业内公认的头部玩家只有两个,一个是谷歌的Waymo,一个是通用的Cruise。前者在2018年12月发布了全球首个商业化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Waymo One”,后者则宣布要在2019年量产全球首款无驾驶员、方向盘和踏板的Cruise AV,直接实现L5级无人驾驶。

据了解,Waymo通过安装在车内前排座椅背后的屏幕给乘客获取车外信息:用图案表示的附近车辆沿着深蓝色的虚拟道路行驶;每五秒左右,大量白点出现在屏幕上,向乘客展示出细节路况—行人、植物和路标等;在Waymo自动驾驶领域坚持的“软硬件一体化”策略下,借助激光雷达和软件,让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区分真实移动中的行人和人物海报、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建模、检测静态物体、精确测距等。

值得注意的是,搭载Waymo无人驾驶技术的原型车大捷龙Pacifica混动版现已通过进口的方式在国内销售,根据试驾过的网友评价,这款车看起来豪华体面,作为一款7座MPV宜商宜家。此外,据了解现在大捷龙Pacifica混动版已经拿下包括上海、广州在内的26城新能源牌照,在不久前于上海举办的首届“进博会”上,也因为其绿色环保、安全智能的特点成为“明星车型”,被专业人士誉为“史上最安全省油的7座MPV”。

无独有偶,搭载新一代Super Cruise(超级巡航)系统的最新款凯迪拉克CT6也在早些时候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这套系统能实现高速公路上的L3级别自动驾驶,并且通过采用高精地图解决方案,保证了实际使用时的可靠性,在北美市场颇受赞誉。目前,这款车也以进口的方式进入到国内。

Waymo和Cruise完美地诠释了一套汽车国际品牌的惯用打法。由于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国际品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都大大快于国内市场,它们先将技术在本土装备,然后以进口的方式引入相应车型对中国市场进行试探和摸底,等待政策开放和市场成熟之后,再通过本地化的合资品牌形成技术压制,从而牢牢把握住竞争的主动权。

之前大众的涡轮增压、双离合技术是如此;现在通用的车联网、无人驾驶技术也是如此。在这种局面下,肩负中国汽车产业在无人驾驶时代实现弯道超车任务的自主品牌和BAT们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底层技术之上,到底在“PK”什么?

在车联网系统格局还未形成之前,各家车联网系统除了底层技术,竞争的焦点到底在哪些方面呢?对比手机系统发展史,智能相对论认为车联网系统将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PK”。

首先是用户体验。在手机系统“多强争霸”的时代,无论是如日中天的诺基亚一力推行下的Symbian,还是微软旗下的Windows Phone,或是在圈层文化中极具号召力的BlackBerry最终都败在了用户体验上。不得不说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与上述几个系统相比,不光是功能的强大,更大的优势在于用户体验的提升,在此之前从未想过手机还能做除了接打电话和收接短信外那么多的事情。

回到车联网系统,用户体验不光在于各种炫酷的“黑科技”,还应包括汽车作为一台“车”的基本属性—优秀的机械素质和安全性。

如果一个品牌的车联网技术做得非常好,但这辆车不好开,坐起来不舒服,那么技术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同样的,如果这辆车因为车联网技术上的缺陷而有安全隐患,那么技术在此则毫无意义。当技术只是作为营销手段而存在时,我们就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脱离了技术的“车”还能行使“车”的功能吗?

其次是生态。iOS和Android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所构建的各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功不可没。类似于手机系统,车联网系统也有生态圈,只是目前车联网系统的生态圈还很脆弱,只是发展到“具有上网功能汽车”的状态。对于用户来说,车联网系统切中了他们的需求,但并没有抵达用户需求的深处,这也给了车联网系统巨大的占位空间。

用户的应用场景是否足够丰富,系统所能链接的服务是否足够周到,系统所能扩展的外部功能是否足够炫酷……,这些都是各家车联网系统在建立独具特色生态圈时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只有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车联网系统的生态圈才能健康循环。

最后,有智能手机系统的经验在前开道,车联网系统的研发可直达目标。就目前来看,作为汽车行业中坚力量的合资车企既有本土企业的接地气,乐于应用新技术的特点,又有外资企业对于品质高要求的标准,在车联网技术的研发上已然占据了先发先至的优势位置,在未来,合资车企车联网势必成为行业增长的“第二引擎”。

猜你喜欢
安吉联网用户
“身联网”等五则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抢占物联网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