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园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19-07-08 11:45
安徽园林 2019年2期
关键词:园林城市合肥市合肥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于皖之中,自秦建制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史称“江南之首、中原之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只有5万多人口、5.2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化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入大发展期,尤其改革开放后,突飞猛进成为长三角世界级的城市群副中心,国内唯一同时获批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的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最先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赢得“绿色之城”的赞誉,九十年代初成为全国首批三个园林城市之一。合肥园林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绿化植树、环城公园建设、创建园林城市、大环境绿化到环巢湖生态园林建设,一步一个台阶,融生态、审美、游憩功能于城市环境之中。在世纪之交,合肥园林经验被收入国家高中地理教课书,成为21世纪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的范例。

一、环城公园是合肥园林城市的靓丽名片

园林绿化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推动绿色发展、服务绿色生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和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合肥市作为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园林绿化始终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园林建设,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其出发点都是为全体市民提供一个清新、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合肥市紧密依托自身的自然条件,改革开放之初就按照国务院1982年批准的“风扇形”开敞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即以老城区为轴心,沿主要干道向东、北、西南方向发展三个工业区的特点和轴心的环带,即环城林带和护城河水系的基础上,建设敞开式的环城公园(图一)。

环城公园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城市内逍遥津、包河、稻香楼,以及杏花村等几块块状公园与绿地,并结合“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历史人文和张辽威震逍遥津的遗迹,建设敞开式的以环带块的公园系统(图二)。这种敞开式公园布局打破了一般公园被围墙禁锢的常规,很好地发挥了地势起伏、水面开阔,宜于接近的优势,形成如同“一串镶嵌着数颗明珠的翡翠项链”。环城公园也曾以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突出植物造景、生态效益显著”特点,获得国家建设部1986年度唯一园林“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并要求在当年度召开的全国首届公园工作会议上作大会经验介绍。环城公园抱旧城于怀,融新城之中,通过联结新老城区交通干道两侧的园林式道路,让园林的风貌辐射到整个城区。同时,结合“风扇形”城市总体规划布局,通过建设西郊风景区,发展东南方向沿南淝河至巢湖低洼地带的农田林网和东北角的片林,形成三大片绿色扇翼楔入城市,将巢湖上空湿润的空气通过东南风引入市区,让污浊的城区空气从东北、西北方向风口被驱出,形成市区“清新、舒适、优美”的环境。这种“环状+楔形”的城市绿地系统,呈现出城园交融和生态、文化、审美、游憩、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相融、园城一体”的城市风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发展之路。因此,环城公园无疑成为合肥园林城市的靓丽名片。

二、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是园林城市基础

城乡一体和今天建设公园城市一脉相承,这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未来的中国应该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特色与长处规划建设城市,把每座现代化城市都建成一座大园林”的思想完全一致。因此,合肥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取得国家首批园林城市称号后,紧接着就提出“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整个城市”的大环境绿化,既森林城市建设。1994年春,当森林城市建设方案上报林业部后,及时获得批复,明确合肥市作为“探索南方森林城市建设途径,以适应改革开放需要,促进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原则同意合肥大环境绿化规划(森林城市建设)”。当时提出建设森林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合肥市在规划中明确,城乡绿化建设应以园林绿化为先导,植树造林为主体、把森林景观引入城市,园林景观辐射到郊县,让森林环抱城市、城市拥抱山林,达到城林相融,作为宏观描述。具体工作目标上则明确: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山岗森林化,尽快提高城乡绿化覆盖率和增加城乡绿化面积,提高园林、林业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规划中,尤其对“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山岗森林化”,这一高度概括的提法,笔者曾被时任国家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充分肯定,他明确指出森林城市就是这样!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合肥而言,从整个国土的角度,还应增加牧场疏林化、湿地自然化、沙漠绿洲化,这样更符合地球除雪山、戈壁之外,在人力所至的各种陆地环境中,人工自然应取之策。今天谈及公园城市,自然回避不了创建森林城市,因为它和创建园林城市来自国家不同部门的要求。森林城市创建活动虽然起步于21世纪初,但合肥是全国最早酝酿的城市之一。世纪之交,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全绿办[2000]2号)文,“关于做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合肥市曾专门成立“ 森林城建设工程指挥部”,时任市长亲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牵头组织农林、园林及规划院等部门编制《合肥市城乡绿化规划》,并于当年向全国绿委办汇报,经专家组听取和审定,反馈意见是:“该规划总体思路清晰,建设范围划分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正确;总体布局合理;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明确、切实可行”,并于2001年4月正式批复执行。

2011年,合肥市正式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在2012年委托中国林科院作了新一轮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积极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于2013年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尤其在组织机构上,为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园林和林业主管部门于2009年合并,成立了市林业和园林局。

三、绿色文化提升园林城市的内涵与品位

园林作为人造的第二自然,打造宜居生活与工作环境,是改善城市生态的唯一手段,体现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生物多样性”等基本理念,既有科技含量,更是一种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它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是天然大自然与人工自然之美的集中表现,造就的是一种体现勃勃生机、令人赏心悦目、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而园林城市的提出,则是当今人们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生态失衡,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城市建设目标。城市园林化、城市自然风景化作为全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人类的追求,也是美学的追求,即: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是人自身和谐与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因此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必然离不开多样统一、多元互补实现三大和谐的绿色哲学思想的指导,让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美学深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合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再上新台阶,曾广泛吸收了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的内涵,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从更高的层次上,着眼大园林建设。合肥通过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主旋律,更好地吸纳外来多元文化。与此同时,还通过尊重与维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突出生物多样性、重视园林的科技含量与文脉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人自身的心态和谐,体现多样统一、多元互补的绿色哲学思想;致力于人的自身质量的提高,人际关系质量的提高,将提升园林城市水平与创建“文明城市”紧密结合。在生态环境与文态环境的营造中,努力将合肥打造成可观、可居、可游、更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架起“以人为本”的桥梁。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公园对待,使园城交融、城园一体成为城市建设的时尚。同时,通过园林与旅游的结合,园林与居民保健与休闲的结合,让优美的园林城市风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合肥市始终重视精神与文化的作用,通过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举措,事半功倍地走出了一条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发展之路。

四、环巢湖生态建设展现城园交融新特色

园林绿化不仅是提高城市品位与档次的重要举措,更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服务绿色生活的重要内容,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以及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因此,发展园林事业必须立足于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合肥市围绕国务院批复的第二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提出的城市空间布局“141”结构,使城市从单一中心发展为多中心。因此,合肥城乡绿化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期,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开展的“大拆违”活动,要求拆违与绿化无缝对接,对城市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1年,随着国务院批准的区划调整,合肥市新增巢湖和庐江两县,面积 从 7,776平方公里扩大 到 11,433平方公里;城市从濒临巢湖发展到环抱整个巢湖。因此,禀赋这独特的地域资源、历史人文和特色优势,以及未来的城市形象,在141空间格局基础上,又编制了《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环巢湖生态保护及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新的“1331”城市空间格局。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的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使上述规划得到进一步明确。其中2014至2020年《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布局为:既能传承“环城公园形成的环状和绿楔嵌入”的经典模式,又能结合合肥市市区不断扩大的用地布局,“环状+楔形”城市绿地系统依然是合肥主要模式。

图一

图二

今天的环巢湖绿化带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更大的项链,它串起环湖12个特色乡镇和10个湿地公园,以及历史人文,客观上将形成合肥新的更大“翡翠项链”。它与老城区“翡翠项链”正好处于合肥母亲河的南淝河上下游,使南淝河景观带突显出合肥生态与绿地系统的环境特色和“乡愁”的展现。尤其,在合肥西郊正在开挖的江淮运河,将从西部连接起巢湖和北部江淮分水岭上的潜山干渠,在城市东北角与南淝河的源头又能相交,这样占地近千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合肥大城市,基本上可由这个更大的水系环抱。水系是城市中永远的公共空间,在打造生态网络体系和绿地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系两岸通过园林绿化,又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绿色项链,并可串连起城市中不断建设的更多绿色翡翠,形成更大公园城市骨架的基础。因此,继续营造和弘扬新的“翡翠项链”,可以引领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美好的蓝图若在合肥实现,必定会使“翡翠项链”更加突显出合肥园林的鲜明特色,实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公园城市环境,远远超越美国波士顿的宝石项链而享誉世界。

五、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打造最佳城乡环境

当前,合肥城市定位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职能为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泛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发展目标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智慧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并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合肥经济圈的大概念,在更大范围内奠定了合肥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基础,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现大地园林化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合肥市为了呼应党中央新要求、安徽省委新部署、城市新目标、群众新期待,加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市又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中坚持“创新+生态”理念,突出功能先导、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精明增长〔指综合应对“城市蔓延”的发展策略,通过规划紧凑型社区,发展已有基础设施效能,使交通更好地结合土地综合利用〕,争创生态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合肥打造成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载体、创新之都的展示窗口、融入G60科创走廊的重要空间。

新规划还将通过《合肥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合肥市生态网络规划》,构建市域、市区范围内的生态网络体系,留住绿水青山。同时,在滨湖骆岗机场等片区尊重自然,落实好绿线蓝线,突出绿色发展,将变身为城市中央公园和城市绿心、生态绿肺,建成高品位的南北主轴线。更好地传承田园楔入的空间格局,以及与城市双修紧密结合,推出一批示范项目,留住绿水青山。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另一特点是:聚焦民生,围绕群众美好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注重规划的公众参与,让社区规划师进入社区,实施一批“城市微更新”项目,打造多元化、人性化、精致化的社区公共绿色空间,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打造15分钟公园城市生活圈,提升城市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合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是按照这新时代精神,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谋划,突显生态环境第一要素,引领合肥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园林作为人造自然,户外环境空间的营造,更可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同时,园林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更不会忘掉初心,继续前进更需要继承与创新。

今天的合肥己从“环城时代”迈入更具现代内涵的“环湖时代”,只有增强生态网络系统建设,才能突显“环状+楔形”绿地系统的优良传统;只有增强园林美学理论深度研究,才能使城市园林具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论支撑;只有不断提升园林技艺水平,才能不断打造出园林环境的艺术精品工程;只有强化城乡结合的力度,才能使人居环境更舒适清新和富有诗情画意。总之,通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才利于合肥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和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英文略)

猜你喜欢
园林城市合肥市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中国国家园林城市的分布特征研究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奇台县园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绿满家园花满城——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纪实
生态合肥
合肥市出城口道路设计招标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