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入 层层去蔽

2019-07-08 06:47毛贵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闺怨意象情感

毛贵贤

问题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和老师、学习伙伴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会话,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古典诗词“言不尽意”的特点对学生准确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由教师预设,学生自主提出和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构成课堂主线,针对问题建构课堂会话,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从而实现认知上的“去蔽”,拥有真切的获得感。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具有独特的话语模式,具体表现为“言不尽意”,语意“含混”,富于张力,对学生把握文本造成了遮蔽,因此,如何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的言外之意显得尤其重要。

本次公开课以欧阳修的《蝶恋花》为课题,该词题材上属于闺怨词,闺怨词专门用来表现古代妇女的生活和情感,但基于女性的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种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之后,闺怨词也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展现情感、志意和怀抱的符号或媒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女性生活情感和别有寄托两个层面的把握都存在障碍,所以,我采用了问题引导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在预习时细读本文,提出问题。对学生所提问题加以整理补充,再进行分层,由浅入深分为词意、词情、词象和词心四个层次,以四层问题为主线展开课堂教学。

一、品读文本,读深词意

展示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①“庭院深深深几许”中连用三个“深”字有什么作用?②“杨柳堆烟”为何不用“笼”?有何区别?③“门掩黄昏”句中,黄昏掩门的细节有何深意?④“无计留春住”句中什么是“留春住”?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对影响词义理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分组合作会话。会话的过程和结论精彩纷呈,呈现如下:有学生认为“深”字连用,就像电影中的景深镜头,把女子所处的大的时空背景做了模糊化处理,仅仅突出强调了一座幽深禁闭的庭院,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幽深而令人压抑的氛围,女子的幽怨和思恋,有了环境的烘托,显得更为真挚动人。

另一组学生对于动词“堆”的解读也十分独到,他们认为“堆”比“笼”更为沉重,更有体积感,原本的轻盈之物,在心情压抑而感伤的人眼中,也成了压在她心灵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针对“门掩黄昏”的细节所提的问题非常好。黄昏掩门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却折射出许多深意。既有“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的名句珠玉在前,又有《红楼梦》中黛玉《咏白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在后,笔者补充了这两首诗词请学生对比阅读。对于词中居于深闺的女子来说,掩门是一种压抑,一种矜持,一种哀而不伤。相较之下,黛玉的半掩门,更彰显了她那种追求自由和爱的真率气度。

最后,学生会话后认为“留春住”意为“留春同住”。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女子生命的青春年华,她本能地渴望留住春天,也留住自己的芳华,却无奈又无计,该是多么的凄苦啊!其中一位学生的总结发言非常有韵味:“风雨乱红春将逝,红颜易老难留驻。”

在这一课堂环节中,通过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会话,解决问题,诗词互解,学生对《蝶恋花》实现了词意上的“去蔽”。

二、细读文本,读深词情

从学生预习提出的三个问题开始,探究该词的情感内涵。①词的上片开头为何特写女子居处?②“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③“泪眼问花花不语”句中,思妇为什么要问花?可能问了什么问题呢?这是三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契机进行充分而深入的课堂对话,可使学生准确把握词中女主人公的情感。

词的上片开头详写女子的居所环境十分幽雅宁静,这种写法和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上片开头的写法可以形成类比,温词同样花费很多笔墨细细描摹女子的居处装饰、妆发、衣着,以突出其雍容典雅和精致,这种写法的目的,引用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可以解读为一种“修容自饰,爱美要好”的自觉追求。女子的端庄雅致,与她的哀伤自怜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了含蓄温厚的古典诗学传统。试想,一个哭天抢地、涕泗横流的女人,与一个端庄幽洁、矜重自持的女子,谁的哀伤更深沉,更能叩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回味呢?

问题二针对典故发问,学生的交流非常丰富精彩。比如有学生认为,古代男女不平等,男子的世界是外放的,在很多方面包括情感上有着极为开放的选择空间,而女子的生存空间则苛刻而逼仄。章台路的典故,含蓄地道出女子情感方面逼仄的处境,她被冷落,被辜负,却只能以“登高楼而望”的被动姿态,等待着命运的拨弄。这其中蕴藏的深重哀伤和无奈,藉由典故道出,含蓄而蕴藉。

针对第三个问题的谈论很热烈,学生做出各种猜测:大概是问自己身世为何如此悲惨;或问春天为何匆匆而逝,不停留怜悯自己;或问男子为何久出不归薄情至此。在“代入”进行心理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女主人公情感的理解更为深入。也有学生生发出新问题:女子为什么要去问花?此时笔者进行引导:花能解语,嫣嫣而开,萎萎而谢,仿佛懂人心思。泪眼问花已然可以读出女子的孤寂无告,更何况,花且不语呢!兀自哀伤,兀自泪眼,兀自目送乱红,怎一个“悲”字了得!

笔者补充金宇澄小说《繁花》语段:“女人觉得,春光已老;男人觉得,春光还早。”“春病与春愁,何事年年有?半为枕前人,半为花间酒。”从古到今,太阳底下无新事,从文学作品中读出的情感内核能产生共振。

三、同类归纳,读深词象

引导学生回顾苏教版必修四“词别是一家”版块,选取晏殊的一首闺怨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该词为闺怨词经典,请问经典在何处?有的学生回答经典在意象,有的学生认为经典在人物动作,有的学生说經典在环境描写等,笔者认为都有道理,但最经典之处乃在意象。通过梳理词中意象可以明确,闺怨词的意象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质,轻柔、灵动、易感伤,风花雪月,处处含情。下面再以2012年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为例,加深学生对闺怨词作品意象的认识。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抛出预设问题:该词的经典意象有哪些?学生梳理出“天涯”“山月”“水风”“落花”“碧云”等,由学生判断以上意象是否透露出女性特质,进而判定这是一首闺怨词。

由个及类,由特性到共性,通过预设问题,回顾教材,链接高考真题的方式,最终将《蝶恋花》的学习引向同类题材的诗词特征及赏析技巧,实现词象层面的“去蔽”。

四、参读诗评,读深词心

在导入中已简介过,部分闺怨词实际别有寄托,是为男性词人的代言体。对于欧阳修的这首词,前人研究中也不乏类似观点,笔者向学生补充了相关词评诗话著作中对《蝶恋花》的点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作者在词中寄托的幽人怀抱。

预设两个问题进行引导:①联想到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下片“雨横风狂”有无象征意味?②这首词有没有“小题大做”,抒发词人心中的弦外之音?

补充前人词评诗话作品中对该词的点评:

黄蓼园曰:首阙因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也,庭院之深以此,即下句章台不见亦以此。总以见柳絮之迷人,加之雨横风狂,即拟闭门,而春已去矣,不见乱红之尽飞乎!语意如此。通首抵斥,看来必有所指。第词旨浓丽,即不明所指,自是一手好词。(《蓼园词评》)

张惠言曰:“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寐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张惠言论词》)(“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寐。”见屈原《离骚》。韩、范,指庆历新政之代表人物韩琦、范仲淹。)

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如果说黄蓼园的观点还比较朦胧暧昧,只是在闺怨伤怀之外指出另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向,那么张惠言的观点就十分篤定了。不能排除作者欧阳修在词中寄托了政治失意,志士不遇之悲,并且这种寄托手法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在课堂最后,学生经由课堂会话得出结论,这首词既是伤春抒怀之作,但它所表达的女子迟暮之哀、被弃之悲,也可以延伸到作者借以抒发自我,因政治遭遇抒发感慨,而词在意旨上的歧义也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215621)

猜你喜欢
闺怨意象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新闺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吴藻词研究
“玉人”意象蠡测
深明大义 意笃情重——以王昌龄《闺怨》诗为例探讨古代军嫂形象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