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现状调查及旅游开发 建议

2019-07-08 05:34张亚茹赵直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刀郎木卡姆喀什地区

张亚茹 赵直

本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刀郎木卡姆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龙琴的发展现状及两位传承人的个体特征(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经济来源)进行了研究,根据其目前发展和传承的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建议。

一、卡龙琴、刀郎木卡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一)刀郎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作为十二木卡姆中的根基部分,具有鲜明的刀郎文化色彩,每一个旋律都诉说着古老的刀郎人在西域边塞上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主要分布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等地,其中,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发展最为旺盛。据本文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在麦盖提县的7个乡中只有一位78岁的刀郎木卡姆国家级传承人玉苏因·亚亚和几位年迈的木卡姆艺术团成员,除此之外没有专门的刀郎木卡姆传承人,还有几个老艺人甚至没有培养接班人就去世了。

(二)卡龙琴

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乐器,由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公元870-950年)发明。作为维吾尔族乐器中的“长者”,卡龙琴是演奏《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刀郎乐器。其曾经的发展非常繁荣,但因制作和弹奏的手法十分复杂,在后人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濒临失传。现在,卡龙琴仅仅在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巴楚县、阿瓦提县保留下来,能弹奏的艺人少之又少,并且这些艺人均面临着年事已高,传承“后继无人”的艰难处境。

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个体特征

(一)文化程度

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楚县是卡龙琴、刀郎卡姆是两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主要居住地。虽然喀什地区的经济近年来得以高速发展,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匀性,城乡发展出现差异。新疆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居住在乡村,其物质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教育水平也很有限。

玉苏因·亚亚,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亚尼塔克乡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刀郎木卡姆的国家级传承人,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吐尔逊·艾孜木,新疆巴楚县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龙琴制作和演奏自治区级传承人,没有上过学。

“我们当时生活状况不太好,当时的学校都是石头桌子,没有本子,没有教室,就在外面上课,我是挺喜欢上学的可是家里人口多就没能上,现在后悔没上,在传承这个卡龙琴时我就有困难了”,吐尔逊爷爷很遗憾的提到。

这两位老人并不会说国语,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和书写,但对使用国语交流和书写有很大的困难;事实上他们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书写和交流时也存在很大的瓶颈。

从以上两位老人的目前现状以及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新疆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传承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文化程度低,其教授方式、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因而他们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有很大的阻碍。

(二)家庭人口

根据调查,两位老人生活的年代还没有计划生育,玉蘇因老人养育了8个孩子(2男6女),目前还有34个孙子孙女,24个曾孙子孙女。吐尔逊老人也有8个孩子(6男2女),还有20个孙子孙女。即使两位老人有众多的子女,但愿意跟着学习刀郎木卡姆和卡龙琴的却很少。老人们及其老伴儿年事已高,身体状况和精力十分有限,虽然还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但还是面临一定的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三)经济来源

以玉苏因老人和吐尔逊老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家中多年来均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结构单一,目前仍在享用农村低保和政府补助,生活很艰辛,两位年事较高的老人依然需要外出表演来补贴家用。

玉苏因老人在本次访谈中说道:“我家里有100亩田,主要是小儿子在种,原来家里有100只羊,因为老伴儿生病了,现在躺在床上没办法自理,所以把羊卖了一些,现在只剩24只,家里还有3只鸭子,80只鸽子。我有一次在美国表演,人家花2 000块要买我的热瓦普,心里非常舍不得但为了生活我就卖掉了。现在我身体也不太好了,前几年查出来哮喘,现在银行还有欠款13万,所以嘛我现在需要出去弹琴,要挣钱啊,唉!”

吐尔逊老人说:“家里有20亩地,小儿子在种,还有13头羊。我平常就去婚礼上给别人弹卡龙琴,现在我在红海景区上班,每个月给3 300,每天我从家骑摩托车到红海景区上班,需要差不多两个小时”。

从两位老人的个体特征来看,二人均面临着年岁已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薄弱,家庭人口众多但手艺却后继乏人的严峻问题,种种这些消极因素都分散了老人的传承精力,很多时候无暇专心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几种传播方式,家庭、学校、民间麦西莱甫等。

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刀郎乐器的艺人都是从自己的父辈或者祖辈那里学习表演及乐器的制作,因为没有性别的限制,所以大部分的刀郎乐器都是通过家庭的传承从而流传下来。以刀郎木卡姆和卡龙琴为例的这些艺人们从小就受到了刀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为日后的表演打下来扎实的基础。

国内的一些学校也开始设立学习传统民族乐器的课程。单就刀郎木卡姆及卡龙琴来看,目前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因为会演奏的艺人太少,并且普遍文化层次较低。吐尔逊老爷爷提到自己非常想去学校教授课程,但却找不到途径,再加上年岁已高,目前来看在学校传播的这条途径并不乐观。

麦西莱甫的演出活动中经常会邀请木卡姆的老艺人们表演刀郎乐器,参加者尤其是小孩经常会在观察和模仿中学习演奏的技巧,但因为每场活动持续时间不长,这种方式并不能广泛吸引大众前去学习。

“这个的传播是平时的在家里演奏,婚礼呀,麦西莱甫呀,各种聚会中演奏弹唱而传播的,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一辈都很喜欢这些刀郎木卡姆,可是没人来学习,想来也没时间”,玉苏音老爷爷谈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习得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主要有师徒习得、家族习得、社会习得、群体习得以及神授习得等多种路径。而前两种都是刀郎乐器的主要习得方式。

刀郎木卡姆、卡龙琴最主要的习得方式都是通过家族中的刀郎艺人的教授实现,因为没有性别限制,所以家族中只要有会演奏的长辈,一般都会给后辈教授弹奏和制作的技巧。但是,因为刀郎乐器的制作包含的结构层次多样,演奏的旋律也十分复杂,很多后辈学到中途便难以坚持,甚至还有的一开始就不愿学习。

师徒习得也是此类艺人的重要习得方式,技艺娴熟的老艺人会带着年轻一辈学习演奏,但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此次调查到的两位传承人目前都没有自己的徒弟,寻找传承人的愿望十分强烈。

“我是第四代传承人,从我爷爷的爸爸那辈儿开始传承下来的,我没上过学,就整天跟着爷爷和爸爸去各种婚礼,麦西莱甫从而学会的刀郎木卡姆,没有系统的学过,那个时候哪有这种条件呀,孩子”,玉苏因爷爷说到。

“我之前爷爷会弹卡龙琴,我是第三代传承人,我们就天天玩儿来玩去学会的,等我结婚后我的岳父是当时有名的木匠,然后我就跟着他学习木匠学会了制作卡龍琴,现在我的大儿子跟我学习制作卡龙琴,儿媳在学弹卡龙琴,可是卡龙琴制作是需要很大的耐心,这个制作不简单呀”,吐尔逊爷爷说。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旅游开发建议

(一)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

就目前来看,随着喀什地区旅游市场的打开,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加入了旅游市场,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面临的失传问题。在规划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发掘和运用,使其作为独特的旅游产品的,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代表元素,加强宣传,提高保护的力度,达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的目标。使之在作为旅游资源招徕游客的同时,又能吸引到潜在的学习者,提高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几率。

(二)迎合喀什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导向

喀什地区作为维吾尔文化的发源地,目前已成为了新疆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区域,其未来的发展也将继续以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为主要导向。但社会的变迁也让游客越来越注重商品体验的个性化,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要遵循传统与新潮的结合,将现代化元素融入到诸如刀郎木卡姆、卡龙琴这样的古老乐器或其他传统技艺中,在保留其本真的基础上使之现代化,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到,很多地区政府不愿将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散播出去,减少了民间艺术的发扬宣传机会,使得不同地区的老艺术家没有机会交流。地区间需要注意的是,提供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是传统民间艺术能大范围推广的有效手段;同时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避免过度改造传统文化技艺,避免其退化甚至消失。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长远的传承和发扬,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承共赢的局面。

(四)利用互联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

从调查结果中了解到诸如刀郎木卡姆、卡龙琴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和传播方式单一从而导致传承人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道路将会成为有效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虽然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也给这些手工艺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除了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平台,开发商还可与传承人达成合作关系,通过互联网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销售和在线赏析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表演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保护。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刀郎木卡姆喀什地区
基于RS与GIS结合的喀什地区遗址预测模型构建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刀郎木卡姆乐器伴奏模式及其生成过程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麦盖提县大型歌舞剧《永恒的刀郎》剧照选登
刀郎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农民理性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县S村为例
喀什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真假刀郎大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