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型课题推进研究型教研组建设的研究综述

2019-07-08 03:48周才萍
教育界·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方式方法相关性必要性

【摘要】文章通过借助微型课题抱团研促进研究型教研组建设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建设研究性教研组必要性、微型课题与研究型教研组的相关性以及借助微型课题推进研究型教研组建设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梳理,并从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课题现有研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关键词】微型课题;研究型教研组;必要性;相关性;方式方法

微型课题微小、具体、突出,是一线教师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得力抓手。微型课题研究是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教研组是学校基本的教学研究组织,更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型教研组注重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归纳出解决问题和改善现状的方案,然后用实践去验证。

一、建设研究性教研组必要性的研究

1.研究型教研组促进教师发展

教研组是以教师的专业来组建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化素质。师生地位的转化、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形成,这些更加需要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而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研组,凝聚教师共识,群策群力,形成合力,推动问题的解决。在专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教师个人发展与教研组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构成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命运共同体”。而“研究型”教研组无疑是教研组专业发展的重要类型[1]。

2.研究型教研组推动学校发展

一个学校能不能发展起来,教学质量能不能提高,教研组绝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学校领导更多是宏观决策方面的、大的方面的、掌舵的。因此再好的方案要执行下去,一定要通过教研组,教研组这个中介机构起到很复杂的转换作用,它可能更贴近实践,更了解各教师的需求,它可能把下面的意见转换上去,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政策的形成[2]。通过教研组的建设和有效管理,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乃至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3]。

3.常态化教研活动的低效呼唤研究性教研组的出现

骆海燕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常态的教研活动存在很多弊病。具体表现为:(1)重展示,轻研究,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问题意识;(2)重预设,轻生成,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对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3)重接受,轻参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主人翁意识;(4)重模仿,轻创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缺乏打磨精神。针对以上弊病,研究者开出了有效教研的四剂“良方”,分别是:(1)问题意识的养成: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2)应变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问题聚焦;(3)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提高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4)打磨精神的培育:注重后续研究的持续性[4]。虽然以上研究来自三所学校的语文教研活动的分析和实践,但其对其他学科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二、微型课题与研究型教研组的相关性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与教研组建设具有必然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通过微型课题研究,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成为真正的反思型实践者、研究者。教研组的教研形式也实现了向专业化方向的转型,从而有力促进教研组的建设[5]。

1.微型课题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费伦猛对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学科教师小课题引领的教研方式创新。本质上来说,教师教研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规律、技术、策略及教学全过程的调查、观察、实验、系统思辨、比较分析,以及其他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所有内容”。这意味着,既要有面向全体的宏观课题,也要有从小处着眼的微型课题;既要涉及教学全过程,也要注重课题的纵向延伸。现实教研活动常将教研互动定得过于宏观,忽视了教师教研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倦怠情绪,究其根本,教师的倦怠情绪来自于当前教研活动“宏大”“外推”“割裂”的取向。相比之下,学科教师微型课题引领下的创新教研视角微观,它始于教学问题的发现,终于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只需面对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创新教研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既不显庞杂,亦可应用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凸显其有效性。可以说,创新教研能够消解学科教师无暇参与教研活动的困局,打开教师因理论水平不足而产生抗拒教研活动的“心结”,能让教师在短时间的收效中体会教学科研带来的成就感,进而不断增强其教学科研的主动性。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积淀理论素养,进而为进行“大规模”教育科研奠定基础[6]。

2.研究型教研提升微型课题的科研质量

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大多与教学紧密相连,是一种“草根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怎样诊断问题,分析歸因,将实践性知识提升为理论,往往是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面临的一道坎。教师希望进行有意义的微型课题研究,但由于教学压力与任务满负荷工作等原因,使得教师难以深度地思考,有的研究成果难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借鉴运用。同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要真正产生效果,除了课题方案设计要准,研究思路要清,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要有质量。要避免重立项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7]。总之,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希望得到教研引领,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课题过程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教研质量的需要。

3.学校对微型课题的有效管理优化教研组的研究功能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专业自觉,依赖于学校人性化的管理场境。“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校管理人员要从“行政领导”转为“课程领导”,主动介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对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引导教师学会反思教学、积极参与同伴对话, 帮助教师从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归纳专题,提炼课题;要畅通交流渠道,打造学习共同体,开展各种研讨活动,放大集体智慧优势,突破个人研究局限,探索教师研究的“同伴互导”模式,优化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的研究功能[8]。

三、借助微型课题推进研究型教研组建设方式方法的研究

1.增强意识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针对教研组的意义与功能逐渐弱化的现象,提出了学校教研组应从明确目标、注重实践、创新模式等方面激活教研组功能。通过制订教研组五年发展规划、学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化、学科教研模式多元化等教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寻求教研发展策略,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学科教研文化。研究者坚信,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研组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行动的方向和目标,要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和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聚集整个教研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要善于总结,概括典型经验;善于研究,形成典型课题;善于培育,打造名师;善于提升,树立品牌[9]。

2.拟定共同目标

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组,是吴中区优秀教研组,现有专任化學教师10人,2人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多人次获市级和区级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笔者组织教研组教师潜心录制了102个微视频,这些微视频涵盖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的所有新授课和复习课,这一年半的实践探索不仅建立了巨大的学习资源库,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和课堂模式的变革,还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的个人发展,一个高效合作、有活力、敢拼搏的教研组产生了。在笔者看来,要打造高效教研组,应时时刻刻把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放在首位。教研组建设的制胜法宝只有一个字——做。“做”不仅可以提升大家的业务水平,更可以增强彼此间的联系,使教研组真正活起来。同时,“做”要有规划、目标要清晰,不仅要有短期奋斗目标,更要制定长远规划,大家围绕共同的目标,逐步落实,扎实推进[10]。

3.构建学习共同体

韩秀梅等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和发展的理想方向,也是中小学教研组改进的价值所归。中小学教研组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建设和发展中应把握好理论清晰性和实践复杂性、强制推动和自发建设、核心人物引领和成员身份平等、同质和谐和异质冲突、行政性和专业性、团队合作共享和教师独立自由等六对张力[11]。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认为“团队学习能够培育超越个人视角局限,以看清更大图景的集体技能。”因此,组建一个有效的教师研究团队,依靠组织力量,在战略上高度统一,战术上强调执行力、创新力和整合力,显得尤为重要。张明指出,教师研究共同体是这样一个教师群体,它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或主题,自发地或人为组织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师群体的对话、协作和交流,彼此分享研究和实践的收获,在不断累积和传承中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研究共同体具有“自愿合作,主动发展”“目标趋同,经验分享”“对话交流,集体成长”“组织推动,保障成效”四大特征。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程序为:确定研究主题、执行团队规范、分享对话内容、形成研究报告。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方式主要有:“勤与专家对话,获得成长捷径”“透过团队协作,学会倾听、分享和表达”“抓住成长机遇,谋求主动发展”“搭建成长平台,拓展研究途径”等[12]。

施坚也提出了让教研组成为研究共同体的主张,他认为,教师的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越紧密结合在一起,就越有利于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因此,他常鼓励教师要学会借助教研组这一研究共同体,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带动日常的课堂研究。每一学期初,学校教科室都会要求各教研组自主申报研究专题,这些研究专题可能是一个教研组的共性问题,也可以是某个教师的研究专题,以教研组活动为主阵地,开展课堂观察和实践研究[13]。

4.采用多种教研方式

杨建亭提出面对丰富多彩的微型课题,教研组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教育环节,采取并列式、研讨式、集中式、综合式等多种教研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化整为零,化研究为实验,使课题深潜入教育的核心,以取得最好的研究成果。如可采用“并列式教研”“研讨式教研”“集中式教研”“综合式教研”等[14]。

伍红林提出:专题研究融入常态,确保教研活动深入高效。在专题研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使常态化的专题研究能够持久、深入、高效地开展,并形成与日常研究相融互促的研究机制显得格外重要[15]。

5.构建多样化的微型课题抱团研究形式

丁立新认为,建设教育科研文化,课题研究是具体抓手。区域课题研究的深入,同时需要学术的土壤。在教育科研文化建设进程中为使各级各类课题互为滋养,互相支撑,构建“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这种课题结构模式把课题研究植根于教育生活沃土,形成区、校、教师个体三级的“主干”“枝干”“绿叶”三层次课题。“主干”课题是区或校层面的主课题,这种课题能够引领区域和学校走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枝干”课题是区、校两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主持的研究课题,引领本学科教学研究。“绿叶”课题处于第三个层次,是教师个人根据区、校课题,逐层分解,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选择的微型研究,这一类课题要求比较灵活,可以是个人承担,也可以几个人合作组建一个课题组,可以短期研究,也可以长期研究,甚至还可以作为教师终身规划的研究, 采取滚雪球的方式,先做校级,取得一定成果后,再逐级申报,越做越大。这种“主干”“枝干”“绿叶”三层的课题学术生态,保证宏观研究有中观、微观研究的支撑,中观、微观研究有宏观研究的引领、指导,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落地生根,干壮、枝繁、叶茂[16]。

四、现有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1.促进研究理论的本土化

虽然各地区对于微型课题或教研组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微型课题组织管理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区级教科研管理部门如何进行区域管理提升微型课题研究实效上,教研组建设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研究教研组的功能、职责、性质等方向上,关于教研组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则以如何提升听评课效率提升活动有效性为主。从具体的基层的教研组出发,以微型课题为依托,针对切实提升教研组研究活动的有效性,促进研究型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思想形成的研究较少,笔者既是一位校级教科研管理人员,更是一位常年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初中化学老师,我们的研究以微型课题为抓手,从小处入手,在细微处实践,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探讨研究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形成,是本课题与众不同之处。

2.促進研究成果的系列化

作为学校教科室的管理者,如何用较为便捷而有效的方式把老师们吸引到教科研队伍中来,如何帮助和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慢慢提升科研意识,如何快速帮助教师在教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体验到成功,是我们近年来考虑较多的。2017年9月,笔者牵头成立了我校的教科研共同体,并有14个微型课题校级立项。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2018年12月,有7个课题顺利通过了区级鉴定,其中有4个课题区级鉴定为优秀课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位于区内各中学首位,获区教科室领导一致认可。一年多的微型课题组织管理方式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推进微型课题高效开展的4个关键词,即:定位、规划、互助和精进,并且摸索出了提高微型课题研究实效的具体做法。虽然我校发起微型课题研究,出发点就是为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但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教科研管理人员,还是参与研究的教师,大多还是停留在完成事务工作的层面上,尤其是在导向上缺乏高度和远见。在未来的几年中,需要我们将微型课题研究形成系列化,如“微型课题研究带动教研活动升级优效”的研究、“微型课题助力教师教学思想形成”等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去持续深入。本课题是我们系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可喜的是,2018年吴中区教科室申报并立项了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微型课题研究的微区域“抱团型”组织建构的实践研究》,与我校的微型课题研究遥相呼应、相辅相成,由此极好地形成了由“区—校—教研组—教师个体”四个层次建构而成的“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我们的抱团研究始于2017年,相信经过几年的积累,必将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钱亢.项目推进“研究型”教研组建设的策略以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体育课程基地项目”为例 [J].中国学校体育,2018(5):47-48.

[2]聂琴.中小学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研究——以上海某小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4-25.

[3]李富荣.高中学习型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普通高中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骆海燕.寻常态教研活动弊端 找有效教研活动良方——以语文教研活动为例[J].教学月刊,2017(3):11-14.

[5]唐文勇,李蓓.以小专题研究助推教研组建设的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7(25):34-37.

[6]费伦猛.学科教师小课题引领的教研方式创新[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3):39-41.

[7]唐德海.教研背景下的“个人课题”研究指导[J].上海教育科研,2012(8):51-53.

[8]曹阳.学校,何以成为教师研究的支持者[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6):53-55.

[9]林运来.新时期数学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8(8):63-65.

[10]周才萍.在做中求发展——谈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J].化学教学,2017(10):3-6.

[11]韩秀梅, 李树江,罗含情.中小学教研组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建设和发展中应把握好六对张力[J].西藏教育,2018(11):16-18.

[12]张明.谈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J].西藏教育,2014(3):13-16.

[13]施坚.教科室助推教师研究的“三个一”[J].教育科学论坛,2017(7):44-46.

[14]杨建亭.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提升教研组活力[J].教育与管理(小学版),2008(10):19-21.

[15]伍红林.当代学校转型变革中的教研组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70-74.

[16]丁立新.建设教育科研文化 提升科学发展水平[J].江苏教育研究,2010(3B):42-47.

猜你喜欢
方式方法相关性必要性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方式探究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