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

2019-07-08 02:54张兴华
科技资讯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兴华

摘  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机制、构建非遗传承创新模式、搭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平台等多种方式,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关键词:高职院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c)-0165-02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完整保留并延续其独特文明的国家。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璀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习近平在谈到文化自信时曾精辟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原因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湖南省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已经形成,四级名录保护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受到一些阻碍,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后继乏力,相关从业人员正在减少;被保护地区商业化介入、功利性太强,有些甚至被过度开发,遭到破坏等。

就国际情况而言,近年来屡屡看到一些原本带有中华民族独有属性的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申遗或移花接木试图申遗,比如引发较大争议的韩国端午节申遗;依据一本记载了很多中医的药方的《东医宝鉴》继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在下届主办国韩国的宣传片里,居然出现了金属活字印刷术的画面等等。这些带有明显企图篡改和掠夺文化的野蛮行径,反映出当前我们国家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得到保护。

面临当前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的事实,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科学有效的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存、保护、发展、创新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在非遗保护方面的重点关注焦点。

2  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现状

我国作为非遗大国,近年来,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已经有部分学者从高职院校非遗传承的角度展开研究:王飞在《湖南湘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中提出了湘绣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准确制定湘绣人才培养目标,从层次、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三个方面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群;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教材开发;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团队;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唐利群认为,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周敏在《非遗在高职校的传承研习基地建设研究——以苏扇为例》中认为,构建集展示、教学、研讨于一身的最具苏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扇的展览展示活动,建立符合学校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共赢原则的教学运营模式,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综上可知,國内现有的研究中,关于非遗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把非遗引入教学体系之中,培养专业人才,但这些研究缺乏深入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比较笼统、抽象。关于搭建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平台的研究也有几篇可以参考借鉴,但这些研究不具有代表性和可复制性,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做法也不同。

国外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政府的角度进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只有日本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可参考性意见,对于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及具体做法并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且由于国情不同,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机制建设、传承创新模式建设、平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系统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体系,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的功能与作用,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国内现有的研究中关于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机制的研究,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方式研究,非遗项目的开发研究,非遗与现代工艺结合的途径研究,非遗融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策略研究等很少,甚至几乎为空白,这就为该文留下了可供研究的空间,使本文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3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的做法与成效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可以为今后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1 建立并完善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机制

强化非遗保护研究管理中心工作职责,成立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会,制订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系列制度,建设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激励到位、运行良好的责任机制、动力机制、成果共享机制。以项目为载体,以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研究会为主导,进行深入研究,建设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相关非遗国家级及省级重点项目,确保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机制的联动通畅及高效运行。

3.2 构建非遗传承创新模式

3.2.1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引大师入校,培养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生力军,实施“专业+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的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2 加强对非遗文化精髓的挖掘

对非遗的工艺技法进行系统整理,将其录制成非遗技法专题视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共享;还可出版教材;还可就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寻求非遗与现代工艺结合的有效途径,促进其创新发展。

3.2.3 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

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促进非遗产业发展的路径,可以从题材入手、从设计入手、从工艺技法入手、从材料入手、从衍生品的开发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研发,提高非遗产品的传承价值,实现活态传承。

3.3 搭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平台

以非遗产业行业协会为纽带,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校企双赢新机制。邀请更多的社会力量以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方式,以学校为主导,企业深度参与,构建校企共同投入、共同管理、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利益共享的“校企共同体”,共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大师工作室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开展专题培训,如非遗技艺专题培训、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促进再就业,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 曹小劲.传承、创新与衍生——基于高职教学体系下的非遗美术研究[J].陕西教育,2019(1):62-63.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