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挥麈录》的语言学价值

2019-07-08 03:16邹静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语音词汇

邹静

摘要:《挥麈录》是南宋著名史学家王明清的一部笔记著作,全书耗时三十余年完成,共分四录。书中涉及两宋之际的重要史实、诗文碑铭等,同时也涉及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散落在筆记作品中的语言资料对汉语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挥麈录》;词汇;语音;语言学价值

王明清的《挥麈录》是一部史料性质的笔记著作,就目前来看学者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挖掘其史料价值上。实际上,作为笔记小说,其文本的白话性质和较高的口语化程度使得文本本身就是语言研究的珍贵材料,同时笔记含有较大的词汇容量,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语言学价值。本文主要从词汇和语音两方面入手,探讨本书的语言学价值。

一、词汇方面

《挥麈录》中记载了当时一些域外的用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这对后代词汇史的研究和辞书编纂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挥麈录·前录》卷之四中的内容为例,第九十六条主要记述了王延德和白勋一行人往返高昌回鹘国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的文字涉及对当地词汇的一些简单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

(一)打当

“打当”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两种读音,四个解释。其中“当”字为去声时,可以指旧时“当铺出售典当过期的对象”,还可以有“馈送财物以取得方便”的含义,这便是《挥麈录》中的解释:

凡二日,次都啰啰族,汉使过之者,遗以财货,谓之打当。

《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基本就是“遗以财货”的现代文翻译,同时词典中的举例也是王明清所写的这一条。都啰啰族是古鞑靼族的一个部落名,和文中的“汉使”形成反差,能够看出这个词语具有明显的域外色彩。另外,宋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中有“打当”一词,宋琪《疏》曰:“向来人使商旅经由,并在部族安泊,所求赂遗无几,谓之‘打当,亦如汉界逆旅之家,宿食之直也。”由此也可以印证古鞑靼人把经过此地的人所交的住宿和饮食费用称为“打当”。《挥麈录》中的文字和李焘所记是相互补充的,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读“打当”一词的内涵。

(二)吃铁石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吃铁石”又作“喫铁石”,具体是指“磁铁矿的矿石”,《挥麈录》中的记录如下:

又有励石,剖之得宾铁,谓之吃铁石。

“宾铁”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宾”用同“镔”,“宾铁”即“镔铁”,指精炼的铁。《宋本玉篇》:“镔,必申切。铁也。”即“镔”字的意思就是铁。对比“宾铁”一词在《汉语大词典》和《宋本玉篇》中的解释,前者的解释更为精确。《挥麈录》中将“宾铁”与“吃铁石”等同解释,而《汉语大词典》中却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词,现代也不再使用“吃铁石”这一说法。由此,“吃铁石”这一词语的记录也反映了词汇更替的现象,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加深,对事物的命名也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

(三)苏幕遮

“苏幕遮”又叫“苏莫遮”等。现在人们普遍理解这是指一种词牌名,《汉语大词典》解释“苏幕遮”本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乐舞,也指一种乐曲,在唐代时从龟兹传入,后来便用作词牌名,但并没有提到“苏幕遮”最早实际上是一种古高昌国妇女所戴的帽子,这在《挥麈录》中有记载:

乐多箜篌。出貂鼠、白?、绣文花蕊布。俗多骑射。妇人戴油帽,谓之“苏幕遮”。

《辞海》在对“苏幕遮”进行解释时便引用了《挥麈录》中的记载,并解释道:“盖歌舞者有此服饰,因而得名。”由此,“苏幕遮”成为一种词牌名应是逐步演化而来的,并不是《汉语大词典》所说本义为一种乐舞或乐曲,实际上最早是指一种西域地区妇女所佩戴的帽子,由于表演歌舞的人有这样的配饰,所以用“苏幕遮”指代其表演及音乐,这是一个引申过程,唐代又用作词牌名。由此,《挥麈录》中记录的“苏幕遮”一词能加深我们对其词义演变的理解,同时为辞书的编纂提供宝贵资料。

(四)穰灾

“穰灾”一词在《挥麈录》中的记载如下:

居民春月多游,群聚遨乐于其间,游者马上持弓矢射诸物,谓之穰灾。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穰”字通“攘”,意为排除,所以“穰灾”就是祛除灾难的意思。通过书中的记述,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知道古高昌人是通过在春日里进行马上骑射的活动来祛灾的。这与我们汉族的习俗有差异,因此这个记载对我们了解词语的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语音方面

《挥麈录》在记录一些词汇时会涉及其语音的内容。同一事物有好几种相近的说法,其语音往往是有关联的,这是词汇传播中的一种讹变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语音面貌。

(一)登相

“登相”一词在《挥麈录》中的记载如下:

次历茅女王子开道族,……不育五谷,砂中生草,名“登相”,收之以食。

这里的“登相”据文意可知为一种草名,由于当地为沙漠,不能种植五谷粮食,所以将这种草收来作为食物。据《汉语大词典》可知“东廧”又同“东蘠”,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也有提到“东蘠雕胡”。明代胡侍的《真珠船·东墙》中写道:“余意一物:‘东蘠讹为‘登厢,又讹为‘登粟耳。”

由此,前文提到的“登相”、“东廧”、“东蘠”、“登粟”和“登厢”这几个名字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挥麈录》中的“登相”这一写法是胡侍没有记录的,因而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几个词语会产生讹变是语音上有联系造成的,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古语音的一些特点。从这个词语的第一个字来看,“东”是端母东韵平声字,“登”是端母登韵平声字,两字音近所以会谐音产生讹变。第二个字中的“廧”是从母阳韵平声字,“蘠”是从母阳韵平声字,“相”是心母阳韵平声字,“厢”是心母阳韵平声字,“粟”是心母烛韵入声字。按照胡侍的观点,先由“蘠”讹为“厢”,这是声母的变化,心母和从母两个都是精组声母,发音部位都在齿头,只有清浊的区别,所以会产生讹变。由“登厢”又讹为“登粟”,主要是韵母相近产生的讹变。

(二)胡桐律

“胡桐律”,又作“胡桐泪”,如今也多称“胡桐淚”,《汉语大词典》解释具体指“胡杨的树脂”。《挥麈录》中记载:

又生胡桐树,经雨即生胡同律。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中有写“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颜师古作注:“流俗语讹呼泪为律。”由此可见,“律”实为“泪”的讹称。

从《宋本广韵》所反映的中古音看,律是吕恤切,泪是力遂切。直到现在有些地方音里“恤”和“遂”都是同音的,因而容易谐音。同时,“律”是来母术韵入声字,“泪”是来母脂韵去声字,来母是次浊声母,这一条也可以间接反映出后来“入派三声”中次浊入声归去声的情况。

(三)重迭用韵

在音韵方面,《挥麈录》中还提到了“重迭用韵”的问题,在《挥麈录·后录》第六卷中提到张芸叟在科举中的“重迭用韵”:

酒半,当世谓芸叟曰:“京顷作知举时,秘监赋中重迭用韵,以论策甚佳,因自为改去,擢置优等,尚记忆否?”芸叟方饮,不觉杯覆杯中,于是再三愧谢而去。

宋代科举是以诗赋取士,科场上判断诗赋优劣的首要标准就是用韵,而“重迭用韵”却是诗赋的大忌,严重者会直接取消人选资格,重迭用韵往往是因为误写韵脚字造成的韵字重复,上文张芸叟误压了“明”字但不自知,后来知道才“再三愧谢”。由此可见重迭用韵的严重性。这则事例也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科举用韵的一些规定。

本文只是简单地选取了几个语言实例进行阐述,《挥麈录》中存有的语言学资料有待人们去发现运用,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语言材料,对汉语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陈彭年等编.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6]宋开玉.辨析几个近代汉语语词[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7]王明清,田青松.挥麈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王平,刘元春,李建廷编著.《宋本玉篇》标点整理本:附分类检索[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9]肖金云.《礼部韵略》多音字音义规定及其执行考析[D].武汉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语音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魔力语音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