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艺术的边界

2019-07-09 09:26马宜超
瞭望东方周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沉浸式艺术展艺术家

马宜超

在艺术家费俊和李心路合作的VR作品《城市博物馆一记忆时空扭转》中,佩戴了VR眼镜的观众在虚拟世界越过未知的障碍,甚至穿越回老北京,感受到胡同里的生活。通过VR完成的时空“挪移、叠加、植入”,感官经验得以重组,带来记忆与现实交错的体验。

在数字时代,类似这样的沉浸式艺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它模糊了艺术与科技的边界,充分调动观者的视、听、触、嗅等多种感官功能,使观众在面对作品时,犹如进入一片森林或人山人海的广场,达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

当沉浸式艺术从展览馆走出,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又打破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它丰富了设计师的创作方式。丰富了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感知,也丰富了城市。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数字信息时代,面对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相混合的城市公共环境,大众的审美体验必然会打上数字时代的烙印。”

打破学科的界限

近年来,沉浸式艺术展已逐渐成为城市主流展览形式之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体验。

以2019年为例,5月25日,2019数博会“追梦·未来”数字艺术特展在贵阳国际会展中心开展,在1200平方米的沉浸式科技艺术空间内,以“时光秘境”“追梦之旅”“数说未来”三大主题展示了10件大数据艺术作品;5月16日。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市海淀区创业路6号开幕,以数字影像、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等形式展现了亚洲文化元素;1月11日,“数字中国”数字艺术作品展在哈尔滨西城红场展出,江畔雾凇、极光冰河等10个体验式场景,展现了哈尔滨的自然、人文、地域文化……

费俊认为,人们在“现场型艺术”中追求一种不可复制的体验,“观众希望消费的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而是与我有关的、可以参与的信息和体验。”

而丰富的科技手段拓展了艺术家创作的可能性,让他们能够进行一些原本看似无法实现的、打破时空疆域的探索。

2018年,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及众多艺术形态。将人们带入一幅北宋时期充满生气的城市生活画卷:街道、人物、河流、船只、树木全都以动态呈现;人们更可以在高科技的4D球幕里乘船而上,体会宋代都市的日与夜,看汴河两岸的杨柳依依或是万家灯火,还可以在沉浸式剧场里看一出“孙羊店”的酒楼生活戏。

在费俊看来,“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已经具备了发明家的潜能。”数字艺术家有如当代的达·芬奇,他们正在打破学科的界限。“把人类的想象力实施到不同的对象上”。

表达对未知的探索

沉浸式艺术在形式上可能更为理性抽象,给人冷冰冰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观感,但在精神和文化上的表达却可能更为深入。

事实上,从沉浸式数字艺术中,观众已经可以窥见一些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亚洲数字艺术展”中的装置作品《三轴柱II》是韩国艺术家金允哲在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实验。记录了金属颗粒在流体表面的运动轨迹,是从艺术角度对宇宙和能量场的思考。

上述艺术展,人工智能主题也见诸其中。中国知名艺术家邱志杰与人工智能专家何晓冬博士合作完成的《京东AI生成地图》,便是一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互动作品。观众通过麦克风说出任意词汇,人工智能机器人就能够按照受过艺术家一个月训练后形成的思维方式,将词汇发散成一张包含着山水、建筑形状及其他关键词汇的连绵起伏的地图。

地图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熟悉和惯常使用的工具,而作品中的“地图”,是艺术家借由人工智能与观众完成的“超级交流”,最终“绘制”出一幅具有地理意象的“思维地图”。

表达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让“个人知识储备和所能调用的资源都面临着门槛”。费俊承认,对于艺术家来说,利用科技来进行创作存在着挑战,集合各方资源、形成合作机制,才能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平台。

2018年12月23目,GeeksArt《每当星辰变幻时》全球首展在深圳开幕

走出展覽馆

如今,沉浸式艺术不再局限于展览馆,它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公共空间。

位于传统艺术之都法国巴黎的“光之博物馆”,据称有世界上最大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引入了光影、声音等媒介,为观众营造了融合古典与当代艺术作品的别样试听空间。

“雨之舞”是新加坡樟宜机场一号航站楼的动能装置。樟宜机场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拥有动态艺术装置的国际机场。608颗雨滴形状的铜珠随音乐上下欢快地跃动,翩翩起舞,组成不同的“队形”。雨滴轻盈的“表演”与机场开放的空间和谐地融为一体,艺术家也希望用这样灵动的雨滴,为奔波的旅客带去一份宁静。

耶路撒冷的Vallero广场上有四朵巨大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9米高、9米宽,它其实是一个城市交互感应装置,引导届民与城市空间进行奇妙的互动:当行人路过时,花朵便会自然“盛开”;它也充当路灯,打开时是一盏聚光灯,关闭时则发出柔光;更有趣的是,当有轨电车到达时,花儿会盛开,提醒人们不要错过电车。

在国内。由武汉楚天绿激光公司制作的《SBI欢歌》激光琴公共艺术,也具有类似的互动效果。该作品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加入激光、音频等技术。行人走过时,用指尖滑过琴弦,便会产生悦耳的琴音。

许多城市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时,也引入了更多可互动体验的旅游产品。2019年4月28日,一场名为“戏游2:无界之宴”的“参与式艺术实验现场”展在上海东岸·民生艺术码头揭幕,活动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16位国际艺术家,糅合了浸没式戏剧与多种当代艺术语言,观众可全程参与创作、完成开放式剧本。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蔡顺兴说,“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数字信息时代,面对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相混合的城市公共环境,大众的审美体验必然会打上数字时代的烙印,智能动态的数字化艺术表现方式,也必然能为当代城市‘诗意之场意境的产生,营造出怡人温馨的场所氛围。”

猜你喜欢
沉浸式艺术展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国际现代艺术展在釜山
艺术展讯
艺术展讯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