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阳戏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2019-07-10 09:04
黄河之声 2019年9期
关键词:张家界市傩戏谱例

张 颖

(中国音乐学院,北京 100101)

一、张家界阳戏历史及概况

张家界阳戏,又名“杨花柳”,即指阳戏、花灯、柳子戏①,原属于祭祀性戏曲,是由傩歌、傩舞、傩仪、傩面具等组成的傩戏演变而来,并且在音乐上吸收当地的民歌、花灯等音乐元素。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及多行当的形成、衍变和发展阶段。傩戏最原始的功能是为了人们祭祀、祈福而用,后逐渐向世俗化发展,祈福敬神及宗教的目的性逐渐削弱,娱乐功能渐渐加强。

据张家界市永定区文化馆整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家界阳戏申报材料》记录,张家界阳戏发源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子垭、关坪、茅岗一带的土家族聚居地,相传创始人是永定区中湖乡犀牛峪土家族覃氏祖先,迄今约300年。这里是土家族统治者的世袭封地,交通闭塞,经济、文化、风俗、语言与外界交流较少,曾有“土不出峒”②的说法。

明末至清中叶,傩戏艺术发展迅速。据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这期间在大庸活跃的傩坛有向氏坛门、覃氏坛门、教子垭坛门、彭氏坛门、中湖坛门、熊氏等数十家传承数代,较有影响的坛门。傩戏的发展,傩坛的存在,为独立的戏剧艺术铺平了道路。③后来傩戏不但在冲傩还愿的时候演,也成为土家族民众自身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明万历《慈利》县志写道:“秋冬,夜排门户设素斋会邻,凭老师(即巫师)降三圣神以询吉凶,谓之做鬼,一曰续神。瓦鼓铃刀之神,不绝长夜。”而后一些大型的、故事性较强的剧目出现,如《孟姜女》、《龙王女》等,为傩戏拓宽了观众面。同时娱乐性戏剧艺术开始独立于祭祀仪式,阳戏开始萌芽。

“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解除了“土不出峒”的禁令,开始与外界接触。阳戏班设“阳、傩”两兼,或“阳、傩、花灯”三兼,演出活动日益频繁,清末民初,覃氏堂子在湘、鄂土家族聚居地演出。而阳戏最早见于文字是在同治年间的《酉阳直隶州总志》:“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同治年间,覃氏班设已传至第五代。④

阳戏在湘西因流行地域民间音乐风格各不相同,且发展中常受到当地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故常以河流为流布区域,形成三个“路子”,分别是“上路阳戏”、“南路阳戏”和“北路阳戏”。⑤张家界阳戏属于“北路阳戏”一支。按其流行地域及其声腔的关系又可分为“上河调”和“下河调”。

二、张家界阳戏音乐本体分析

张家界阳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其音乐形态上的特殊性较为明显。它以当地方言为基础,在不同的村子会由小的差异。而在唱腔上又有两大特点:一是“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二是唱腔有正调与小调之分,正调为板腔体,以办事的不断变化来表现人物,推动音乐发展,小调则充分吸收民歌曲调。另外,张家界阳戏的主奏乐器大筒和头钹、二钹的交叉击奏方式,都让张家界阳戏的音乐与众不同。下文中将从语言、唱腔、伴奏三方面来具体分析张家界阳戏的音乐形态。

(一)语言

张家界阳戏以张家界市(大庸)方言为基础,属于北方语系西南官话,有五声,阴、阳、上、去、入。在实际的演出中会随着张家界市永定区不同地方的方言有些差距。

表1:张家界方言调类表⑥

(二)唱腔

张家界阳戏广泛借鉴吸收了傩戏、辰河高腔、花灯等剧种,演唱形式多样,根据剧情内容的不同,主要有独唱、对唱、领唱、齐唱等形式。其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可分为“正调”和“小调”两大类。

1、正调

正调基本都是板腔体结构,由上下两句唱腔构成,唱腔间以过门相连。张家界阳戏的正调主要有两大特色:(1)板式变化多样。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及情绪而变,如《正宫调》中一流为单句式,常为十字句或七字句,一句唱词对应两句唱腔,速度慢,字少腔长;二流、三流都为夹句式,以十字句或七字句居多;(2)真假声结合的唱法。这是阳戏唱腔最具特色的部分,又称“金线吊葫芦”,即每一句唱词的后半句用假声演唱,其中又分为“夹喉”和“窄喉”两种,“夹喉”唱词部分用真嗓,拖腔用假嗓,唱腔跳跃性较大,适合生角、老旦演唱;“窄喉”俗称“小嗓子”,唱腔的头两字用真嗓,后转入假嗓,唱腔多用高音区,适合旦角及小生演唱。现在艺人大多都是用的“夹喉”唱法。⑦

楚德新在《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大庸市卷》中将“夹喉”唱法又分为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三种。

急扬法:唱词的尾部旋律急速上扬进入假嗓,欢快喜悦

缓扬法:唱词旋律先下行,后上扬进入假嗓,较为平稳,适合叙事、抒情。

综合法:即是将急扬法和缓扬法结合起来

而为了假嗓演唱的需要,无论句末落在何种韵辙上,都要加上“啊、呀、哪”之类的叹词。

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其他较为常用的还有《小丑调》、《蛤蟆赶调》、《金钱调》、《悦调》、《潼关调》、《阴调》、《慈悲调》、《北河调》、《七字调》等。

《正宫调》为阳戏中最为常用的唱腔,因大部分剧目均以它为主腔,艺人称之为“当家调”,实际演唱中男女不分腔,形成导板、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变化。

谱例1:《挑女婿》片段(导板)

此段为《挑女婿》中小姐张莲英挑幕前的唱段,是整出戏的开场,旋律上以上四度、下六度跳进为主,节奏自由,五声音阶,宫调式。常常在开头抒情、叙事时运用导板,来交代自己的身世。

谱例2:《斢妻嫌女》片段(正宫一流)⑧

此段板式为正宫一流,为三眼板,两句腔一句词,词曲结构较为规整,速度较慢。每句句末都是翻高九到十一度用假声演唱,是阳戏中典型的“金线吊葫芦的唱法,宫调式。

谱例3:《桃花装疯》片段(二流)

此段为《桃花装疯》中的正宫二流唱段,一句腔一句词,为一眼板,旋法多用二、三度级进,音区较高,且每句句末挑高用假声演唱。速度比一流稍快。一般用来表达急切的心情。宫调式。

谱例4:《桃花装疯》片段(阴调)

《阴调》一板一眼。唱腔开头常用同度叠置,字少腔长。速度缓慢,曲调凄凉,悲伤。多用来表现出乎意料、大喜大悲等情绪。

谱例5:《挑女婿》片段(小丑调)

《小丑调》又名《三花调》,旋律中以四度跳进较多,一句唱词对应一句唱腔,速度稍快,风格诙谐、滑稽、俏皮。多为小花脸的专用唱腔。一般为商调式。

谱例6:《挑女婿》片段(赶调)

《赶调》速度较快,以一字对一音为主,常有大跳音程上五度与下五度连续出现,以表现急切的情绪,适用于刻画活泼、轻快的人物形象。在阳戏中,丫环一类的角色常用此调。宫调式。

其他常用的正调:

《蛤蟆赶调》一板一眼,活泼乐观、诙谐、风趣等情绪。

《悦调》一板一眼,曲调流畅,活泼轻快,花旦、小生常用。

《潼关调》一板一眼,悲伤哀怨。

2、小调

小调大多属于曲牌体结构,以单只曲牌演唱为主。在阳戏的演唱过程中,常插入其他民间歌舞,如花灯等,这些歌舞通常都通小调来演唱。常用小调有:[薅草歌]、[男磨子歌]、[女磨子歌]、[佛句子]、[十打]、[唱古人]、[二十八宿]等,大部分保留原始民歌特色。

谱例7-1:《余家寨》花灯舞片段

谱例7-2:桑植民歌《四季花儿开》

阳戏在实际演出中,常常插入民间歌舞。谱例7-1就是《余家寨》中插入的一段花灯舞,其曲调骨干音与桑植民歌《四季花儿开》完全吻合,还保留着民歌的风味。

(三)伴奏

1、传统文场伴奏

阳戏文场音乐分为吹打曲牌和丝竹曲牌两种。

吹打曲牌来源于民间吹打乐曲,有直档牌子(唢呐曲)和横档牌子(笛子曲)两种。直档牌子是唢呐与锣鼓合奏,气氛热烈,常用于升堂、发兵、点将、开打;横档牌子为竹笛加上弦乐伴奏,用于文戏表演,伴奏是常加入小鼓、小镣子和马锣加花击弱拍点染气氛。

丝竹乐曲牌部分源于民间音乐,如《蚂蚁上树》等,一部分是吸收外来乐曲改编而成,如[柳青娘]、[扬扮妆]、[水落音]等。一般用于文戏表演中,有时也伴以小锣、小鼓、碰铃等用以活跃气氛。⑨

2、传统武场伴奏

阳戏在武场伴奏的时候常加上打溜子、打围鼓这些民间锣鼓乐。阳戏中所使用的锣鼓曲牌,多是由民间吹打乐、花灯、摊堂戏的锣鼓点子发展而成,并借用了辰河戏、荆河戏的打击乐牌子。

3、当代常用伴奏

现今张家界阳戏的伴奏常常简单化,只有固定的几件乐器,很少用到唢呐和笛子一类的乐器。以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阳湖坪建新阳戏剧团为例,他们在演出时所用的伴奏只要有以下几种:

表2:阳湖坪建新阳戏剧团乐队编制表

阳戏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也是最有特色的乐器是大筒(又名“翁琴”),是一种艺人们就地取材的自制乐器。琴筒为桂竹或以棕树挖空,蒙以蛇皮,音色略带瓮声,用马尾弓,发音一般比二胡低四度。

张家界阳戏通常是在节庆或红白喜事时演出,如每年正月十五是张家界阳戏的固定演出时候,各个阳戏班子都会在这一天的晚上去市区的各个台子演唱。这一天的阳戏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常有民歌、歌舞等其他民间艺术来作为暖场节目。如笔者跟随考察的阳湖坪阳戏剧团在2012年正月十五晚上的正式演出前,一些演员在下午会去商店门口唱花灯,一方面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为自己班设晚上的演出做宣传。又如该团在2013年2月17日的演出是由事主请过去为乔迁新居所助兴,在阳戏正式开唱之前,演员们加唱了两场花灯:一场是小花灯⑪《四季花儿开》和《小妹子开店》;另一场是老花灯⑫《四季相思》,而临时所加的这几个歌舞都是篇幅短小,最重要的曲调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这就有利于吸引观众,同时起到暖场的作用。

张家界阳戏通过正调和小调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特定的腔调来烘托气氛,同时又吸收其他民间音乐形式,将戏曲板腔的多样性、民歌的流畅性、歌舞的跳跃性相结合,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构成其特殊的表演语境和音乐特质。而张家界阳戏独具一格的“金线吊葫芦”的唱腔,极富表现力,是唱腔艺术表演之精髓所在。阳戏演出的几乎都是贴近生活的家常戏,反映了家庭的伦理道德,诉说家长里短,教导人们为人处世行善积德、惩恶扬善,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法育、德育的引导教化作用。

注释:

① 整理自2012年1月15日对楚德新采访。楚德新:张家界阳戏第十代传人,张家界市著名音乐家。曾担任张家界市阳戏剧团琴师、永定区文化馆馆长、张家界市群艺馆馆长,整理了大量的张家界民间音乐。

② 土家族历史上曾长期实行土司制度,有“汉不入土,土不出峒”的限制,禁止土家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交流。

③ 旧时傩戏班社在张家界被称为“坛门”。

④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家界阳戏申报材料》(修订版),2007年5月,第4页。

⑤ 本文关于阳戏的流派资料整理来源:湖南省文化厅主编,《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大庸市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2页

⑥ 图片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851页。

⑦ 《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大庸市卷》,湖南省文化厅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⑧ 谱例中音符上方带有。。。。的部分翻高用假声演唱。

⑨ 整理自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张家界阳戏申报材料》(修订版),2007年5月,第7页

⑩ 图片引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1852页。

⑪ 小花灯:指年轻人唱的花灯,一般为一生一旦。

⑫ 老花灯:指年老之人唱的花灯,又称“大花灯”。

猜你喜欢
张家界市傩戏谱例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稀奇古怪”的牛老师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心人——记张家界市永定区中共党史联络组常务副组长赵宗山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啦啦操进入张家界市中小学体育选修课的可行性分析
张家界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