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物与遣唐使

2019-07-10 01:58李家男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李家男

摘 要:从7世纪到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期间又带回具有唐朝特色的物品即唐物。所谓的唐物具体是指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的香料、陶器、琉璃、纸、测量工具、书籍、药、茶等物。这些物品作为媒介由遣唐使带回日本从而传播了以唐宋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同时构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

关键词:唐物;遣唐使;中日交流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12-02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在东亚世界一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以汉字为媒介,以儒教、汉译佛教、律令为主要组成的中国文化长期影响了中国周边地区,特别是对于日本的影响到现在依然明显。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文物给日本社会带去了巨大的影响,不仅仅是文物本身作为宝物的价值,还有其带去的文化价值。

一、唐代之前中日交流状况

最早的朝贡交流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1]。倭国的女王派遣使者到中国结交,并且以奴隶和班布为贡品。之后授予亲魏倭王,金印紫绶,并“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约粟罽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1],又“绀地句文绵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1],作为中国的回赐品。之后倭国国王为了显示王权建立了专门储藏宝物的藏库,成为历代收藏宝物的场所。特别是由遣唐使带回的唐物成为镇库之宝。

二、唐代遣唐使的情况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为人所知的是遣唐使的派遣。关于遣唐使的派遣时间与次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公元630年到894年共计18次。对遣唐使时期的区分也有争议,现在大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第二种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种都是以630年为开始,第一种是以8世纪为中期,第二种以775年为分期。并且8世纪以后的派遣基本是以20年一贡的原则进行的。

日本和唐朝的交流开始于630年,在东亚的范围内被认为是最晚的。唐朝派遣使者高表仁去日本,与日本天皇争礼,要求其面朝北跪拜接其唐皇旨意而遭到拒绝,愤而挥袖而去,不肯宣朝命,于633年正月归国[2]。之后过了很长时间才又派遣使者赴日,但是当时由于东亚的动乱,唐朝也一直处于战争当中,很难再像前期一样确立安定的关系。同遣隋使相同,多数被派遣的留学者为僧侣,进行着以佛教为中心的先进文明的学习以及对国家体制构架的探索。由于日本同唐朝的直接交流非常困难,从而考虑借助新罗的贸易通道,将唐代文化带回日本,终于在8世纪形成了律令体制国家。在后期的遣唐使时期,日本也因为倭国改国号得到正式的承认。并以20年一贡的原则,确立了唐朝与日本的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宾礼制度、交流原则等。遣唐使的到来,使唐朝文化能够传入日本,促使律令制国家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唐朝与日本的交流大体是靠遣唐使与唐朝官员甚至是皇帝的信赖关系。正是这种信赖关系以及唐朝宾礼制度使得日本可以得到一些回赐品,这些物品的传入促使日本唐风化的推进。但是在稍早的时期,由于日本皇族对于隋唐时期物品的需要和兴趣,使得天皇独占隋唐与日本的贸易,大量收集那些能够显示自己权威的物品,将那些物品用来装饰自己简陋的木制房屋,显示出未开化王权的形式,并且在此时确立了由日本天皇分配这些物品的原则[3]。

日本的奈良时代被认为是最具有唐风的时期。这与当时唐文化以及唐朝赐品的传入有很大关系。不过在唐朝,新罗的遣唐使派遣共计180次,有些年份更是1年派遣3次。反观日本是15到20年一次,不过这并不影响双方文化的交流。遣唐使来唐朝带着绵、布、彩帛等丝织品当作旅资和贡品。在开元初年,遣唐使请求儒士传授经书,玄宗命四门助教前往教授,于是遣唐使用宽幅布做入学之礼,上面写着“白龟元年调布”[2]。紧接着下一批遣唐使又献上比较大的玛瑙、琥珀以及光滑的纸。至于从三国时代就开始作为贡品的硫黄以及铁矿等材料就更不用说了。总之,遣唐使的贡品多数是些丝织品、矿物、原材料等。遣唐使从唐朝带回日本的物品,可以根据回赐品以及购买物来考虑。一般的遣唐使作为长期的留学生、僧从来到走大概要15到20年的时间,两批遣唐使交接之际还有短期的请益生、僧,他们也会在此期间购买大量商品带回日本。特别是唐礼、历法、测量道具、与音乐相关的吕律和乐书以及包括弓与箭在内的工艺品。所谓“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2]就是如此。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他们在唐朝学习并带回书籍成了一种惯例。遣唐使首先将唐朝文化进行整体移入,特别是对律令制国家相关的学艺与技能方面十分重视。带回后以此为蓝本进行大规模的抄录,将唐文化快速传入日本,促使整个日本上流社会唐风化的加速。从当时的天皇冠冕、日本官员的服饰、女性的服饰等级划分可以看出变化[4]。701年大宝律令的颁布使日本正式成为了律令制国家,同时日本模仿唐代长安城建设了平城宫,显示了奈良时代模仿唐朝进行国家体制结构建设的探索。唐朝佛儒文化的传入使得日本开始塑造自己的神话和历史,诸如《古事记》这种以唐朝直接传入的汉字所书写的书籍,以《枕草子》为代表的文学性作品大量出现,王公贵族的教养礼仪也遵循了汉籍的规定。

同各种书籍一样,从唐朝流传到日本的各种镜、锦、服等工艺品也特别重要。那些工艺品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大体是在鉴真东渡之后开始的[5]。鉴真在最初渡海的时候带着各种各样的佛像、经典、佛具等,还有各种香药与甘蔗等物品,这些在佛教礼仪当中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这里的香药是指为佛教活动的供香所使用的物品。鉴真利用从唐朝带到日本的建造技术、知识和经验建造的佛寺与佛像依然存在,在工艺技术方面为唐朝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工艺技术的传播,唐朝美术中的佛教美术成为日本美术的中心,以雕刻、绘画、书、工艺等为代表的日本美术从一开始就以唐朝风格为根基并无法摆脱唐朝的影响,从日本皇族特别是历代的天皇对于二王书法特别是书体的喜爱并努力模仿中就能够看到。同时遣唐使也从唐朝购买类似于笔墨纸砚的文化产品,现在日本仍然保存着当时购买的唐墨和毛笔,在收藏宝物的日本正仓院就可以看到唐墨与毛笔的存在[6]。这里的物品在日本是被当作奢侈品而禁止流出的,尤其是借助唐朝禅宗的传入,唐朝物品在日本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趋势在遣唐使后期更加明显。遣唐使于9世纪被废止,其原因除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日本已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具有日本特色的“和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派遣唐使耗費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了过去单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需求的问题。从遣唐使结束后的10世纪开始,唐宋商人与日本的交流更加频繁,显示了日本贵族对于这些物品的需要。应当注意的是,贵族特别是皇族将唐物进行“赠予”这一行为具有政治性。日本模仿唐朝的礼法,将唐朝的绫、锦、香药等物品“赠予”王权体制内的人。日本在与朝鲜半岛的国家进行交流时依然使用唐朝的物品而不会使用那些仿制品,例如新罗、渤海使节到访时所使用的国书、信物等,以及接受仪式无不是从唐朝而来,日本天皇使用这些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之后扩展到对于臣下以及神社的赏赐都要用到这些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以至于整个体制内都弥漫着这样的氛围,从而加强了日本权力体制内的联系。由于后期的遣唐使交流已经变得不是那么恒定,使得这些以中国海商为中心的交易通道从9世纪就已经存在。同时作为礼仪的茶文化也大量从唐宋传播出去,从9世纪唐朝的团茶到11世纪宋朝的抹茶全都是和佛教所共同产生发展的。再加上流传着具有长寿与健康的说法,作为中国文化标志的茶在奈良与平安时期迅速传播。唐宋时期有时会通过朝贡贸易对周边国家的使节赏赐定量的茶。作为喝茶所必备的用具,中国制造的茶具输入到了日本进而成为日本贵族文化的象征,形成了收集与鉴赏这些唐物的习惯。特别是日本武士阶层对于茶文化的喜爱与日俱增,每次举行茶会都非常豪华,拥有唐物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甚至将一些特殊的唐物(主要是茶具)作为“御物”来收藏,使得唐物在日本全社会得到了尊崇[7]。

三、结语

唐朝作为当时东亚的中心,努力地向周边各国传播自己的文化,加强对于周边地区的控制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权威。同时由于日本自身资源的匮乏,要求不断地对外联系与交流,从而获得珍贵物资,也就是所谓的财产上的权威,维护皇权的威信。这也就是日本对外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唐物从传播的一开始就不仅仅带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更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遣唐使也同样如此。他们将唐朝文化传入日本,建立起律令制国家,又利用唐物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日本文化即“和风文化”。因此应当区分和展开“和汉”意识与唐物的关系,这或许可以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寿,裴松之.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许嘉璐,安平秋.二十四史全译:旧唐书:第6册:东夷倭国日本传[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3][日]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御堂关白记:第2册[M].东京:岩波书店,1977.

[4][日]营野真道.续日本纪[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1.

[5][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日]桥本义彦.正仓院的历史[M].东京:吉川弘文馆,1977.

[7][日]竹本千鹤.织丰期的政治与茶会[M].东京:思文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