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空间创新与功能融合实践与思考

2019-07-10 15:05王晶锋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王晶锋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空间创新;功能融合

摘 要:文章简要介绍了2010—201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基本情况,总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空间创新与功能融合的经验,提出了深入推进图书馆空间创新与功能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06-0004-03

1 背景

20世纪末期,理论界和图书馆业界开始对图书馆的功能角色進行重新认识。图书馆被认为是一种场所(Place)、一种空间(Space)。2010年10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开馆学术论坛主旨报告中指出,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是不可缺少的,走遍全球会发现,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公共建筑,是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追求的最佳场所[1]。空间创新与功能融合也随之成为公共图书馆改善和提升服务的出发点和着力点,这不仅为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

2 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图书馆参考咨询等,检索到2010年至2017年我国共有45家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新馆建设(见表1)。随着我国地方政府财力的日益雄厚,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日益重视,我国各地兴起了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的热潮,特别是地市级以上的中大型城市。公共图书馆新馆呈现出财政投入大、建筑体量大、设施设备先进等特点。表1显示,在45家公共图书馆中,省级(含副省级)公共图书馆有14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有28家、县级公共图书馆有3家;馆舍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公共图书馆有39家,占86.7%,馆舍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新建公共图书馆仅有6家,占13.3%,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2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4家。随着新馆建设热潮的兴起,公共图书馆拥有了新的、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资源,为第三代图书馆的功能转变、空间创新及服务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条件。

3 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空间创新与功能融合的特点

3.1 遵循动静分区、便捷高效原则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新馆整体布局设计和功能分区时,都遵循了动静分区、便捷高效原则,将低幼和少儿阅览区安排在一层相对独立的区域,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少儿的特点和阅读习惯,将少儿阅览区域细分为学龄前儿童亲子阅览区、学龄儿童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等。例如,由广州图书馆老馆改建而成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遵循在年龄分段的基础上再进行主题分区的功能分区原则,将一层设为低幼读者及家长服务功能区,二层设为少儿及青少年读者服务功能区,三层设为读者活动功能区。公共图书馆一般按楼层阅览区的文献类型和提供服务的类型分为不同的主题馆,如:将残障读者和老年读者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区域安排在一层,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报告厅、展厅、多功能厅、餐饮等“动区”则在充分考虑便捷到达及使用的前提下,安排在相对独立的空间。

3.2 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参与性

空间资源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空间的开放性包括图书馆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以及图书馆内部空间与功能布局的和谐。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该馆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引入了“远交”“近和”理念,在体现自身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与广州塔、西塔、东塔、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等周边建筑保持一致与和谐,共同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共同体[2]。公共图书馆还通过内部微观空间设计、环境布置、功能布局、交互性服务项目设置等,使图书馆微观内部空间实现和谐,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尝新试新。例如,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每个空间都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融合,每个空间都设有小读者体验区域和互动性服务项目,为小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吉林省图书馆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数字体验区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包括电子书借阅机的借阅服务、手持式阅读器的馆内借阅服务及3D打印机用户体验等,数字体验区的设备会根据读者的使用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更新[3];四川省图书馆在六楼设置了数字文化体验区,提供电子阅读器、苹果电脑、蓝光影片、3D影片,以及发烧级音乐CD等体验式服务[4],使读者切身感受到走进图书馆即是行走在科技潮流前沿;广州图书馆的阅读体验区突出互动,各展区都力图摆脱单纯的展览模式,使读者融入特定时期的阅读环境,体验历史名人的读书生活,并适当参与文献的编写和制作。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利用各阅读体验区的空间特点,开展国学、书法、茶艺等主题沙龙活动[5],以开放的创新空间带动服务创新。

3.3 注重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

各地公共图书馆建设新馆时都十分重视地方性文化特色空间的打造,具体体现在:一是新馆建筑外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如:河源市图书馆新馆位于客家文化公园内,占地3万平方米,新馆外形设计取材于客家五凤楼的造型;长沙图书馆新馆坐落在新河三角洲长沙滨江文化园内,新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整体开放式设计体现了思变、创新的“湖湘精神”。二是新馆内部空间创新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如:太原市图书馆新馆除具有浓郁中式风格的古籍阅览区外,还有以三晋院落建筑风格围合的中国方志、地方人文、晋版文献、建筑文献、港台文献、特色文献和诗词文献等七大类专题文献馆;宁波市图书馆除建立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心展示家谱等宁波传统文化书籍外,还建立了海洋经济类专馆,用于展示友好城市书籍及赠送的礼物等,这些都彰显了宁波当地的特色文化;盐田区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打造海洋文化特色,新馆开设了集数字化、特色化、智慧化于一体的海洋文献馆、海洋文化园等,使读者能够多维度地了解海洋文化。

3.4 注重空间创新的多元与融合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空间再造,内外部空间的多元化与有机融合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空间创新的一大趋势。如:铜陵市图书馆新馆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新华书店于一体,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集公共图书馆、城市规划展览馆于一体。同时,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创新也开始注重空间使用功能的多元化。目前,单体面积最大的辽宁省图书馆在内部设计上打造了集资源服务、用户学习、创新创造、共享交流、休闲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吧、录音室及众创空间等多元空间[6]。各地公共图书馆运用平台思维跨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图书馆建设,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国内外社会公益性组织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空间的主体等进行合作,借助社会力量的多种行业背景、行业资源、行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将自身打造成为集学习、交流、体验、休闲、阅读等为一体的多元文化综合体[7]。如:湖北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等在新馆内开设了餐饮、咖啡吧等休闲阅读配套功能区;盐田区图书馆、长沙图书馆等将书店引入新馆空间等。

3.5 注重空间创新的设计感与舒适感

为适应现代读者的泛在化阅读趋势,公共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以阅览室等空间为基础,结合其内部的交通空间、辅助空间等进行厅堂式、阶梯式、走廊式、阳台式等空间设计,打造“泛阅览空间”,营造时尚、休闲、自在、舒适的阅读氛围,呈现出多样化的空间意境[8]。如:天津市滨海新区图书馆新馆的“书山”和球形多功能厅以其独特的设计在网络和社交媒体迅速成为“网红图书馆”。“書山”大面积阶梯式阅览座席为读者打造了一个惬意、随性、自在的阅读环境;球形多功能厅是一个内光外透、全彩变化,显示动态和静态图形、外径21米的球体状的具有环绕立体声和数字放映功能的多功能厅。吉林省图书馆分别在一楼大厅南侧和三楼大厅北侧设立了两个休闲阅读区,提供吉林省自有品牌期刊、中文休闲类过刊等阅览服务[9]。湖北省图书馆在二层中庭设立了共享大厅、休息厅、咖啡厅等休闲空间,此外还在退台屋面打造了空中花园,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室外绿色阅览环境[10]。

3.6 注重新技术在空间创新中的应用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不断尝试将科技与空间创新与服务深度融合,一方面将现代智能技术充分运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为读者带来冲击感极强的前沿科技的展示和体验,打造知识交流、跨界合作、激活智慧、支持创新的服务空间。盐田区图书馆新馆智慧图书馆项目将新技术充分应用到内部空间创新的每个角落,新馆入口大堂的智慧墙、智能书架、智能机器人、智能感应灯、有记忆功能的自动升降座椅、负氧离子按钮、4D影院、DIY图画墙、会唱歌的钢琴台阶等,使空间创新后的盐田区图书馆更加智能、立体、自由和个性。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建筑体量较大的新馆都设置了较大面积的数字文化服务区或多媒体服务区。湖北省图书馆作为全国首批云数字图书馆,建有先进的云平台和功能强大的门户网站以及万兆局域网,千兆到桌面,双千兆接入互联网,无线网络覆盖所有服务区,为创新空间打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4 我国公共图书馆新馆空间创新的几点思考

4.1 加强空间创新的前期调研与后期评估

吴建中提出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五大原则,即注重人的需求、注重可接近性、注重开放性、注重生态环境、注重资源融合[11]。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注重人的需求。空间作为现代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资源之一,空间再造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前期调研与后期评估必不可少。图书馆不可能通过一次调研就能完全掌握读者的需求,况且读者需求还是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创新再造前应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避免空间再造变成图书馆的单方面行为;空间创新再造后应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不断改进和完善空间创新。

4.2 重视空间创新的长期规划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空间创新缺少创新性,普遍存在跟风建设现象,如近年来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盛行的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的确为公众的知识创造提供了机会,但其并不属于基本文化服务和读者基本权益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公共图书馆都需要打造创客空间。公共图书馆只有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地进行调研和评估,以馆藏信息资源为支撑打造创客空间,才能使其具有创新性和长远性。在空间创新的热潮下,公共图书馆应制订中长期计划,对空间再造的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以及空间功能布局、特色空间打造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建设。

4.3 设置空间再造岗位,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

空间创新的实质就是服务创新,是公共图书馆功能转型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应将空间创新与馆藏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服务等传统业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专门设置图书馆空间创新业务岗位,负责空间创新的规划、调研、实施、评估及项目跟踪等工作;创新业务岗位的馆员应具备建筑设计和图情专业等学科背景。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应邀请专家开展空间创新与功能融合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空间创新带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功能转变。

参考文献:

[1] 网易新闻.传统公共图书馆身处“革命风暴”物理形态将永不消亡[EB/OL].[2019-02-01].http://news.163.com/10/1020/00/6JD86AI700014AEE.html.

[2] 钟伟.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功能布局分析: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9):116-118.

[3][9] 庞璐.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启示: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1):16-17.

[4] 赖柯.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理念与实践:以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2):24-28.

[5] 刘怡.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创新:以广州图书馆新馆阅读体验区设计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1):25-27.

[6] 王筱雯,王天泥.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辽宁省图书馆新馆为例[J].图书馆,2017(4):40-43,64.

[7] 熊军,李英,方玲,等.主题图书馆发展趋势[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6):32-36.

[8] 罗惠敏.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15-222.

[10] 万群华,张清宇,贺定安.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0):52-54,98.

[11] 上海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研究.吴建中:空间再造与图书馆创新[EB/OL].[2019-02-10].http://mp.weixin.qq.com/s?—biz=MzU xODAwODQwOA%3D%3D&idx=2&mid=22474837 58&sn=f93b33c22e5ff23df48ac12eea3 308a0.

(编校:徐黎娟)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在引导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