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思政”教育模式实践探索

2019-07-11 07:10赵天阳成思源吴静婷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科育人思政

沈 彬,汤 晖,赵天阳,成思源,吴静婷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的重要载体。[1]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

(一) 创新发展是时代之需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根据我国国情、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地方院校的办学特点、工程专业建设的行业性质及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和构建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创新机制与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新工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打造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再到新经济培育这么一个相辅相成的全生态系统。迄止今日,学科交叉、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不仅在高等教育界达成共识,而且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意志。例如:2006年美国政府提出培养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人才,并将其视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即认识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自2017年2月起,我国教育部也开始推动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面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强国。[3]在新时代,建设新工科各高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破解学科壁垒、构建政校企共同体,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形成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4]

(二) 思政教育是育人之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创造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5]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创新制度和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具有提高学生党员的战斗力、凝聚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引领普通学生的组织力,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6]

(三) “创+思政”应运而生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的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锻炼。[7]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被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法制观、道德观进行科学正确的引领,从而令被教育者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使被教育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实践活动。[8]

高校教育要牢牢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引领”。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国家迫切需求扩大对思想信念坚定、创新能力超群的建设者的人才储备。要开展学生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为国家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覆盖无死角。[9]然而,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创业团队、志愿者网络空间等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实践教育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这些团队中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却不强,党组织缺位或弱化,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这些实践育人平台人才培养优势,让优秀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报效祖国,将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以及如何利用好多种平台提升党员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新工科的背景下,课题组探索提出了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思政”精英引领计划。“创+思政”是基于“教学、科研、竞赛、实践、产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将思想引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两手共抓,致力于为根正苗红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者植入创新创业基因,将创新创业精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思想领袖,最终建设成特色彰显的“1+5+X”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机制。“创+思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党支部为核心,开展“互联网+”线上党建与“又红又专”线下培育系列活动,以团队创业为导向,将双创与思想引领有机整合,同时将创新与创业无缝结合,扬帆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创+思政”协同引领,搭建链条式育人体系

(一) 纵横结合:学生基层党支部设置

首先,高校应综合分析目前在高校大致存在的基于班级年级、基于学科专业、基于公寓宿舍、基于网络的四种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存在的利弊,全方位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新时代对党员学生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学科的特点以及新工科对理工科人才的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其次,在此基础上,讨论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设置党支部的优化方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基于学科专业划分党支部,从而将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结合起来,便于支部成员在学业导师、班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种学习;再次,在各党支部下以年级为单位设置学习小组,该小组定期的与本年级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便于各年级辅导员对本年级党员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尝试探索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及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公寓、社团组织等建立党支部和党小组,鼓励建立教师、学生混合党支部;最后,按照就近就便、利于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等原则,探索建立“大师+支部”、“项目(负责人)+支部”、“教师+学生+支部”和“榜样+支部”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

(二) 加强配备:党建工作日常运转与指导

目前,高校在“互联网+”线上开展党建活动的经典类型以及高校对党员培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并结合新时代新工科背景分析其利弊;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当前的线上党建面临的困境以及困境产生的原因,充分研究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党员及团员青年在政治素养、意识形态、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新要求;结合新工科背景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作为受众群体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线上党建活动方式,充分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新型科技人才的新需求、对工匠精神赋予的新内涵以及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培养的新目标新要求;结合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背景,主动占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打造一支红、专、正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通过优秀党员直播、网上党课,微支部、微党课等方式在线上引领青春正能量,勇发时代强音;同时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汇集、梳理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意识动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以青年喜爱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打造“1+5+X”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组提出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又红又专”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即跨学科、多学科融合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党支部,由创新创业团队导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既是团队骨干又是优秀党员的学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聘请校外创新企业、优秀校友担任成长导师,发挥“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国家级竞赛科研育人功能,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将党性教育放在首位,发挥好1个核心(党支部)、利用好5个平台(专业班级、科研实验室、创新创业俱乐部、学校创客空间、校外合作企业),打造好X个创新创业团队,培育出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扎实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并将优秀的学生吸收发展为党员、将党员培养成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立足于“教学、科研、竞赛、实践、产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将创新创业与党建工作进行融合,最终建设成特色彰显的“1+5+X”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模式(见图1)。以四个链条建设为推进,全面深化“创+思政”。

图1 “1+5+X”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专业兴趣组—创新团队—创业培育—创新深孵团队—创业深孵团队”五级团队培育链条建设。以团队创业为导向,将创新与创业无缝结合,通过组建团队,开展创新培育工作。[10]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推手,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生涯教育、学科竞赛等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一是举办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实现活动的“体系化”、“普及化”和“精英化”,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训练、创新创业意识的自我提升,增强创新创业实战能力。[11]二是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中的朋辈教育营造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创新创业俱乐部下属的学生创新团体,如“PZT微纳定位”、“机器人团队”、“现代机械团队”和“智能小车团队”等开展学科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团队成员分小组组队参加创新创业赛事,完成团队从兴趣创新到产品创业全链条培育建设。

第二, “团队/项目+竞赛+初孵+深孵”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训练链条建设,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校内实践训练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行全天候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提供支撑,[12]通过构建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学院创新基地以及教师工作室相融合的课外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条件;此外,构建科研教学融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以产学研合作、广东省科技特派员、协同创新研究院为纽带,与企业联合建立科研基地和工程实践基地,形成支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活动的稳定校外基地群。[13]

第三, “学校—企业—市场”的“三对一”实践指导链条建设。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将专业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传统机械学科专业的升级版;以培养适应和引领广东经济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总体目标,汇集与整合来自产业界、学校、研究院、各类育人基地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组织,改进教学育人方法,构建协同环境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14]

第四, “校内—平台—风投机构等”的多向资金基金链条建设。从多向整合资金的角度,助推创业项目落地;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受理、专家评审、择优扶持、专款专用的原则。[15]

三、“创+思政”全链条多维协同,展开特色育人新局面

(一) 顶层设计

高度重视,健全机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工作。“创+思政”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从核心定位、形式展开、功能展现等三个层面,从教育实践和具体管理操作的角度,构建了链条式的教育体系。

(二) 项目依托

追梦挑战,勇攀高峰注重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思政”以“三大创新创业赛事”(即“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契机,高度重视工作室项目培育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鼓励、扶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着力推进学生实践平台构建。

(三) 平台构建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构建学校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创+思政”具备多种平台及理念方式,诸如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平台;校企联合,多措并举;全链条一站式创新创业育人体系等平台(见图2)。其中,全链条一站式体系颇具创新:一是“团队/项目+竞赛+初孵+深孵”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训练链条;二是“创业兴趣组—创新团队—创业培育—创新深孵团队—创业深孵团队”五级团队培育链条;三是“学校—企业—市场”的“三对一”实践指导链条;四是校内、平台、风投机构等多向资金基金链条等,着力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孵化生态系统;将赛事成果进行二次转化,将项目成果落地化。

图2 “创+思政”全链条多维协同育人平台

(四) 转型升级

面向企业,扶持孵化,打造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创+思政”牢牢抓住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契机,多维协同校企优质资源,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全程化、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训练孵化生态系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走出一条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之路。[4]

四、结语

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是育人之本,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之需,要牢抓“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引领”。“创+思政”精英引领计划致力于在新时代、高校育人新要求背景下,打造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教学、科研、竞赛、实践、产业”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将思想引领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两手齐抓,致力于为根正苗红的思政朋辈引领者植入创新创业基因,将创新创业精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思想领袖,最终建设成特色彰显的“1+5+X”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工科育人思政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