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宽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价值尺度

2019-07-11 03:23周汉云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学校本

周汉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每一所学校必须直面的核心问题。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自办学以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并以特色化的“宽教育”理念具体诠释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通过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探索与改革“把教育做宽、把人字写大”,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宽厚坚实基础。

一、寬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目标

宽教育,不仅仅是体育、艺术、科技等单一特长项目的发展,而是学生人格、知识、能力、体质等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文化等方面个性和风格展现,是学校品牌的标识。宽教育具体表现为宽厚基础、宽阔视野和宽广情怀,其具体内涵如图1所示。

根据国家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要求,结合我校培养学生具备宽厚基础、宽阔视野和宽广情怀的宽教育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我们致力于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要求各学科教师要更加注重研究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本学科的育人价值,特别是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语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在此基础上,把育人功能贯穿到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形成育人合力。

宽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希望学生在宽教育学习氛围中,通过宽学、善学、乐学,视野更宽、思路更宽、心胸更宽,人生路也越走越宽。具体到校本课程上,我们进行分层目标定位。低年段定位为:构建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课程内容体系;推行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阅读、体育和艺术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快乐学习。高年段定位为:丰富课程类别,以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加强阅读、科学创新、国际理解教育;丰富教学手段,形成探究性和合作学习机制;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和健康体魄,发展学生的广泛兴趣。

二、宽课程:凸显立德树人的校本平台

1. 全领域构建多层次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程改革。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发展核心素养,使宽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班级课程特色化三方面着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建了涵盖语文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等六个领域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宽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通过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激发学生的强烈学习愿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求“宽而远”;二是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宽厚坚实的基础,以求“宽而厚”;三是通过融合中华文化和国际文化课程,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以求“宽而广”。基于学校实际,尤其是要大力推进阅读考级、音乐与书法艺术、国际教育理解这几项课程的精品建设。

2. 跨学科开发综合性课程

为提高课程实施效益,我校开发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协同推进、整合实施的主题式综合课程,将系列不同问题整合成同一专题,将不同系列专题整合成同一主题。同一主题的内容,由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组教师,或同一学科组不同年级备课组教师共同研究,协同开发主题式课程。同时,引进外聘专业培训团队,与校内教师协同开发。开发这种跨学科综合、跨学段整合实施的主题式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基于此,我们开发了跨学科学习“主题周”,每学期实行一个“主题周”。这一周里,上午上课,下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例如“养蚕周”,语文课收集、研读关于蚕的诗歌、文章;数学课计算蚕的生长周期与桑叶的食用量;科学课学做蚕生长的观察表;美术课为蚕宝宝设计蚕房、利用蚕丝编织图案等;音乐课唱《春蚕歌》……主题学习结束后,还形成研究报告,并开展了七彩蚕丝织物设计展。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课程加减,而是基于课程整体性的建构,让寻常的校园生活充满惊喜和期盼。

3. 跨时空广泛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教材并不是指某一种教科书,而是一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了丰富课程资源领域,我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中心,统一规划课程资源的开发:其一,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发挥教师特长,全员参与开发,形成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超市”;其二,深入挖掘家长资源,利用家长优势,构建开放校园,如结合家长义工进校园工程,征集百名家长组建“真人图书馆”,构建立体的学习资源;其三,广泛利用国内、国际资源,自然、历史与社会资源,有选择地利用家庭、社区、社会和网络等课程资源,将学校教育拓展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三、宽教学:走向立德树人的教学范式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主要根据学生在新的、真实的情境中,能够综合运用在各种类型的学习中积淀的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方式与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校重点开展了以下教学改革的探索。

1. 推进互动生成的开放式教学

教师通过情境引入、问题引导、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小组分享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倾听、表达、探究、合作等学习习惯,发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一是提供广泛的资源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力量,分类搜集、整理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先展示教学情境让学生阅读、感悟,课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拓展情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是创设结构化的问题平台。根据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和生活实际,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提出具象性的真问题,培养学生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同时,形成问题链、问题域,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问题的追问,逐步形成知识的跨越式、迁移式建构:从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到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如数学通过大问题教学来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质疑能力。

三是搭建开放的交流平台。运用教师引导、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小组分享等互动生成的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师生结合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的实际,就如何解决各类问题发表有理有据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倾听、表达、探究、合作等学习习惯,发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类平台的创设,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社会参与与担当,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2. 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性学习

国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等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根据学生家庭收入状况、家长工作情况,以自愿为原则,我校利用假期定期组织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前,我们会进行当地自然、交通、饮食、语言、方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培训。研学旅行中,要求学生充分接触、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研学旅行后,要求学生整理撰写研学旅行报告。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不仅了解了当地的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了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扩展了自己的胸怀,还提高了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能力。

尤其是每年暑假开设的研学实践课程,将教育拓展到世界大舞台。例如,艺术团队前往欧洲进行为期两周“语言学习+仪态修整+艺术陶冶”三合一课程学习,在立陶宛音乐与戏剧学院感受世界级一流艺术专业教育。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在这里,我们尝试了有趣的表演训练,学习了不同的乐器,激发了内在的艺术潜力,体会了‘艺术无国界的真正含义。”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语言,还有眼界和思维,这就是一次成长的开始。

3. 探索学科融通的主题式教学

为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增强教学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尝试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开展跨学科交融的主题式教学。通过创设跨学科的教学情境,设计跨学科的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综合探究和实践,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将学科与学科联系起来,将学科与生活联结起来。例如,语文教学改革从篇目教学到主题整合教学再到整本教學,从传统意义的一篇一篇教,到一本一本地读好书,将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评级进行主题整合;英语学科把语言学习与科学实验相结合,不仅在课堂学习语言,还在实验情境中学习语言;在艺术与审美领域开设曼陀罗绘画课,让艺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相融通,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学校本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