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渤海国骈体公文的文学探微

2019-07-12 08:17李莹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渤海文体文学

⊙李莹[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渤海国是接受唐朝中央政府正式册封的边疆藩国,其文化是中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渤海国的礼仪制度和文书体系移植和沿袭了唐制,以唐朝官方公文的标准文体骈体来书写典重文字,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和等级性。《唐六典》记载:“凡下之所以达上,其制亦有六,曰表、状、笺、启、牒、辞。表上于天子,其近臣亦为状;牒启于皇太子,然于其长亦为之,非公文所施。九品以上公文皆曰牒,庶人言曰辞。”骈体公文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政令上传下达的工具。骈体始于秦汉,成于魏晋,盛于六朝,变化于唐宋,唐代渤海国的骈体公文既发挥了政治和外交的功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中国古代的公文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自萧统选编《文选》开始,历代的文学选家都注意到了公文中的佳篇并加以著录。在渤海国文学文献存世篇目极少的情况下,骈体公文的文学价值更是值得关注。据金毓黻先生的《渤海国志长编》统计,渤海国公文传世二十七篇,其中呈唐贺正表一篇,致日本天皇的启文十六篇、致日本太政官的牒文七篇,另有别状、谢状、笺文各一篇。渤海国公文均属于上行文书,多以骈体形式表达实际的政治诉求,展现了唐朝羁縻政权的政治智慧和艺术水准。

渤海国《贺正表》是唐代“奉表疏贺”礼仪制度的体现,属于藩国礼节性的上行公文。此表保存于南宋洪皓的《松漠纪闻》一书之中,是渤海国传世文献中唯一一篇表文,曰:“三阳应律,载肇于岁华;万寿称觞,欣逢于元会。恭惟受天之祜,如日之升。布治惟新,顺夏时而谨始;卜年方永,迈周历以垂休。臣幸际明昌,良深抃颂。远驰信币,用申祝圣之诚;仰冀清躬,茂集履端之庆。”全文以骈体书写,内容因恭贺文字而缺少充实的内涵,但是此文胜在以整齐对偶的文字引发想象,形成艺术张力,文学色彩浓厚。文中和谐的音律和简洁的文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宛转的形式表现出客气谦恭的政治态度和雍容典雅的风度,敬语的使用表明了二者之间明确的宗藩关系。刘勰的《文心雕龙》曰:“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策,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文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贲,志在典谟;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必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表”上于天子,公文是具有等级性的,面对不同的对象采用的文体和语气是有极大的差异的。与呈唐贺表不同,渤海国派遣使臣赴日通聘之时递交的公文仿照唐朝公文中下属官员向太子、藩王、侯爵等陈事、祝颂时采用的“启”“笺”文体,以灵活的方式应对日本天皇摆出的上国姿态,以官府中没有从属关系的各部门之间的公文文体“牃”来进行渤、日行政机构间的文书往来,以实现其外交目的。

渤海国的“启”文以骈文为主,部分内容采用骈散结合的形式。它的行文结构有规范性和稳定性。文中有固定的专用语,以“某某启”开端,以表示敬意的惯用词语称呼对方。通过秋日问候、追怀历史、解说意图等程式阐述自身的诉求。渤海国大兴二十一年(758),渤海国文王大钦茂遣使聘日,投递《文王致日本淳仁天皇书》。这是渤海国定都上京龙泉府后的第一封国书,是黑龙江文学历史上传世的第一篇渤海国骈文。此文内容质朴,言简意赅,凸显了“每修邻好”的主题。渤海国正历五年(799),渤海国康王大嵩璘第五次向日本桓武天皇投递国书,此篇《康王再致桓武天皇书》的结尾之处有“而今秋晖欲暮,序杂凉风,远客思归,情劳望日。崇迨时节,无滞回帆”的表达,骈散兼行中叙写秋凉之际的依依归思,与文中的外交辞令彼此呼应,表现出渤海国公文写作水平的提升。渤海国启文往往以散句开篇,以四六偶句为主,结尾用散句,结构和布局自成习惯,语言华丽精工。

“牒”文仿照唐制,是渤海国中台省对日本太政官的公文,太政官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构。牃文多以骈体的形式写就,叙事中借由文字的形式和气势间接地产生了抒情效果。渤海国牒文擅长歌颂二者之间的友谊,渲染了渤、日通聘的意义。部分文章将远航之艰辛和修好之至诚表现得摇曳多姿。对日通聘往来中,渤海国中台省对日牒文的文学性不断增强,风格从质朴走向华丽。随着渤、日交往的加深和渤海国公文写作水平的提高,部分牒文已经颇具美感,显示出渤海国文学的魅力。大虔晃元年《中台省致日本太政官牒》是此类作品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篇,牒文中有“扶桑崇浪,日域遐邦。欲占风而挂席,期阻岁而寄音。泛泛轻舟,罕过凌云之水;拳拳方寸,弥增披雾之情”的表达,文章通过典型景物烘托渲染,语言精美,对仗工整,用典妥帖,言事述志。其中的四字对细密而精当,六字对错落而悠扬,环转交互中抒情写意,缓和了政治内容部分的严肃氛围。渤海国骈体公文中牒文简要,启文严整,二者相互配合,展现了渤海国的外交手段和文学修养。

渤海国灭亡后,曾任渤海国聘日大使的裴璆投降契丹,出任东丹国使节再赴日本,其呈给日本天皇的《谢状》中述说了自己身为贰臣的羞愧和痛苦,流露出个人化的情感,文中“望振鹭而面惭,咏相鼠而股战”一句颇为精彩,引经据典,比兴寄托,在今夕的对比中表现地位和心态的变化。渤海国咸和十一年(841),《王彝震致日本仁明天皇别状》以散体的形式交代事由畅达通顺,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渤海国散文的水平。

渤海国的聘日公文深受唐朝骈体公文的影响,文学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愈加成熟和生动的特点,其中不乏形象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渤海国公文多用骈偶,用典较少,文辞从质朴无华到华丽雅正,态度平和从容,具有政治功用和文学价值。随着通聘活动的深入,渤海国公文呈现出由骈体为主、散体为辅到融骈入散、骈散兼行的文体变化,展现了骈、散二体由分到合的发展趋势。

渤海国的公文学自唐朝骈体,其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应用文学一脉相承,“六朝的文学,可说是一切文体都受了辞赋的笼罩,都骈俪化了。议论文也成了辞赋体,记叙文(除了少数史家)也用了骈俪文,抒情诗也用骈偶,纪事与发议论的诗也用骈偶,甚至于描写风景也用骈偶。故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一切韵文与散文的骈偶化的时代”。唐朝渤海国骈文亦体现出这样的规律,呈现出骈偶化和唯美化的特征,早期作品中也有空洞的辞藻和刻板的程式。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作为应用文体,公文虽然缺少独特性和多样性,但是这种圆熟的话语和固定结构是其特征,更便于学习和运用。骈体公文如能做到言之有物,流利中有自然,避免出现以辞害义和涩滞不通的倾向,就自有其价值。正如章太炎先生所总结的:“骈散二者本难偏废,兴绪纷繁者,当用骈;叙事者,止宜用散;议论者,骈、散各有所宜。”骈体和散体各有所长,用其所长则各得其用,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古代的“文学”与“政治”是一体的,如影随形。从孔子提出的诗歌“兴观群怨”的观念到曹丕提出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主张,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一直被不断提及和强化。唐代渤海国公文也深具此种价值,它的文学语言方式和文本结构方式中蕴含着它的政治态度和外交立场,维持着它的礼仪秩序和文书运行体制,体现了它的文治水平和审美观念。渤海国的公文用美观的骈体来装点政治,而政治又赋予了文学以灵魂,公文中飞扬的神采、充沛的气势、典雅的辞藻、稳定的程式都是文体发展的必然。渤海国公文具有实用性和文学性,是渤海国文学的典型代表。

猜你喜欢
渤海文体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作品
另类文体巧谋篇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渤海国文化浅析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学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