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2019-07-12 08:17杜更胜华图教育南宁530022
名作欣赏 2019年21期
关键词:形象性文学语言意蕴

⊙杜更胜[华图教育, 南宁 530022]

图像媒介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蔓延至文学的每一个角落,致使许多人相信文学最终会发展成为视觉艺术,毕竟人们都更倾向于选择将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用视觉图像来表达。有些文学工作者曾断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人遗忘,语言文字艺术层面的文学即将面临消亡的命运,因为图像媒介正在对文字媒介进行“蚕食”,在未来的文化大舞台上也将不存在“旧”文学的容身之地,属于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学时代正在到来。不得不说此种非黑即白的观点过于极端,同时身为文学工作者以此来评判文学也未免太过武断,这明显陷入了“文学消亡论”的悲观主义之中。每个新时代对于旧时代的取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撒手锏”,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取代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且,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沉淀下来一些精华,它们的最大优势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并且可以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因此,它不会被其他事物取代,正如当今的文学一样,也在经历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即文学语言图像化的趋势。

首先,图像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历史平衡被打破了。图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未来发展不容小觑,但是将这种趋势描述为“图像霸权”则过于“阴谋论”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文化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倾向于图像表达,文学当然也不例外,而文学作为以语言为主导的艺术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转变趋势为图像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图像与文字地位的转变。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形象不再用来阐述词语,如今是词语成为结构上依附于图像的信息。”罗兰·巴特极其明确地向我们道明了文学由内向外的异变,如今文学的表达不论外在构成还是内部意蕴都明显浮现出图像的“影子”,这种趋势也正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倾向。

当今时代,在我们日常阅读的文本之中处处都有图像,图像在逐渐成为情感、道德与文化的载体。以前的图像与文本各司其职,图像的定位更多的是对于文本意蕴的延伸,而现在的文本则逐渐成为图像的补充。图像显露出来的具象性和感染性在潜移默化中“侵入”文学的语言文本之中,增强了文字符号的形象性;而语言的抽象意味也同样对图像产生了反作用,使其与自身的形象性有机结合,从而与文本的契合达到更好的效果。现在的网络社交平台流行的表情符号,就是图像与语言的结合体,如情绪表达:⊙_⌒γ表示开心,⊙♂⊙表示害怕,≮⊙_⊙≯表示吃惊,等等。许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语言图像化的实例,实际上这只是标点符号功能和用途的变形与拓展,就如我们常用的“!”表感叹、“?”表疑问,其表达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其次,文学语言表现形式越来越倾向于具象化。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趋势也昭示出文学内在意象性与解读性的削弱,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网络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有赖于其韵味无穷的文本解读性,它给读者带来绵延的回味。但是这种“味道”在网络文学中难觅踪影,网络文学更多是以日常口语来构建文本,于是便出现了以“形象性”为核心的拼贴话语现象,如喜大普奔、男默女泪、累觉不爱……此类拼贴话语不胜枚举,这种词语也有表现形式简洁明了、内在含义生动形象的优点。尽管目前这种语言多运用于网络和日常交流,但是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初步显现。这些日常化的语言也是可以出现在文学叙事中的,而且恰当地运用日常语言还会增进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新奇的体验。语言的“像”性也是当前文学图像化发展的趋势,这在网络语言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得到了民众的极力推崇。网络语言在文学语言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提炼和变化而产生,它着重于语言内隐的“像”,它与文学的意蕴性相糅合产生出新的视读体验。语言文字的叙事时间性与视觉图像的空间性的糅合,衍生出新的意义,其蕴含的信息量得到扩充,表达的形象性和简捷性也极大地增强,因而备受人们喜欢。

尽管图像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如果不加斟酌,随意追求语言“平易近人”的话,则会导致读者与现实距离过近,使接受者陷入现实功利之中。这种语言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韵味与深度, 可能会使文学不再被当作审美对象,同时从根本上抹去了其“文以载道”的使命。

最后,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就图像与语言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突出了客观性;语言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突出了主观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学语言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图像表达是清晰、生动的,趋向于感性;语言表达是本质性、模糊的,趋向于理性。正是由于文学语言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属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它并非先验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而是在理性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一种概括和升华。文学语言是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提炼而产生的,这不仅指具体词语的表达,而且指整个语言体系都是由生活凝结而成。文学语言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在文学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文本的“像化”,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此将读者吸引至艺术世界。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非人为的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图文论述就很好地见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学语言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从当前文学的创作实践来看,文学场景和时空转换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扩大,人物形象的描述更加突出,如体貌特征、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并且在情节冲突上也更加倾向于画面感的戏剧冲突和视觉体验。以上种种无不显现出图像在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图像运用自身具象性的特点来建构文学的艺术世界,将读者引入无差别的情境中进行审美感悟,在生动的情境中以现实的情感和感触来体味文学的审美意蕴。语言图像化建构出的审美想象空间充满了联想,它在与文学语言结合的基础上赋予生活新的审美意味。这些都体现出文学语言中“像”的因素越来越显化,也显现出文学语言从内到外、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向。

总而言之,读者对于图像的接受不同于文本式的仔细咀嚼和悠长的回味,传统的阅读体验正在逐渐发生改变,接受者从以前心领神会地读书变为现在心领意会地看书,图像逐渐将文学语言的表达由心领向意会进行转变。文本的阅读方式正在逐渐成为过去,语言图像化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为人们进入文学世界奠定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正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诞生,推动了新的审美形态的产生。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猜你喜欢
形象性文学语言意蕴
干将莫邪传说演变路径及文化意蕴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说理也需要“形象性”——以《我有一个梦想》教学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