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新媒体团队成长记

2019-07-12 05:34文/王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襄阳内容

□ 文/王 婷

一、创业之初:那是一段最宝贵的磨炼

和不少中西部地区地市级报社主办网站一样,在报业辉煌的时期,汉江网曾经一度是《襄阳日报》《襄阳晚报》内容的翻版,没有采编团队,缺少原创内容,网站编辑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把报纸稿件搬到网站上。

2015年10月,是汉江流域天气最为晴好的时节,传统报业却正遭遇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的寒冬。就在这个时候,为了借助新媒体发力,襄阳日报社整合原有的汉江网编辑部、新媒体部和技术科,组建了新媒体中心。

一个网站、两个微信公众号后台粉丝数加起来刚过万人;29个人的团队,当时年收入不足百万;20万元的过渡资金扶持,全年500万的经营任务……我们就这样开始创业了。至今回忆改革之初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嘲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草台班子”,被“置之死地而后生”。

创业,对于我们来说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创业和经营创业。那段时期,微信朋友圈里最流行的是情怀稿,最吸粉的是投票点赞,农村电商的概念更是炒得如火如荼。我们也通过各种尝试,不断探索发展路径。

但是,脱离了报纸母体的给养,又要和其他经营部门实现差异化,为了实现自收自支,我们只能在完成日常内容更新维护之外,依靠给党政机关部门代运营微信公众号和拍摄一些低成本的专题片、微电影维持工资发放和日常运转。如何实现内容变现?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未能破解的难题。

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我们成了襄阳日报社办公楼里每天亮到最晚的那片办公区;经常是加班到凌晨,困了工位上趴一会儿,醒了继续干;有不少人实在看不下去了,默默从家里带来了行军床和睡袋,放在办公区里大家公用;2016年到2017年,连续两年的除夕,都是同事们一起在办公室里团年……至今,我仍记得当年有位同事拿着自己的小米手环给大家看,他最近一个月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仅四小时。“目前阻碍我们前进的因素就只有睡觉了”,一句玩笑话,却是当时我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但是,真心感谢那段最苦痛的时间的磨炼,才成就了我们这支团队至今仍保留的优秀品质:从来不辞辛苦,不畏惧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只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把襄报新媒体的品牌闯出去。

二、成长历程:“新”是“辛”“心”“欣”的叠加

我出身于传统报业,10年民生记者的从业经历让我始终深爱着媒体这个行业。眼看着很多同学和朋友从这个圈子里跳出去,我的内心似乎从未曾动摇过。

很多同行在交流时常常问,是什么动力推动我们成长如此之快的?在我们自己的眼里,“新媒体”的“新”字,是“辛”“心”“欣”三个字的叠加。一群年轻人,也正是怀着对新闻梦想的无限激情与执着追求,辛勤付出,心有所向,也必然有令人欣然的回报。

2016年底,在市级财政的支持下,襄阳日报社建起了“中央厨房”,我们也借着这一机会对设备进行了升级。其实,升级的不仅仅是设备,还有我们的团队建设理念。

资历最老的我,不过是在日报跑了10年的民生线,从未涉足过经营业务;带着的一群人也都毫无经营管理经验,更压根不懂KPI考核之类的名词概念。那时,团队已经有40余人,日常绩效怎么考核?工资如何发放?报业体系靠打分算绩效的形式,对于我们当时各种工作内容掺杂在一起,甚至一人多岗的实际情况根本不适用。于是,我们提出了当时所谓的“扁平化管理、项目制负责”,只因简单粗暴好操作。却没想到,后来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发现很多互联网公司正是运用的这类考核体系。

或许有些自我解嘲,但是我们从来不轻易地否定自己,也从不盲目地跟从别人,因为我们始终最了解自己,从而为自己寻找最好的出路。

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了追求流量各种“标题党”充斥眼球的大环境,我们年纪轻、阅历浅,如何面对挑战、守正创新?团队越来越大,平台越来越多,业务越来越杂,我们始终抱着学习的心态,缺什么补什么。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到创意策划、成本核算、项目执行等各项技能加身,从业务领域的H5、MG动画,到管理方面的人事、财务……对于我们来说,每天都在面临新的课题,每天都在用心不断提升自我。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我们的内容生产能力已大大提升,盈利模式也逐渐明晰:网站、新媒体建设、代运营,平面设计、视频动漫等可视化产品定制化生产,活动策划执行、品牌包装运营,信息化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四大板块业务全面开展起来,每年的经营收入都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

三、坚守底色:阳光、正气、团结、进取

在我们的一楼办公区,有一面荣誉墙,摆放近年来我们荣获的50多个各级奖项,是我们这三年多来成长与成熟的见证。每一名新入职员工培训时,都会听到同样的一句话:“这里很可能不是你人生职场的最后一站。但是我们坚信,参与到这个团队中,一定会成为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记忆。”

在这里,没有明确的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我们更像兄弟姐妹,互相关照,亲如一家。

在这里,没有“不会做”只有“我来学”,每一项新产品或者新技术出现,我们都愿意去学习、去尝试、去掌握。

在这里,没有实现不了的想法、完成不了的任务,只要有人提出好创意,大家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共同去完成。

▲ 2018年记者节,襄阳新媒体集团记者手绘的团队形象图,获得很多同行点赞。

对于我们这群没有任何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来说,更是从来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但就在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却用行动为自己贴上了特色鲜明的标签——阳光、正气、团结、进取。

“青春活力有想法,敢想敢拼有魄力。”在襄阳本地,这已经成为上至市委领导,下至广大网友对我们的一致评价。

这几年来,我们的体量有了相当可观的增长,但拔节式的成长也意味着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纵然有各项荣誉纷至沓来和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我们深知:距离目标,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当下,正如同每一个新媒体从业人员一样,我们依然深感焦虑:如何持续不断地打造“爆款”?内容变现如何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团队管理如何更加科学有效?适应需求的人才如何更快速地吸纳和培养?传播力与影响力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是每天都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017年底,经襄阳市委批准,我们组建了襄阳新媒体集团,截至目前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地市级新媒体集团机构。以互联网技术为抓手,以文创产业为突破,3-5年产值突破一个亿,力争实现新三板上市,按照襄阳市委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新一轮的创业已经开启,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好时代,我们将用持续不断的激情拥抱这个最好的时代!

猜你喜欢
襄阳内容
襄阳市第七中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主要内容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
你若开心,我便快乐——记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杨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