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围城式”人生困境

2019-07-12 10:43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方鸿渐钱锺书围城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作家麦加曾说:“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看似人生每一个点都可以重新开始,摆脱困境,腾飞而起。而事实上,因为有失望,所以生活必定就有所期望,一个个愿望就是困住我们的城堡,没实现的人渴望实现,实现了的人发现所得非所愿,总有不完满。于是渴望下一个愿望的实现,进而又挣扎进不完满的境地。正如已在城内的人不满庸常生活,想冲出去;而城外的人为睹城内美景,拼命地想冲进去。由此不断循环上升,构成围困我们人生的生存困境。它来源社会人心的复杂性,适应一切生命中的一切困厄。它来源于生活 却显然高拔于生活的一般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能清醒意识到困境的存在,可更多时候却因为性格思维等主观条件、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我们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它而只能一次次地不断重复既定的“圆圈”。在此过程中,正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面对选择的困境,不断挣扎与逃离,最后只有面对不断重复的失望及豁然发现一次次身陷围城的无奈荒诞。

一、《围城》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性格

胆小懦弱、虚荣圆滑而又不乏善良正直。如方鸿渐、赵辛楣,但两者又存在不同。其中方鸿渐为典型代表。钱锺书先生通过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讽刺写出了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期思想由旧入新,新壳旧核杂揉的阵痛现象。写出身乡绅家庭的难脱旧知识分子习性的在国外“镀金”归来而实则有欺世盗名之嫌的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方鸿渐在现在看来极其可笑可悲可叹可讽的恋爱婚姻观、文学观,进而揭露深藏其命运不断倾轧背后的近于扭曲的人生观。描写极尽琐碎日常却又紧扣人物命运发展轨迹,语言看似讽刺可笑细想却又合情合理,每一步都在意料之中,却步步都有意料之外的效果,平淡冲和的叙事却自然而然地构成尖锐不可化解的矛盾,由此推动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揭示人生不断冲进城,又不断想逃离一座城而往往不可得的生存困境。永远在不断出走与寻找,在寻找与失去,在新与旧之间徘徊,抉择,这不可两全的人生终极命题,如同鲁迅《伤逝》中的敢于斗争的战士“我”与子君一样,在成为战士的过程中也平庸化为了一个凡人的悖论一样引起人们的思考。

作者致力于“站在人生边上”,看透爱情与人情,温厚人写尖刻文,用有温度的讽刺与对真实的层层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不刻意引导,而让我们自然而然而又极其震撼地发现人生“围城式”的生存困境确实如此。文章中,前期被婚约束缚后期未婚妻去世的方鸿渐在归国的轮船上和鲍小姐偷情并在短暂的梦幻泡影后被抛弃,但作为典型的“围城式”人生下的人物,他竭力在思想上为自己找到尊严和平衡,认为自己和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说鲍小姐不是变心,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反正自己并没吃亏,也许占了便宜,觉得没什么可怨。方鸿渐用这种巧妙的词句和精密的计算来抚慰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得愈发激烈。这充分暴露了方鸿渐及其一类人营营利利的计较和自以为是的高尚夹杂着对性与爱的粗暴理解,构成了钱锺书围城中对典型知识分子虚伪圆滑的幽默辛辣的讽刺。由此作为方鸿渐一生屡出屡入围城的开端。他胆小而无主见,圆滑而求全,不敢拒绝苏小姐的恋爱婚姻请求。以他去三闾大学为分割线,他的人生由混沌的热望转而为清醒却痛苦的挣扎,从不识人生之围城到清醒认识却深陷另一个围城的围困无法自拔。从去三闾大学路上,方鸿渐回忆起当初苏小姐所说的围城,觉得人生万事都是如此。在这里,讽刺的是,方鸿渐已经清醒地预感到自身将身陷另一座围城,可是仅仅因为近来觉得越想越乏味,怨恨自己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方鸿渐屡陷围城的根由——胆小怯懦,不负责任,自私冲动,活得宛如一出辛辣嘲讽的戏剧。不是作者刻意勾画的巧合叠加,而是其性格影响命运的必然。到三闾大学任职及与孙柔嘉结婚,婚姻与职业的双重围城导致他的围城式命运的悲剧性层层加深。而作者讽刺人生的高妙之处在于,我们作为“围城”的局外人,尽管拥有上帝视角,可洞悉其悲哀的根由,但在文章这种层层相扣的不可化解的人生矛盾中,我们也无法为剧中人物作出任何指引。因为剧中人的人生困境也广泛映射我们的人生困境。“围城式”人生生存困境讽刺地适合于大多数人。

方鸿渐极其一类人的围城式人生是绝望而重复的。正如钱锺书先生所要表达的对人生的嘲讽:围城里的人想要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任何人,任何事也无法阻止,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思想

崇洋媚外,荒诞颠覆至可笑。正值抗战时期,国家危难,理想中的知识分子本该“捐躯赴国难”,至少也应有家国民族忧患意识。但围城中的这些知识分子,他们只在名利金钱的围城里沉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爱恨情仇,为一场空芜的爱情,一项无意义的事业争逐博弈,消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空论显摆所谓学问,把学问作为卖弄的谈资,彰显身份地位的工具,通向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看不见他们狭小的围城外形势的危机与爱国志士的嚎呼。如文中写新归国的剑桥新诗人曹元朗为博得苏小姐的青睐大发议论说现代人要国文好,非研究外国文学不可。方鸿渐也借留洋向唐小姐献媚,说留洋就像前清的科举功名,并非为专研学问,只为摆脱中国知识分子在向外交往中的自卑身份,为进入名誉权益的上层。真正学问的地位在围城里被无限削弱,其余只剩下做面子的学问,交际学问。拿学问逢迎的现代文明下的扭曲灵魂深陷这个围城而麻木不自知,活得是不是自己而是一具会随时抛弃自己的机器,他们活得太过自我而忽视自我所处的时代而自建一座围城,圈住自己的私有物,向外人招摇;而清醒者者痛苦地清醒着,而又因为自身勇气胆量等条件限制既无法与前者合作同流合污也无法坚决与围困之城抗争到底而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一座座围城中归去来兮,痛苦挣扎。正如赵辛楣身世家境与苏文纨相似但却主张办报、教书开发民智,去三闾大学任职,最终也因不能同流合污而惨淡收场。

二、“围城式”人生生存困境

文章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心中清醒认识到这样荒诞局面的人的抑郁不得志的人生经历的叙写和对谄媚逢迎之人拥有蒸蒸日上地位的讽刺,揭示围城式人物本身就是一座座围城,他们以不同的理由困住自己,又全都在人类生命命运的大围城中无法挣脱。

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正在于以戏剧性的无稽与无数个看似巧合的现实直指人生的荒诞感,并且不为我们做出具体解答。面对人生如此不断重复与挣脱不了的一座座“围城”,我们该直立起身冲破围城,还是装作不解,在围城内安然享受生活所能给予的,在限度与痛苦之内所能给予的一切忍让,尊严,甚至是一切幸福与苦难?所以我们常常叩问人生的意义,企图从失败中找出教训,从成功中找出经验,而实际上,围城生于内心,也溃散于内心。

三、总结

我们该如何活,如何爱,如何赢得尊严与从容,如何保护那些珍贵的事物,如何选择和做一个更好的人,这是钱锺书先生通过他笔下的《围城》所要我们思索的现代“围城式”生存困境。这是一座围城,可这也是一整个世界。这里有很多人,可我们最终只能读到自己。

猜你喜欢
方鸿渐钱锺书围城
钱锺书的幽默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最短的情书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