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唐代青花小碗刍议

2019-07-12 09:17施泳峰
文物天地 2019年6期
关键词:白釉松江青花瓷

文/钱 玲 张 宇 施泳峰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古代上海”展厅中,有一组特别的展陈——松江唐代经幢遗址(图一)出土文物组,该组共展陈了3件瓷器(图二),一件是典型的唐代越窑青釉瓷碗、一件是褐色有孔釉陶罐,另外一件就是本篇要讨论的唐代青花小碗(图三)。

这件青花小碗口径10.5、足径4.5、高4.2厘米,敞口、圆唇、口沿外撇、弧腹、圈足,底足有明显的削痕,修胎规整,碗内施满釉,碗外施半釉,未见有施化妆土的痕迹,下腹至足处涩胎,足、底部露胎。胎土呈米灰色,胎体瓷化程度较高,轮制成形的痕迹清晰可辨,釉色白中泛黄,器表光泽度较强,釉质细密、坚硬,未见明显开片。碗内口沿一周用钴蓝料点平行、规则的蓝色条彩,蓝料色彩鲜艳,碗内底用钴蓝料绘6朵梅花图案,碗中心1朵,另外5朵围绕中心均匀分布,布局合理。每朵花以6点蓝彩组成,组成梅花形朵花,整体显得和谐、朴实。整体看器形造型规整,端正大方,素雅,胎釉结合好,敲击时声音清脆,此碗究竟是唐代白釉蓝彩陶器还是唐代青花瓷器,引起了瓷器爱好者和专家们热议。

一、松江唐代经幢遗址

考古发掘证实,上海地区在唐宋之前就是一个发达地区,松江汤庙村遗址、小昆山遗址和青浦的青龙镇遗址等均出土有实物,如上海闵行马桥出土的瓜棱形青瓷盂、刻花粉盒,松江城厢镇松江第二中学出土的五代越窑莲花青瓷盂等。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青花小碗,出土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内的松江唐经幢,该经幢全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这座经幢,最早记载见于宋《嘉禾志》的《云间志》。明崇祯《松江府志》也有明确记载:“石幢在华亭县前,相传地有涌泉,云是海眼,大中十三年立幢镇之。”由此可见,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至今已逾千年,用大青石雕刻垒砌而成,其造型华美,刻工圆熟,再现了中唐风度,是中国古代经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年上海佛教兴盛的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该经幢无人管理,至20世纪60年代,经过千年的沉降物堆积,经幢底部数层已为数米高的残垣瓦砾和泥土所掩埋,地面上只露出残破的八角幢身和幢顶部分,而且各级均呈倾斜状态。1962年10月,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由上海博物馆负责整修复原,上海博物馆组织专家在清理土墩及经幢四周土层时,发现在墩内幢身以下连底座尚有10级。清理遗址时,还出土了49件具有唐宋时期特征的瓷器、陶器和石造像等,瓷器以唐代越窑青釉瓷碗、盘为多,青花小碗出土时的文物清单编号为44(见碗底),当时的定名为“唐三彩碗”。另外,同期清理时,还发现幢顶凹穴中内置“开元通宝”125枚,“乾元重宝”8枚,“五铢”2枚等。这些钱币的出现,青花小碗的断代提供了佐证。

二、唐代青花小碗考证

1.唐代青花瓷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考古专家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唐青花残片(图四),后来在杭州、洛阳等地也陆续发现了唐代青花瓷,但多为小件或残片。1975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发掘组在扬州唐城遗址意外发现一件枕的残片,确定了青花瓷最早是在唐朝。

图一 松江唐代经幢遗址现状

图二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陈的青花小碗

图四 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标本

8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对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进行了分析,推断扬州城出土的青花瓷片是由巩义窑唐代时期烧制的。将唐代青花定义为:中国古代巩县窑生产的以钴蓝料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瓷器。

1998-1999年,印度尼西亚黑石号沉船上发现了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盘(图五),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这3件青花盘被考证为河南巩县窑产品,纹样与扬州发现的唐青花执壶、碗、枕等残件近似。从放大的图片看,釉面剥蚀处青花绘画的线条均不存在。

另外,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青花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鱼藻纹罐。

2003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河南巩义市进行了新的发掘工作,在大片耕地和民宅下发现了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白釉蓝彩陶器,为研究唐代青花提供了窑址依据,证实了巩义窑从唐三彩到以蓝彩为主要色调添加其他颜色的蓝花加彩陶器、单彩蓝花陶器,直至唐青花的发展演变一脉相承的过程,也证明了以金属钴作为蓝色呈色剂在呈色方式上是有技术上的承接关系。同时也展现了唐代早期巩义窑生产唐三彩到唐代晚期生产蓝釉陶器和青花瓷器的烧造史,为研究唐代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佐证。

2.青花小碗的造型、胎、釉

从青花小碗的器形看,敞口、圆唇、口沿外撇、弧腹、圈足等具有唐代瓷器造型的风格。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2007年》的出土遗物看,与第四期出土的小碗器形相近。

从青花小碗露胎处看,胎呈灰白色,烧结程度和胎体瓷化程度较高,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烧造温度应该达到1200摄氏度,胎体硬度已超过釉陶,排除其陶器的可能。青花小碗釉色白中泛黄,呈乳白色,器表内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泽度较强,釉质细密、坚硬,未施化妆土,釉面未见开片,显示了唐代瓷器制作工艺日臻成熟、逐渐跨入瓷器时代的特征。青花小碗的青花发色鲜艳、略有晕染,施钴蓝彩料处手感平滑、釉面平整、无凸起感,应该是绘彩后,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一般认为,唐三彩、白釉蓝彩和唐代青花瓷的蓝彩是一脉相传,都是由唐三彩中的蓝彩发展而来。唐三彩中的蓝彩应用的是钴蓝料,从这件青花小碗的蓝彩呈色看,应用的应该也是钴蓝料。

图五 1998-1999年印度尼西亚黑石号沉船发现的3件唐青花瓷盘

再从装饰风格上看,点彩和条彩是唐代青花在首创期的重要装饰特征。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白釉蓝彩罐(图六),也是以点彩和条彩组合纹饰。美国波士顿泛美艺术馆收藏的唐代白釉蓝彩碗,主体纹饰是在碗心釉下彩绘花枝草叶纹图案,碗口沿和里心其他部位,辅以蓝色条彩和点彩。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釉蓝彩罐,主体纹饰用点彩方法绘出五条鱼形图案,中间满缀点彩梅花形花,口沿部也以蓝色条彩作为辅助纹饰。

图六 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釉蓝彩罐

这几件早期唐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花小碗的装饰风格基本一致。青花小碗无论在胎、釉、器形和色料,以及装饰风格等方面都符合唐代青花瓷器的特征,应是从原始青花发展到成熟青花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中国早期青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为唐代青花瓷器的研究扩展了新思路。

西亚地区出土过不少唐代青花瓷片,唐青花的产生或许是因西亚各国对唐青花有大量的需求,当时主要用于外销,这也是国内唐青花瓷器很少看到的原因。若从这个角度看,这件唐代青花小碗是否可以说是上海在唐代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证据呢?

[1]安奇:《上海松江唐陀罗尼经幢》,《文物》1987年第1期。

[2]上海市松江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松江文物保护单位图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文化部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扬州新发现的唐代青花瓷片概述》,《文物》1985年第10期。

[4]冯先铭:《青花瓷器的起源问题》,《冯先铭陶瓷研究与鉴定》,第187页,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5]张浦生、朱戢:《唐代青花瓷器研讨》,《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9年10月第2期。

[6]刘水清:《巩义窑白釉蓝彩陶器和唐青花》,《湖北美术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2页。

[7]曹建文、徐华烽:《唐青华与白釉蓝彩的装饰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8]河南省文物考古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编著:《黄冶窑考古新发现》,大象出版社,2005年。

[9]河南省文物考古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巩义市黄冶窑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 2007年第4期。

[10]李久海:《论唐代巩县窑白釉蓝彩在扬州的发现》,《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2000年。

猜你喜欢
白釉松江青花瓷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纯净的青花瓷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骑马到松江
空中青花瓷
淄师学人
———王松江
人字门在松江银河泵闸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