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翡翠艺术创作中儒释道文化的重要性

2019-07-12 11:54张华苏州羊子珠宝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翡翠玉雕玉石

张华 苏州羊子珠宝有限公司

翡翠,有着玉中之王的美誉,以其温润的外表,完美的品质征服了世人。中国人对翡翠玉石的喜爱,源自于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玉文化情结。致密坚硬、晶莹剔透、美丽耐久的翡翠玉石,与中国儒释道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升华,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翡翠是笔者生命中最美的遇见。自从十多年前与翡翠的一次邂逅,从此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年来与翡翠的耳鬓厮磨,她已经成为笔者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翡翠文化和翡翠雕刻艺术,笔者也有了自己独到的领悟。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翡翠创作经历,浅谈翡翠艺术创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翡翠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自从明末清初时由缅甸流入瑞丽、腾冲,翡翠便以其独特的美惊艳了东方。随后,大量的翡翠玉石开始通过水路从缅甸运到广州,再由广州北上到苏州和北京。

翡翠在中国的流行,与慈禧太后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掌握政权。或许是身为女性的原因,她对“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和田玉并无多大兴趣,对颜色丰富多彩,娇艳华贵的翡翠却情有独钟,不断要求大臣们向她进贡翡翠精品。清宫造办处也按照她的旨意制作了大量的翡翠首饰。目前故宫及民间所见的清代翡翠玉器,绝大部分为慈禧太后特别珍爱的簪、坠、戒指、手镯等。

慈禧太后对翡翠玉石的推崇,也直接带动了清朝宫廷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自乾隆时期开始,满汉官员和八旗子弟追求享乐、讲究排场,追求奢华艳美的装饰,色彩艳丽夺目的翡翠在宫廷的装饰品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台北故宫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就是清朝时期对翡翠玉石推崇的最好证明。据说它是光绪帝之妃瑾妃的嫁妆。翡翠白菜的玉体雕刻一体成形,以自然的色泽刻饰出绿色的菜叶与白色的叶柄;翡翠白菜不仅雕刻颇具匠心,其原料黄、白、绿三色凝结,细腻分明,是翡翠中的极品。翠玉白菜的造型象征着女子清白刚烈的贞洁,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是寓意着多子多孙的蝈蝈。

由于清庭皇权和王公贵族的极力推崇,以及其自身光彩夺目,材质又优于白玉等特质,翡翠得以风靡华夏,成为民间争相追求之物,便不足为怪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清代开始,广州便一直都是翡翠贸易和加工雕刻的重要基地。历史发展到今天,广州的华林玉器市场,以及四会、揭阳、平洲等地,都集聚着全国最多的翡翠从业人员,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交易市场。

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最终形成了灿烂而独特的翡翠文化。如果用色彩来勾画中华民族的神韵,那就应该是黑色的眼珠,黄色的皮肤和绿色的翡翠。如今,翡翠已不仅是翡翠,而是国人关于福瑞、吉祥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情感的寄托,其含蓄庄重、温润纯洁的属性更被视为民族性格的一种具象。

二、翡翠艺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翡翠是大自然的精华,但如果把翡翠的价值归结到石头的价值,那就在翡翠艺术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一件翡翠作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翡翠的颜色千变万花,是世界上颜色最丰富的一种玉石,因含有不同的致色元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内行看种,外行看色”,“种”是对翡翠的颜色、透明度、质地等品质因素的综合评价,常见的有玻璃种、冰种、芙蓉种、金丝种、飘蓝(绿)花种、藕粉种等。“水头”是体现翡翠美学价值的重要性质之一。翡翠从透明到不透明,变化多样,透明度好的翡翠,称为水头长、水头足,其质地细腻而通透、光泽莹润、洁净无瑕,给人一种吉祥、宁静的感觉。

一块优秀的翡翠原石,在玉雕艺人的手中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在呈现翡翠之美的同时,也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翡翠的艺术价值,才是翡翠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

作为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玉雕艺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但今天的玉雕技艺,特别是在翡翠雕刻技艺上,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比,显得有些滞后。许多翡翠雕刻艺人的设计思维和技术还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水平,缺少大胆创新以及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充其量只能说是商品或是工艺品。

翡翠作品创新乏力,有多重因素的制约。第一,现在玉雕行业仍然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机制,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玉雕人员,通常是长于动手操作,乏于思考创新,且培养周期过长,很多玉雕艺人少年学艺,也导致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第二,翡翠玉石界过于功利性的对金钱的追求,使得一部分玉雕艺人把利益最大化作为从事翡翠行业的根本追求,从而丢掉了文化之根,迷失了艺术的方向,也禁锢了思想。第三,盲目追求翡翠原材料的高端化、精品化,过分抬高原石的价值,而忽视了对翡翠作品艺术和文化的追求。玉雕艺人为了生存,只能到处筹钱买高端料,而成品出来后,更是水涨船高,慢慢地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一些本来较有才华的玉雕艺人无法扎下心来,创作出优秀的翡翠作品。

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翡翠艺术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笔者认为,身为玉雕艺人,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在读懂玉石和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在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会使得翡翠行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翡翠创作要从儒释道中汲取营养

翡翠的特点符合中国自古的儒、释、道的理论,虽不能完全的中庸,但一定不要锋芒毕露,也可以说含蓄的美是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的传统与美德。笔者认为,从事翡翠艺术创作,必须要从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儒家文化能够有力提升玉雕艺人的文化底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集合了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文化营养。儒家自古以来便有“崇玉”的思想,为玉雕艺术的空前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翡翠翠绿欲滴,晶莹剔透,外表娇美,本质却至刚至柔,与君子追求的道德境界正相吻合。人们把翡翠坚硬的质地、晶莹的光泽、亮丽的水头、变幻的颜色和可琢的特性与君子的仁、义、智、勇、洁五德结合起来。清朝乾隆皇帝对翡翠更是喜爱至极,将翡翠称为“帝王玉”。从那时起,翡翠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成为蕴含着浓厚儒家文化的绿色精灵。古人云“艺以载道”,玉雕技艺是一个人道德内涵的体现。作为一名玉雕艺人,学习丰富的儒家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味,从而在翡翠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富有创造力。

道家文化对于指导翡翠创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取法自然;无为与有为;“反”与“联系”的关系。所谓“取法自然”,就是遵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运行的最根本的规律便是“道”。这种思想对翡翠创作的启示是要尊重玉石本身的规律。通过对玉料的颜色和图案等的观察,取得自然的审美取向。所谓“无为”,并不是说放任自流、弃之不理,而是说要相信有另外一种更加可靠的规律在支配着万事的发展。因此,翡翠创作中的“无为”要求匠人相信玉石的某些自然之美比人工之美的审美价值更高。同时,还需兼具“有为”。所谓“有为”,是因为在翡翠创作中有很多不同的雕刻技法。比如,“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和“中浮雕”等。只有“有为”与“无为”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完善的作品。而“反”是指一种相互关系,是一种辩证观。这要求在构图方面,要将雕刻对象安排得当,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有次,以达到整体的协调

佛家文化为翡翠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像佛家文化一样,为玉石雕刻艺术提供如此丰富的历史典故、人物风情创作题材。虽然佛教在传入之初受到了儒家和道家的排斥,但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佛教教义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由外来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缘于保佑、祈福功能的佛像类题材,以其丰富的造型、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形式,将玉石作为人与神、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作为人的情感、愿望、信仰的载体传达于神佛,深受人们的青睐,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观音为例,观音仪态端庄、心性柔和,世事洞明、普渡众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在翡翠创作的过程中,玉雕艺人将翡翠设计与佛教进行融合再设计,扩展了作品的表现内容,使得佛教的吉祥寓意来丰富人们对于佛教信物的需求。玉之灵气与佛之理义融为一体,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佛教题材翡翠艺术体系,也是翡翠文化与佛文化相辅相成交织与共的典范。

猜你喜欢
翡翠玉雕玉石
翡翠湖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玉,石之美
一只翡翠手镯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世界上最会摇摆的天然玉石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春秋时期玉石器
游翡翠湾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