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乱象及成因分析

2019-07-12 11:54李钰西华师范大学
消费导刊 2019年33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问责攻坚

李钰 西华师范大学

引言:近代以来由于战乱不断,致使中国社会混乱不堪、百姓生活质量差,特别是部分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贫困人员多,贫穷比例高,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举“扶贫”事业大旗,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先后出台了多项帮贫政策,对贫困人员、特别是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帮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打响脱贫攻坚战,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事业,扶贫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创造了世界扶贫史上的奇迹。但在实际帮扶过程中,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仍屡禁不止,部分扶贫干部责任缺失,偏离了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方向。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目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以优良作风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乱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贫困率大幅下降,到2018年底仅为1.7%。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扶贫工作已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工作更难、任务更艰巨,部分干部因此产生懈怠、畏难情绪,扶贫工作流于形式,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扶贫调研弄虚作假

扶贫调查研究是落实扶贫政策、搞好脱贫攻坚的前提。但是,有些扶贫干部把去农村调研看作是去农村观光旅游、体验农家生活去了,搞“走读式”扶贫。还有一些扶贫干部在设计地方扶贫规划时脱离当地实际,没有充分考虑各地的差异性,不研究市场需求和发展条件,不去聆听贫困百姓的诉求和意愿,做“纸上调研”、“填表调研”,盲目推进扶贫项目,结果导致扶贫项目因“水土不服”而中途“夭折”,好心办坏事,劳民伤财,引发群众不满。

(二)扶贫措施流于形式

落实扶贫措施是真扶贫、扶真贫,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当前,农村扶贫干部队伍整体上是担当有为的,深入贫困群众生活,落实扶贫措施。但是也存在一些干部假扶贫、扶假贫。他们当中有些人一直秉持着“领着群众干,还不如装给领导看”的思想,为了迎合上级的考核检查,他们绞尽脑汁做足门面工作,如大肆张贴广告语、在可视范围内手动塑造繁荣丰收盛景,甚至2018年在云南某县还上演了一场“租牛迎检查”的奇葩闹剧,这种追求政绩可视化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质量;有些扶贫干部为了应付扶贫任务,买点油、衣服、大米等生活用品送到贫困户家中就算完成了扶贫任务,根本就没有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保证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这一要求;还有些扶贫干部也落实扶贫措施了,比如帮助贫困群众进行危房改造,可是由于后续施工监督不力,导致一些危房前改后垮,从中度危房变成重度危房。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重损害了贫困群众对扶贫干部工作的信任,让他们觉得越扶越闹心,这种适得其反的结果引发我们反省。

(三)扶贫接待大张旗鼓

对于干部调研接待,中共中央政治局早在2012年12月4号出台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里就明确提出:轻车简从,不安排宴请。《八项规定》的出台对整治吃喝接待之风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仍有少数干部顶风作案,本着“再穷不能‘穷’招待”的思想,大张旗鼓,铺张浪费,甚至不惜扑杀国家级保护动物作山珍野味来招待干部。某些参与扶贫的干部竟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招待,沉浸在这“众星拱月”般的恭维之中不可自拔。对于这种劳民伤财、违规乱纪的不良工作作风,我们必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经发现,严惩不贷,挤压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

二、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乱象的成因分析

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成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这里面既有国家政策执行不力的客观环境原因,也有扶贫干部为人民服务思想淡薄的个人主观因素。

(一)国家层面

1.监督问责乏力,纪律约束不严客观上为形式主义创造了生存空间。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任务重、压力大,部分帮扶工作交叉进行,需要协调各方、多部门联合开展,导致责任难以鉴定,监管问责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监管出现空档,形成难管、无人管地带。此外,部分监督人员纪律涣散,对违法乱纪事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想做个和事佬”,不想因工作而得罪人,怕担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作案人员的犯罪成本,增加了犯罪人员的信心,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的形成创造的先决条件。例如2017年灵溪镇泽树村支部书记聂仕凤作为本村户间道硬化项目的质量监管负责人,发现问题后未及时向上级单位汇报,导致该工程留下安全隐患。监管不到位,不良风气就会盛行,只有在各个环节恪尽职守、做好监督工作,形式主义才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2.考核评估标准不统一、工作权责失衡导致扶贫干部被逼无奈,“不得不”形式主义。

“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不管是主动迎合上级所好,还是逼不得已的被迫行为,其根源都来自上级的政策要求。”[2]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考核政策的初心都是好的,目的在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但由于沟通不畅,导致各级政府的扶贫考核评估指标不统一,而他们又交叉考核基层扶贫人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形下,给扶贫干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基层干部才是扶贫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责任承担人,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完成扶贫任务,避免被问责,他们不得不搞形式主义。

(二)个人层面

1.扶贫干部懒政怠政

在扶贫队伍中,有些扶贫干部的心思根本不在脱贫工作上。他们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做什么事情都是当“甩手掌柜”、做“差不多先生”,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思想和行为没有一个在路上;有些扶贫干部“精神萎靡,办事拖拉,缺乏脱贫攻坚的精气神。”[3]工作缺乏拼劲和热情;还有些扶贫干部觉得自己干事多回报少,自己务实苦干却抵不过某些人弄虚作假,从而心灰意冷不想干事,扶贫工作上懒政怠政。但面对上级交给他们的扶贫重任和面临的考核评估,他们不能交白卷,就只能通过弄虚作假来完成扶贫任务了,形式主义之风由此产生。

2.部分扶贫干部工作能力不足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目前,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其工作内容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工作压力更大。一些扶贫干部虽一直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帮扶贫困群众,一心想做好本职工作,让贫困村开满“富裕”花、百姓脱贫致富。但由于其业务能力不足,没有理解到精准扶贫政策的精髓,贯彻执行国家的扶贫政策不到位,且缺乏自主学习、与时俱进精神,所以帮扶效果并不理想,在工作中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此,要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扶贫干部的毅力与激情,更是考验其业务能力与耐心,同时还需要其科学规划、大胆创新,团结群众、结合实际,找到脱贫致富的良方。

三、克服形式主义的建议

扶贫工作有难度,脱贫攻坚中剩下的扶贫任务更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作为扶贫干部,我们的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是去给他们解决问题的。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就去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

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严明纪律,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扶贫政策的协调性,减少不必要的扶贫考核评估,给扶贫干部减压,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有热情做好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扶贫干部要调整好心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提高思想认识,用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来评判扶贫工作的成效,真正把贫困群众放在心里。同时,扶贫干部之间应多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彼此“传道受业解惑”,通力合作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完成好组织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四、结语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事情繁杂众多,必须从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纪律意识,提倡实干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方针,真心给人民谋福利、求发展,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帮扶困难百姓,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才能以优良作风打赢脱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问责攻坚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让事故问责生威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滥问责”的6幅画像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