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有关问题研究

2019-07-12 16:38尹文刚郭红梅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协同

张 莹 尹文刚 郭红梅 胡 斌

1.四川省地震局 四川 成都 610000

2.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近几年我国地震频发,加强应急救援管理已成为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关系国家加快发展全局,关系民生、民意的大事要事。我国正全面加强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行各业都在建立健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机制,相关研究也正在全方位展开。在应对地震自然灾害事件中,人民军队始终以实际行动和优良战绩兑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誓言。在历次抗击地震自然灾害事件中,更是勇上一线打头阵,以素质过硬、装备先进、反应快速、机动高效的专业化抢险队形象成为应急救援的“拳头”和“尖刀”。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等抗震救灾中做出的贡献举世瞩目。同时,在应急救援中,部队积极与灾区党委、政府以及企事业应急救援团体联合行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认真研究探索军地协同应急救援机制的途径,为开创军民融合新局面,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统筹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提供了实践案例。

1 建立军地协同地震应急救援机制的重要意义

专业化应急救援部队有着服务命令,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装备领先、不畏艰险等特有的战斗队属性,是地震发生后应急抢险救灾领导活动的重要环境要素。建立健全有效的军地协同地震应急救援机制,不断优化应急事件领导环境,有利于提升应急事件领导活动效率,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护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大好形势以及树立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良好形象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1]。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深入、经济发展转型的敏感阶段,各类利益冲突和矛盾容易激化,民众对党和政府处置突发灾害事件的效率有更高的期盼和要求。同时,党和政府对每一次地震自然灾害事件的处置不但受到国内民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而且还受到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的监督。九寨沟、长宁地震发生后,政府领导军民抢险救援行动反应迅速,受到国外主流媒体称赞。因此,军地科学协同、快速利用各类资源、技术、专业力量,对突发灾害事件实施快速有效管理,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全局,事关减少损失安抚民心,事关国家整体形象和声誉。

2 我国军地协同应急救援法制体系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

国家和军队的应急动员能力是抢险救灾胜利的重要保障。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应急抢险救灾法规,它们是军队依法参加抢险救灾的法制体系基础。尤其是,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作为其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在地震抢险救援实践中,军地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灾害信息共享、行动预案互通、应急力量融合的协同抗灾救灾大格局。军地联络员制度逐步建立、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军地先进装备及专业技术在地震抗灾救灾中得到广泛应用、各行业各部门争相建立军地联署办公制度。应该说,军地协同应急的效应正日益凸显,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应急救援的法制机制体系,已得到了国家、军队、地方以及社会各行业的广泛重视。

近几年各类突发灾害事件频发,除了国家层面积极筹建非军事战争应急力量外(以转制后的公安消防部队和武警森林部队为核心),各级政府、部门也相继发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以及各行业、各部门都在积极筹组相应的专业救援力量,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部门行业互补的专业化应急力量建设格局[2]。转隶后的武警水电、交通等警种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解放军舟桥部队等,他们是国家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骨干力量,在重大灾害事件抢险救援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次,制约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危机管理不科学;全民应急教育、培训和演练不到位;专业化应急部队面临发展瓶颈;各方应急协同缺少常态化沟通机制等。

3 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的途径

3.1 完善军地协同地震应急救援机制要有相应法规做支撑 建立更加广泛适应的军地协同应急法规制度,自2009年5月12日,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以及地震灾害事件应对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从健全法规制度入手,为应急救援特别是军地协同应急救援提供法规制度支撑,使政府、军队以及各社会团体、民众在应对灾害事件中职能明确,军队参加地震应急救援有法可依。

3.2 搭建地震应急救援军地协同平台 针对地震灾害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应急救援的整体能力,必须高度重视搭建有利于军队与地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军地互通平台。目前,我国正逐步建立起由地方党委、政府、军事部门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行业、职能部门组成的应急办事机构。搭建军民协同抗灾救灾的有效连接“平台”,关键是要着眼长远发展,建立军民互动的应急长效机制。从地震应急救援属地管理原则出发,地方党委、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把专业化应急救援部队的能力建设纳入地方性应急建设的总体规划,努力提高军民融合应急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要抓好形成推进应急能力建设的共识;明确军地协同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考评体系三个重要环节。

3.3 信息技术为加强军地协同提供快捷的实践平台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早已改变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尤其是军兵种,都在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建设,架设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视频、通信网络平台。在防灾减灾方面,各省、市都结合本地区的灾害特点,建立了地形地貌、灾害风险、历史灾情、人员分布、重危险区域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救援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库,有的地区还建立了服务于应急救灾的专家咨询网络和专业人才数据库,地震应急救援网络平台也在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只要搞好信息平台对接,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就能够建立军地协同应急救援指挥和服务系统。为解决重复建设和各系统兼容性问题,应该对新建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加以统一协调和规划,搞好项层设计,预设信息联通拓展端口。可依托地方政府办公系统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建立地震灾情预警信息平台、日常联络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和救灾应急通讯平台、决策调度平台等,实现与驻地应急专业化部队以及地方各部门、行业的办公网络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从而全面提升军地协同应急救援行动效率。

4 结论

军地协同地震应急救援具有显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优化政府应急领导环境的要素之一。随着应急管理部、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完成应急救援行动的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军地协同应急救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必将越来越成熟。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协同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3D打印大救援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