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粗暴青春下的反抗与妥协

2019-07-15 03:30王诚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孤独成长家庭

王诚

【摘 要】导演曹保平为生长在单亲家庭的13岁少女李玩,刻画了一段躁动、热烈、孤独而又普通的青春,这其中饱含中国式家庭中摆脱不了的别扭矫情,成年人辛苦编织的谎言,李玩局外人的尴尬处境,无一不将几代人之间失衡的关系与长久堆积的矛盾诠释得淋漓尽致。电影《狗十三》,尽管冷酷地揭露了被逼迫长大的青少年的心态转变,却更是温柔地展现了每个家庭成员面对自身利益纠葛时内心深处的善良,沉闷压抑的基调下,激起我们对当前教育弊端的共鸣和反思。

【关键词】家庭;成长;孤独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99-02

有谁真正知道完整的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究竟有多重要,有谁真正思考过什么是教育的真谛,谁真正懂得恰当地理解家人、缓和自己的家庭矛盾,而又有谁,看到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凌迟与伤痛,愿意亲手解开枷锁让她展翅高飞?《狗十三》的可贵之处,在于曹保平导演既看到了成年人伪善面孔下的真诚和关爱,也理解透了这种人性深处的善良与罪恶,影片打造出的时代质感为李玩的粗暴青春增添了一丝温情和质朴,看似简单的家庭故事,却在每一处细节处理上饱满丰富,使得父亲、爷爷等人物形象都极具戏剧张力。

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内涵

(一)李玩

作为《狗十三》的女主角,李玩就像许多平凡的中国孩子一样,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与一般孩子不同的是,李玩的家庭并不完整,跟隨祖父祖母长大的她缺少母爱,父亲又常常忙于工作而忽视她,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李玩“缺爱”的人格,一个随手拈来的名字和情感上的漠视让李玩在家庭环境中缺少存在感,而李玩尝试唤醒这种存在感的方式就是无数中国式孩子使用过的方式——叛逆;对于父亲对她的学业期望,李玩固执地想要坚持理想,当父亲拿出钱来想要“贿赂”她,她愤怒地拒绝了。李玩并不是生活在一个高压家庭中,爷爷奶奶对她的顺从也让她变成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为了爱因斯坦同追来关心她的爷爷争吵,甚至将爷爷推倒,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李玩看来却不以为意,直到父亲大发雷霆对她又打又骂她才最终跟爷爷道歉,我们责备李玩,认为李玩不孝,其实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李玩当作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而是将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强加到了她身上,这也是当今教育中最令人扼腕的,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以为一个孩子能够完全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当他们做出与这种运作规则相反的行为时,我们就认为他们是“坏孩子”。其次,李玩也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李玩营造的自我世界,在电影中李玩常常自己戴着耳机研究书本中缥缈的知识,李玩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她与父亲之间产生隔阂、与外界产生隔阂,这种不被理解、不被接受让李玩常常孤立无援。

(二)李堂

李堂是李玩的表姐,作为和李玩最“近”的人物,李堂更接近家长们对一个“乖小孩”的定义,当第二条爱因斯坦来到李玩家时,她明知道爱因斯坦并不是原先的爱因斯坦,却在李玩后妈的一个眼色下乖巧地站到了李玩的对立面。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李堂就像是李玩的相反面,李玩大胆反抗着,粗暴敌对着,李堂却选择妥协,选择懦弱,不想做一个百依百顺的孩子,却只能在家人的法眼之外展现叛逆的一面。从另一方面来讲,李堂也是李玩注定要步随的“标杆”,如果说李玩是尚未妥协的孤狼,那么李堂就是已经被驯化的良犬,在成长这个驯兽师的打磨下变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合群者。

(三)继母

电影中的另外一个女性角色是李玩的继母,她是成年人群体的一个代表,作为典型的成年人,她拥有许多成年人的“风气”,首先作为李玩家庭中的一个外来者,她也尝试着用礼物贿赂李玩以此更好地融入这个家庭,虽然她根本不在意李玩的想法和感受;其次,她有着成年人惯有的冷漠,无论是对待爱因斯坦还是李玩,只要他们触碰了自己利益,她就会无情地施与报复。继母这个角色的出现更加加强了李玩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使得李玩更加无法被理解、被重视。

二、象征符号:对比与隐喻

在电影《狗十三》里出现了许多象征符号,导演主要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方式将它们串联起来,让整部影片意蕴丰富,基调愈发耐人寻味。

李玩的名字随手而为之,而弟弟的名字却是在全家人的严肃讨论下决定的,最终被爷爷叫昭昭,意为光明,他是全家的希望与寄托。中国文化中隐藏的家庭图景被直白地揭露出来,本身就存在感缺失的李玩在这样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中更加孤独。除此之外父亲的父权思想,继母的自私,这些来自中国式家庭的迂腐,都让李玩这个无处倾诉的少女承担着家庭的压力。另一个典型的意象即在影片的开头就出现的装着“爱因斯坦”的酒箱,这样的安排暗示着“酒”这样一种隐藏的道具,看似不经意,实则在隐喻现代社会的“酒文化”,片中父亲曾两次痛斥女儿喝酒,但他迫使13岁的李玩喝红酒以博张总的欢心,乃至最后残忍地让痛失爱犬的女儿吃狗肉,都一步步地将女儿亲手推入深渊,叛逆少女逐渐被驯化为沉默冷静的“大人”,向这个家庭、向这个现实的世界妥协。除了酒,李玩还在影片中四次喝牛奶,本来厌恶牛奶的李玩在前几次都夸张地将牛奶倒掉、喂给“爱因斯坦”,而最后一次,李玩看着碗里的牛奶,丝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原本的厌恶最终在对家庭、对成长的臣服下变得不值一提。

影片中有一个看似不经意实则浓墨重彩的一笔,少女李玩在每次受伤失落的时候,都会一个人趴在像鸟笼一样的窗护栏前,楼上的鸟叫声恰到好处地响起,带给她心灵片刻的放松与享受,仿佛短暂间把她带到另一个平静的宇宙,可那个陪伴她的鸟叫声,实际上却是一个身穿班服的怪异精神病患者,直到一个夜晚他被抬上救护车。这引发了李玩内心的巨大恐惧,她和那个鸟人大叔都在向往另一个平行宇宙,不愿对世俗低头,于是与成人世界格格不入。可是她最终发现,人总要学会长大,真正意义上的美好与自由,可能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中。

三、大时代下成长的共鸣与反思

相比于传统的青春主题电影,《狗十三》更像是一部中国孩子成长的自白,导演看到的更多是“中国式青春”的细腻部分,李玩的家庭就像是许多个中国式家庭的组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充满着亲情的温暖,另一方面,这个家庭中又充斥着感情博弈,大人们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对他们进行善意的欺骗,这种不对等正是中国式家庭带来给孩子的最大困扰。但也就像许多青春电影关注的主题都是成长一样,《狗十三》也关注着在中国式家庭中的成长,“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这也是导演曹保平的初衷,他将这个阶段称为“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了一段痛苦煎熬的成长过程,最终变成能够与社会、家庭、人生妥协的成年人,只是当我们最终成长为一个成年人时,我们忘记了长大前自己的模样,以为成长后的我们就是真实的,原始的。而《狗十三》就是要唤醒我们有关成长的记忆,一边共鸣,一边反思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

在很多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成熟都是伴着撕裂,伴随着血与泪的煎熬疼痛。“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狗十三》的海报上这样说,关于成长的问题,我们都能切身体会到那种幼稚的痛楚,只是这种痛楚在成长后的我们看来越来越习以为常。《狗十三》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重新唤醒我们曾承受的阵痛,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爱为何物”问题,让经历过体验过这种阵痛的人能够在未来赋予成长不一样的感受。

四、结语

近年来关于青春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多,《狗十三》用一种类型片的方式表达了不一样的内涵,导演不再纠结于批判和讽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进行简单地叙述那些青春成长中遇到的反抗和妥协,那些有关乎成长的个性与共同的问题,则要留给观众自己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小鲁.《狗十三》:油腻的爱和少女规训史[N].中国电影报. 2018-12-19(08).

[2]李清.成长的代价[J]. 百家论艺.2018-12-21(05).

[3]柳莺.《狗十三》长大是一瞬间的事.21世纪经济报道.2018-12-10(20).

[4]马聪敏.一场“制造受规训的人”的视觉景观——论《狗十三》中的主体性消弭及其电影性表达[J].当代电影.2019(01).

猜你喜欢
孤独成长家庭
家庭“煮”夫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