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

2019-07-15 09:51王兰芳
祖国 2019年12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唯物辩证法人与自然

王兰芳

摘要:近代以来,由于“人类中心主义”错误思想的引导,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此而导致的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受到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人类若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懂得保护自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文章主要从哲学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其演变以及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唯物辩证法

一、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唯物辩证法还指出,任何事物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创造。正于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达到彼此真正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马克思说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与人的或者说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当某一社会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从事生产或生活活动,并对自然施加一定的影响时,其活动的结果并非仅限于这一主体和自然物之间,而总会牵涉到他人,对其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因而保护自然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责任。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人类的不断实践使大自然留下了人的印记,自然界从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具有双重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对自然表现的是一种很强的依赖关系,人与自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和谐。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一开始为人类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人类越来越乐于对自然的征服,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以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自然界也以它的方式告诫了人类,对人类发出抗议。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经济空前繁荣之时,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却在不断加深,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危机四伏。地震、海啸、泥石流、酸雨等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报复”性灾难,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英国《自然》杂志2013年12月31日在线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介绍,最新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显示,如果人类不立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地球可能至少升温4摄氏度,超过对于人类来说地球升温的2摄氏度的“警戒线”。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之后开始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审视自身行为,对大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寻找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获得更好生存方式的前提

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之间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应该是相互抗争、相互排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恩格斯曾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名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尊崇着这种思想。例如我国古代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老子就有著名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指自然界。在老子那里“自然”与人的生命存在是不能分开的,人即在“自然”中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遵从“自然”法则。庄子也提出过“天人合一”,其基本涵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这些理念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一致的。人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资源和生存环境,离开自然界就不会有人类。同时,人对自然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并非完全被动的受自然的制约,而是能能动的改造和支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但人类若想要自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如果人类忽视自然规律,逆其道而行之,那么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现行的生态危机就是这一惩罚的最鲜活的证明。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探索和利用自然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触及自然界的领域不断扩大,人类以自身的需要和发展为目的不断的改变着自然界,甚至可以模拟地壳运动、大气环境、潮汐运动等自然过程,从而为人类大范围内对气侯实施控制,预报或消除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与其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过程并不是同步的,甚至是滞后的,以至于他们的改造自然的实践带有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对自然界的自身调节机制造成了破坏,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危害,与此同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生态破坏还加剧了贫困,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在宁夏、内蒙古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 此外,还有多少的不可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多少的生命丧失于因为环境破坏而造成的巨大自然灾难之中?这些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共生、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才能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来造福人类,服务于人类。因此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关键。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会对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马克思说“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②每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前一代人给的大量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有关,那么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当前,保护生态、节约能源、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重中之重。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既包括当代,也包括前一代和后一代,因此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不仅受到同时代社会的影响,还要受到前一代社会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后一代,“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③也就是說,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幸福,就要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同时考虑到他人的幸福。因此,当代人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景展望

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浪潮正在全球兴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环境治理机制也在逐渐完善,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我们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我们要不断强化人们关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加快环境治理机制完善的步伐,依靠科技的进步综合防治环境污染,同时,还要注重人与人关系的改善,马克思说过“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④要想解决现实生活中人和自然的矛盾,必须同时解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人的认识发展总是要经历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之后也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人类将会利用这种新的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新的实践,完成人与自然从矛盾对立状态到和谐统一状态的转变。在这个新的实践的征程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加入进来,相信最终在全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注释:

①谭培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②谭培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③谭培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9页。

④谭培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3页。

参考文献:

[1]谭培文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长久.地球之殇[M].第一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唯物辩证法人与自然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初中数学教材中量变到质变的素材倒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