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15 07:02周诗颖
卷宗 2019年16期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应用分析

周诗颖

摘 要: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也开始加大管理的力度,强化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扶持力度,这使得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教学是面向众多学生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学活动无法充分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弱化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本文就立足此方面,探讨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大学体育教学;应用分析

1 大学体育因材施教的研究现状

体育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一大挑战,也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下,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因材施教未得到有效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难以达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未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促进。这种不利状况延续到大学阶段,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教育管理部门切实采取措施,推动体育课程的变革,大力支持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催生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科研成果。现有的研究已经对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问题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关于大学体育因材施教的研究,涉及大学体育分层教学处方式分层教学等。大学体育分层教学,主要依据体育技能和素质测试成绩,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在选课方面的主动权小,分层的结果可能不符合学生的主观意愿,进而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处方式分层教学则针对大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小班教学和职业运动员的培养中,有其优势,但是在公体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推行的难度大。因此,从提高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角度,对大学体育课进行因材施教的新思考。

2 大学体育因材施教的思考

大学体育课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路,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受益。结合已有的关于大学体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在大学体育课的因材施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等客观因素,也要考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偏爱(喜爱某项运动)等主观因素。学生对某项运动项目偏爱,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该运动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率和坚持性,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鉴于对大学体育因材施教过程中,对学生主观运动项目偏好的尊重和客观上基本运动能力的实际,本研究提出,大学体育因材施教,可以尝试在学生自主选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基本运动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按照这一思路,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并且自己的基本运动能力与该运动项目吻合,即达到因材施教的条件。

3 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设定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应该立足学生的客观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然后据此制定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设定教学方式,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因材施教教学的内涵,教学内容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有效延伸课本内容,深化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共性训练和个人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差异化效果明显,从而有效提升因材施教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立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讲解跳高运动时,由于技术动作要求较高,讲解起来十分细致繁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并不能够有效掌握技术动作,而一些学生领悟较快或者有一定的跳高技术基础,因此其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采取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让其进一步学习背越式或者俯冲式跳高方法,为其讲解分解动作,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让其练习简单的跨越式跳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的客观情况和体育学习需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3.2 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

為了提升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确保全面。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运动基础等合理进行分层,考虑到当前大学等客观情况,尽量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然后以此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让体育教学更为全面。立足分组的客观情况,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确定相应的体育考试要求,然后因材施教设定考试内容和标准,对于体育能力高的学生,教学活动要注意挖掘其内在潜能,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注意完成教学任务和计划,对于学生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学生,则要针对性地降低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教学内容不但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也能够让学生得到体育能力的提高,从而让因材施教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也符合学生的要求。

3.3 合理优化教学评估模式

为了提升因材施教教学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应该相应地优化教学评估模式,转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估标准。要立足分层教学法的需求,进一步创新传统的考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情况,进行分层哦的考评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的内容不再是学习成绩,更要思考学生课堂的表现、出勤情况、体能训练、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等,将这些内容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估下不断提升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例如,在对学生立定跳远进行评估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考评标准,对于优等生,要加大考评要求,对其技术动作和成绩进行严格评估。对于学习成绩相对不高或者自身因素影响的学生,应该适当降低要求,设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这样符合学生的需要,也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的提高情况。

3.4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课堂规划时,要避免传统的课程安排陋习,采纳学生的意见和上课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第一,在课程规划时,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适当的增加体育课的课时数,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这个过程要充分的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与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探讨,制定的课程策略合理且具有实施性。第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让学生提议感兴趣的相关的体育项目,并展开可行性分析,尽可能的使体育教学丰富多彩,例如:增设瑜伽课程的开设,利用多媒体观看NBA等相关比赛,并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习到的体育知识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学生特有的个性和体育教学的共性相结合,在实际训练中,将体育教学的公共性体现出来,能够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化,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

4 结语

在采用因材施教组织开展大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分析,制定不同的计划,以保证大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开发自身的体育潜能、树立体育运动的信心,培养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初衷,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富.浅议体育教学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J].中国校外教育,2018(06):48.

[2]吴桂花.因材施教在体育课中实际运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10):148+140.

[3]宋清,周伟.论大学体育教育因材施教[J].教育现代化,2017,4(04):87-88.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应用分析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创新思考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