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的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9-07-16 08:15王华丽阎华国谭新旺
医疗卫生装备 2019年7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调研毕业生

王华丽,唐 睿,阎华国,谭新旺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医疗器械系,山东威海 264210)

0 引言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将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力争到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医疗器械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对医疗器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掌握医疗设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医疗设备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类企业及医疗卫生机构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医疗器械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特点[1],不同类型产品企业和不同岗位对人才定位存在很大差异。鉴于此,本文以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开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1 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职成〔2015〕10号),将原目录中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等6个专业合并为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2]。虽然这解决了专业设置分散、不系统的问题,但出现了专业名称相同却培养方向差别大的问题。一方面,调研发现,在16所开设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院校中,5所院校专业面向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方向,11所院校面向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方向,各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差别大,给企业用人和毕业生岗位发展带来巨大困扰;另一方面,随着进口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应用,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均需科学合理地规划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本文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按照工作岗位—典型任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的主线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和专业发展提供建议。鉴于各高校正逐步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方向纳入精密医疗器械技术专业,且为提高研究针对性,本研究主要面向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方向。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成立由1位教育专家、1位研究机构专家、2位企业专家和11位高校专家组成的15人专家组,共同完成研究工作。

2.1 对象

企业调研面向全国医学影像设备生产、经营和维护企业,覆盖全国重点区域,包括广东、上海、重庆、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区,共32家企业,调研数据均有效。

毕业生调研面向毕业于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方向的毕业生,采取问卷星软件开展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32份)。

2.2 方法

调研前,查阅文献,选取个别企业进行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调查,分析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调研问卷;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所学课程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毕业生调研问卷。

针对企业主要从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开展调研,针对毕业生主要从基本情况、课程认可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开展调研。为方便作答,问卷设计成选择题的形式。

本次调研通过间接调研和直接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间接调研通过问卷星软件制作成电子问卷,借助微信、QQ和E-mail等渠道,可在短时间内向更多企业和毕业生开展调研,提高调研效率;直接调研是与行业、企业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座谈、研讨和访谈等,主要开展岗位分析、问卷设计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讨。

2.3 统计学分析

为提高调研数据准确度,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认可度、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方面的调研设为多选题,每项计1分。凡是涉及重要程度调查的项目,设为单选题,按程度设选项,每项计1分。采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根据结果对每个项目得分进行累加,再除以有效调研总样本数,得出相应的比例,并进行数据比较。

3 调研结果

3.1 企业调研

3.1.1 调研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总样本量为32家。按企业性质分类:生产企业16家,占50.00%;经营企业12家,占37.50%;技术服务类企业4家,占12.50%。按企业人数规模分类:50人以下14家,占43.75%;50~500人10家,占31.25%;500人以上8家,占25.00%。调研企业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3.1.2 企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在32家被调研的企业中,人才需求规模在20人/a的12家,30人/a的2家,50人/a的1家,100人及以上/a的17家。其中需求医疗设备装配调试岗的企业占59.38%,医疗设备维修岗的企业占93.75%,医疗设备销售岗的企业占75.00%,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岗的企业占46.88%,医疗设备临床操作岗的企业占43.75%,其他岗位的企业占18.75%。按照人才需求规模×对应企业数量的公式,分别求出每项人才需求数量,然后求出5项人才需求总数。通过测算,32家企业人才需求达2 000余人/a,需求旺盛。

可以看出,被调研企业对设备维修人员需求量最大,其次是销售人员、装配调试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和临床操作人员。因部分学校已有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专业,因此仅将医疗设备装配、维修、售后服务定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岗位。

3.1.3 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为了解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应具备能力,开展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结果见表1。除设备安装前货件清点、验收外,其余10项任务企业认可度均超过50.00%,且近50.00%的企业认同表1所列职业能力。

表1 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3.2 访谈调研

按照工作岗位—典型任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主线开展调研与分析,要达到主要岗位中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需要有一系列课程作为支撑,经医疗设备职教领域张学龙等知名专家研讨和广州威瑞驰等企业专家访谈,归纳出表2所示的支撑课程。

3.3 毕业生调研

3.3.1 基本情况

毕业生总样本量为132。经调研,50.00%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完全对口,41.67%的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一般,仅8.33%的毕业生专业不对口;从工作岗位情况看,医疗设备装配调试岗占7.84%,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岗占26.96%,医疗设备维修岗占26.47%,医疗设备临床操作岗占11.27%,医疗设备销售岗占18.63%,其他占8.82%,高达91.17%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覆盖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维修、销售、生产制造、临床操作5个岗位。综合上述2个方面,调研的毕业生可以覆盖主要岗位,调研对象具有相对全面性和代表性。

表2 医疗设备岗位能力支撑课程

3.3.2 毕业生课程认可度调研

为了解课程对工作岗位技术的支持情况,开展课程认可度调研。通过调研发现,50.00%的毕业生对表3中的3门专业基础课、5门专业能力课、2门实训课和2门专业选修课认可度高。

3.4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调研

为了解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面向企业和毕业生开展了待提高能力调研,详见表4。企业和毕业生均认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需加强。综合两方调研,原有课程体系还需完善,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按照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的主线开展系统研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和专家研讨,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

综合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岗位为医疗设备装配调试、维修和售后服务3个岗位。虽营销岗位企业人才需求度较高,但已有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专业,可将该岗位与临床操作岗位列为拓展岗位;如未开设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议将营销岗位列为主要岗位。

表3 毕业生课程认可度调研情况

表4 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调研情况

(2)根据岗位工作实际,确定了岗位典型任务。

由于医疗器械产品原理、结构及知识背景差异大,在典型任务分析中,尽可能把握其中的共性和通用性。通过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梳理了共10项典型工作任务:①医疗设备维修岗:设备故障检测、设备维修及故障调试、设备维修后调试检验、维修文档书写及报告整理;②医疗设备装配调试岗:安装前现场勘查、绘制施工图纸,阅读安装图纸并完成安装,调试设备、维修故障;③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岗:设备整机保养,设备售前、售后技术支持,设备产品使用培训。

(3)按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分析,明确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

在系统分析工作岗位和典型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调研、研讨、归纳分析,梳理出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8项职业核心能力:①具备按照部件图、总装图进行设备装配能力;②具备电路控制系统装接能力;③具备正确安装操作软件、选择工具和仪表进行维修能力;④具备正确维护保养设备能力;⑤具有典型故障检测、分析和处理能力;⑥具备正确使用设备和正确测试设备性能能力;⑦具备技术文件阅读和专业英文资料查询、阅读、理解能力;⑧具备团队协作、技术交流、创新、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社会适应等能力。

(4)以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为基础,规划了专业课程设置。

鉴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提速,且进口医疗器械在二三级医院广泛使用情况下[3],建议将医学影像设备专业英语列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医疗器械管理与法规是从事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的指南和行为规范,建议将其列为重要专业基础课[4]。为提高专业能力,建议重点开设五大类影像设备为主的专业能力课,并将医学影像设备管理相关课程尽可能纳入专业能力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综合专业研讨、专家访谈、毕业生课程认可度等方面,梳理出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8门、核心专业课6门、实训课4门:①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人体解剖学、医学影像基础、机械制图、单片机及电气控制应用技术、医学影像设备专业英语、放射卫生与防护、医疗器械管理与法规;②核心专业课:常规X射线机设备分析与维护、CT设备分析与维护、MRI设备分析与维护、超声诊断设备分析与维护、核医学技术及设备、医学影像设备质量控制与检测;③实训课:电子电工实训、金工实训、影像设备单元电路实训、影像设备维修实训。

4.2 建议

通过研究提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1)以需求为导向,建议虚实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调研得知,企业和毕业生均建议在原有课程设置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但实践教学存在医疗设备价格昂贵、实践教学成本高、仪器设备结构“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等问题,制约着实践教学开展和教学质量提高。建议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平台[5-6]和模拟仿真综合训练平台[7],用虚拟的、可人机互动的3D仿真设备替代或部分替代实体设备,采取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8],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加大“专创融合”力度,建议挖掘专业教学和研究中的双创元素。

双创教育改革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0%左右的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专创融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应挖掘专业教学和研究中的双创元素,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发明创造潜能;在专题研究中,通过组织学生成立专业创新工作组或加入科研项目组,以项目为引领,培养技术创新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

(3)医疗器械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建议增加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布点。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达1.6万家[9],而调研的32家医学影像设备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总量预估在2 000人/a,由此可推测医疗器械高技能人才紧缺。据初步统计,全国每年医疗器械相关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到4 000人。鉴于此,建议紧密对接企业行业需求,增加医疗器械相关专业布点,扩大招生数量,为医疗器械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 结语

本文梳理了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核心能力,提出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方面的建议,是国内首次系统开展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可为全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奠定基础,为开设该专业的兄弟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或设置课程提供参考,显著改善国内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差别大的问题。建议兄弟院校根据所在区域医疗器械行业特色开展更细致的研究,不断优化本校专业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调研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