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多角的贾樟柯

2019-07-16 07:09卫毅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黄绿汾阳邓丽君

卫毅

《南方人物周刊》15周年特刊的主题是“时代的肖像”,需要回访15年间采访过的代表人物。贾樟柯是其中一位。这15年间,或者说从贾樟柯开始拍电影以来,他都在持续而迅速地反映“当下”,这对一个创作者而言,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如何在易碎的现实中收集吉光片羽,超越性地思考,并指向永恒,太考验身处其中之人。贾樟柯一直在进行这样的艰辛之旅,这是他作为知识分子,区别于一般导演之处。

我一直好奇贾樟柯的电影之源从何而来。从上大学时在教室里第一次看《小武》时便产生如此疑问。粗粝的电影画质和随时响起的流行歌曲里,你会产生一种来自城乡结合部的深切的认同感。90年代的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城乡结合部,到处都是汾阳。贾樟柯拍的是许多人没去过的汾阳,却让人产生了故乡之感。此后无论贾樟柯拍哪里,都让人感觉是汾阳,这是一种汾阳化的视听感官模式。

这种模式最早是以反思者的身份出现。就像贾樟柯1999年在《南方周末》上登载的文章《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再次到来》里所写,“我一直反感那种莫名其妙的职业优越感,而业余精神中则包含着平等与公正,以及对命运的关注和对普通人的体恤之情。”这是贾樟柯当时打动人之处。

2019年第17期创刊15周年特刊《 贾樟柯 穿越时间》

2009年,本刊对贾樟柯团队做过一组报道。我负责采访贾樟柯团队最早的主要成员:顾峥、王宏伟、余力为、赵涛。他们提到了汾阳。香港人余力为说,1972年,他跟父母到广州,那里的灯光给人的感觉是黄绿黄绿的。于是,汾阳在他镜头下也变得黄绿黄绿的。顾峥则说,《站台》里的一场戏,需要拍能听到邓丽君的地方,在汾阳换了好几个外景,拍了好几遍,贾樟柯都不满意,他觉得和小时候的感觉不一样。

大概受此影响,2019年5月,回访贾樟柯,我第一次到了汾阳,马上想到的是一个黄绿黄绿的县城,和随时能听到邓丽君的地方。结果都不是。那几天烈日当头,整个小城像曝光过度的照片。大街小巷也很安静。城市的主体跟许多地方一样,楼盘是最主要的建筑。但在某些视觉区域,贾樟柯电影里出现的场景保存得非常完好。比如说关帝庙、教堂、写有“为人民服务”的门洞。身临现场,忽然对贾樟柯电影的理解自然地增强。看着关帝庙在汾阳的位置,无论地理位置还是心里位置,会明白贾樟柯电影里的“义”为何无处不在。贾樟柯就读的汾阳中学,以前是著名的教会学校,名人辈出。在学校的楼上,能望见远处教堂的钟楼。这又会让你明白,贾樟柯电影里出现的某些宗教的气息并非刻意,在这里是自然的存在。

这次回访还有一个契机是吕梁文学季的举办。贾樟柯作为东道主招待了四方来的作家。文学季的主会场设在汾阳的贾家庄。这个地点更像是一个浓缩了中国社会进程的超现实的所在。这里原本是盐碱地,种粮困难。当地人选择了集体经济。几十年中,一个村庄像城市一样建造,有大工厂、大酒店、大游乐场。贾樟柯的新片《一个村庄里的文学》以此为起点。这个起点就已经决定了这是超出村庄和文学的表达。

贾家庄里还有一家以“山河故人”命名的餐馆。某天中午,我们在一楼吃饭时,从二楼依次走下来了莫言、李敬澤、于坚、欧阳江河……这里已经是中国文化的吞吐口岸,而不只是汾阳小子贾樟柯的游荡之处,贾樟柯也早已不再是那个“业余的”电影创作者。

在吕梁文学季期间,他既是主人,也是主持人,还是导演和老板,受访者和演讲者,他像铁人一样,在密不透风的时间表上来回腾挪,一个人扮演着现实这部纷繁电影中的许多个角色。此间,他还是会说,“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作为区别于其他导演的知识分子的底色仍然存在着,最初的贾樟柯便存在着。

猜你喜欢
黄绿汾阳邓丽君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民国时期的《汾阳行政周刊》
玩味色彩空间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科技下乡让杨家庄农户得实惠 山西汾阳科协联合省农科院经作所举办核桃栽植技术培训会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黄绿之境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陈佳《又见邓丽君》
明末清初汾阳朱之俊诸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