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养牛那些事儿

2019-07-16 20:10赵文琪
中国报道 2019年7期
关键词:丰都县丰都养牛

赵文琪

包鸾镇位于重庆市丰都县的西部,该镇的主体是离长江南岸不远的一处小盆地,当地称为“包鸾坝”。在包鸾坝的周边有不少高山坡地,丰都县的肉牛产业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养牛让当地居民过上好日子,也为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提供了有力抓手。

2017年,丰都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从贫困村到肉牛村

包鸾镇飞仙洞村位于包鸾坝西南的坡地上,曾经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农户除了外出务工外没有稳定收入。原本飞仙洞村民也会养牛用于耕地,不过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几户人家才能合养一头牛。

转变发生在2002年,原来的四川畜牧兽医学院(现已并入西南大学)把南方肉牛改良的科研项目设置在了丰都包鸾镇,当时选择了飞仙洞和另外一个村作为试点,引入了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8个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实行杂交。

现年48岁的张升鱼过去在外务工, 2002年借着科研试点的契机开始养牛。当地政府为养牛户提供了贴息的小额信贷,张升鱼也贷款买了3头牛。经过了十几年,张升鱼目前经营的丰都县升鱼肉牛养殖场已经有了一年40多万的收益。2011年,张升魚成立了“丰都县雁塘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有22户农户入社,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售卖成品。该合作社现在年纯收入200多万元。在记者走访期间,张升鱼带记者来到邻居曾报昌的院子里聊天,仅仅几年以前还是贫困户的曾报昌一家,开始养牛之后,也在2016年底脱贫,如今一年也有十几万收入。近两年有3家贫困户通过小额金融贷款发展肉牛养殖成功脱贫。“养殖业对技术的要求高一些,但挣得很快,如果一个周期养个三五头牛,早就脱贫了。”包鸾镇党委宣传委员易波说道。

飞仙洞村共有446户村民,从坝上到山上约1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6个村民小组,在肉牛产业发展起来后,目前只有一户人家因病未能脱贫。在养牛的农户中,养殖3头牛以上的有60~70户,最多的一户张金威一家养了200多头。

最早政府为发展肉牛养殖提供贷款,并且垫资让农户养,农户在尝到甜头后开始自觉养。入行早的养牛大户也积极发挥带动作用,比如张金威家每年都会迎来至少十几位学徒,他们有的来自丰都其他乡镇,有的来自忠县、石柱、武隆等周边县。学徒不收学费,管吃管住,在张金威的养殖场打工,学习技术。包鸾的养牛技术来自西南大学的农业专家,而现在,“每个养牛户都是专家,包鸾的技术在整个渝东南都是最好的。” 易波说。

丰都县肉牛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丰都县对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4项奖励扶持政策,一是针对农户外购牛犊,提供每只200~250元补助;二是针对母牛产犊的奖励,如果农户有5头以上的母牛,产5~9只牛犊的,每头牛犊补贴500元,产10只以上的,每头补贴800元;三是免费提供冷冻精子;四是补贴县里的有机肥加工厂,处理牛粪等废弃物。

“先有包鸾的南方肉牛改良,后有恒都的肉牛产业。”提到丰都县肉牛养殖的历史,易波自豪地说。恒都是一家总部在丰都县高家镇的农业集团,成立于2009年。在发现养牛可以脱贫致富后,丰都县引进了恒都公司,完善养殖产业链。如今,丰都的肉牛产业带动了约2万农户参与,其中包括了2000多贫困户,农户们的参与包括养牛、牧草种植、进入龙头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

变废为宝,生态养殖

截至2018年底,丰都县一共有15.7万头牛存栏。一头牛一天排便25~30公斤,相当于全县每天产生4万多吨牛粪,如不及时处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村民回忆说,2007年到2010年这几年是肉牛养殖快速发展的时期,养殖户忙于扩大生产规模,忽视了环境污染问题。牛粪只有一小部分能直接用作肥料,其余未处理的粪污导致村里蚊子、苍蝇到处都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易波回忆说,当时进村都下不了脚。

牛的粪尿不仅占用土地、滋生病菌,一旦渗入地下还会污染水源。丰都县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当地的水质关系着中下游人的健康。

2011年,丰都县提出建设“中国肉牛之都”,也是从这个时段开始,丰都加大了对肉牛产业污染的治理、管控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6年建成的丰泽园有机肥厂就坐落在恒都肉牛养殖基地旁边。该基地目前肉牛存栏量约5000头,牛圈里设置了自动刮粪系统,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定时收集牛的粪尿,集中后用吸粪车运到旁边的有机肥厂。

记者在丰泽园有机肥厂了解到,该厂可处理牛粪、蘑菇渣、中药渣等多种农业废弃物,利用“肉牛粪便罐式发酵技术”,可以用24小时完成牛粪尿的发酵和无害化处理,五六天即可完成加工,而传统的条垛式堆肥需要半个月时间来发酵。丰泽园的生产能力为每年5万吨有机肥,“希望恒都那边多养些牛,我们都能消化掉。”该厂副总经理吴东平自信地对记者说。

除了同大型养殖企业对接,规模养殖农户也会把牛粪集中运到有机肥厂,过去不值钱的牛粪现在收购价为90元一吨,而且还产生了专门收购、运输牛粪的经纪人。

“西南地区能达到国家有机肥生产标准的只有丰泽园一家。” 吴东平说。在农业废弃物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之后,养殖场的环保问题得以解决,粪便、废水能完全变成肥料。“从根本上解决了规模养殖有机废弃物污染问题,可实现畜禽养殖粪污‘零排放。”

在飞仙洞村2组,记者走访了一处沼气工程,是由当地合作社建设的,总投资340多万元,建设经费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央投资,三分之二来自合作社自筹。这个沼气池每天可以处理粪污27.5吨,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周边两个村民小组的生活用气,主要是做饭和取暖。产生沼气之后的发酵物可以作为有机肥,不仅能给农作物施肥,还可以种植蚯蚓和食用菌。养殖户的牛圈实现了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避免雨水和粪尿结合污染土地水源。

养殖户张金威很早就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在自己家的牛圈里介绍说,2009年以后建设的牛圈都包括了全套的排污、防污设施,以前的旧牛圈也得到了改造。“去年新修的牛圈是我做的实验,散养小黑牛,让它运动。”张金威的儿子补充说,给牛更多的活动空间虽然会让育肥的过程变慢,但可以让口感变得更好,适应中高端市场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丰都县丰都养牛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丰都,不负好春光
丰都县科协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
山清水秀 人杰地灵——中国著名鬼城丰都新貌
丰都庙会
重庆·丰都县梦幻南天湖
重庆·丰都县雾中的大桥
重庆·丰都县田园景致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