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写作“核心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2019-07-19 06:17夏珺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济慈核心文章

夏珺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下命令”,学生完成情况仍是差强人意,我把这种作文形式称之为“挤奶式”。

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初中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形式的陈旧俗套,内容的单调重复,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呆滞性;教师的作文指导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面对作文,学生说得最多的,不是不会,而是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并非他们没有题材,而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事情可以写成文章,学生也知道发现素材的重要性,却往往无从下手。因此,指导学生发现并积累属于自己的素材,是打开学生写作思维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可以这么说,“自然、社会、人生”就是学生写作素材选择与积累的三大时空,而“感受、体验和思考”则是思维与表达的三大路径。抓住这两个“三”其实也就抓住了写作的核心素养。本文围绕聚焦写作素材,培养核心意识,深耕核心素材,寻找自己写作的“根据地”,从“选材、聚材、用材”三个方面阐述写作教学新思路。

一、选材——定文章的格调

素材对于文章而言,最具辨识性,如同定调的音符。一篇好文章,其素材肯定是新颖独特的,原创性的。虽然学生的生活轨迹大多是“家庭——学校”这种直线式的,没有其他的交错与变化。但并不等于说,就没有可积累写作素材的路径。万物皆可入法眼,关键是要有核心素材意识。这里所说的核心素材意识是指“核心人物、核心问题和自我”意识。三者既可独立,又相互融通。决定着学生作文立意的高低和文章的格调。如核心人物素材的积累,至少有三种渠道可丰富。

首先是生活中的人。

例:描述一位你感兴趣的名人。可以用问题方式,也可用表格方式进行筛选呈现。

他是谁?

你是怎么知道他的?(选择这个核心人物的原因)

他为什么出名?(有价值的事件)

為什么你对这个人物感兴趣?(核心人物对我的影响)

孙绍振先生在《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超越自我》一文中指出:“在有些人看来,孩子们的生活不是生活。在他们感觉中,生活是一种本质的真,是伟大的、光辉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太渺小了。”其实,老师们之所以认为孩子们缺乏生活,一半是因为他们将生活窄化为所谓的“非常态生活”,删除了大量的、经常的、基础的“常态生活”;一半是因为他们将生活拔高为所谓的“有意义生活”,而将那些看似“无意义生活”抛于九霄云外。如果真是这样,孩子们可写的生活当然是少之又少、空之又空了。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一定是自己的,生活的意义一定是自己赋予,自己知觉的,是生活让你自己动了心,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

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科学的、实用的和美感的》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结果,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木材商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学家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什么事物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因而三人的反应也不一致。木材商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者制器,思量怎么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朱先生的这番话已经说得非常透彻了,对于生活,至少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态度对待之,一为科学的,像植物学家那样;一为实用的,像木材商那样;一为审美的,像画家那样。所以,不同的选择基本确定了不同文章的立意趋向。那么,对于素材,我们当取哪种态度才是可行的呢?我以为,像画家那样,以审美的态度去觉知生活、发现生活的意义,当是最为可取的。因为,三种态度中,只有这种态度才是唯一彰显主体的,它是情感的,而且是带着想象的性质。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选材的核心追求。

其次是文艺作品中的人。

文艺作品中的人的核心素材积累。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写的是谁?

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对此感觉如何?

一位学生读了济慈的诗,于是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写作核心素材:

九年级上册之前对于济慈这个人完全是陌生的,然而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了济慈,从此之后济慈成了我在每次考试化险为夷的秘宝。想来觉得不可思议,想来又觉得合情合理。

了解一个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济慈对于我来说,并不仅仅是我所做的文学素材,还是我对于浪漫最初的幻想,对于唯美最早的认识。可以这么说,济慈是领我入门的第一位师傅。当我读济慈之诗的时候,总会想到昏黄天际下隐约的诗人,想到海岸旁轻拍的海浪中冉冉而去的流沙,想到朦胧的月色下夜莺的吟唱。

再次是个人的雅好。

对于选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雅好,要善于投其所好,要善于挖掘我的雅好中的价值点。我们欣赏有体验的文章,因为它会触动我们相似的体验;我们折服有思想的作品,因为它将我们带上思想的高地。更何况当这两者相遇,体验有了思想的支撑而更加丰盈,思想有了体验的渗透而更加犀利。每一位学生的雅好所折射的就是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可以唤醒或激活的。思想的价值,贵在独特,有己见。正如王开岭说学生文章的思想不一定要刻意追求深刻,只要真实与健康。因此“自我”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我”足够强大,文章才有更多的价值。考试中,一位学生将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写得跌宕有致,所有的情思默化其中,偶然间欣赏了米芾的《多景楼记》,那一刻的禅化顿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他收获的不仅是艺术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理解。形而下的“困境体验”渐变为形而上的哲思,“从那一刻开始,我体味到一种书法的方向,一种生活的方向,正如梁实秋所说:‘一切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了。”这就是“我的雅好”的“价值点”所在。

二、聚材——找到自己的定位

聚材就是聚焦素材,就是在素材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对素材的选择不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要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猴子掰玉米,一路掰一路掉。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素材积累,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能驾驭”。只求对的,不求贵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你必须识别素材,学会聚焦,在素材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用王开岭的话说,就是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就像化学实验室里发生的那种“热反应”,如此,你才算是完成了个性化的“占有”。

蒋勋曾直言“唐诗是一种生命的自我完成”。而我在认同的时候,也不禁想其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生命的自我完成。所以,想要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一位作家,一定要有与其相呼应的生命体验。因此,你所做的素材才会深入你的心中,在你心有感触的时候一起涌上。

选定一个文学素材,不要勉强自己,一定要找能引起自己生活感触的,或是阅读感悟的。只有能激起生命体验的经历,才能更深层地理解一个文学的典故、人物,才能在素材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为此,在训练学生从素材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时,我主要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你经常写的作文素材是什么,你能得高分的作文素材是什么。围绕“文章思路、核心内容和文章主旨”三大方向分“三步”进行练笔。

第一步是素材方向。(生活中的人、文学素材阅读、雅好、自我生存状态、人与自然、自然生命思考等)

第二步是举例。(有写作价值的亲人、印象深刻的陌生人、对你影响很大的社会人、文学素材中的人、文学现象、自然景物等)

第三步是核心素材主攻方向。

例:《寻找——》

寻找“什么”?是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一般的人,还是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生活类的:寻找故乡、寻找一只鸟、寻找时间、寻找星星、寻找梦境等。文学作品类的:寻找生存的意义、寻找约翰克里斯朵夫、寻找马克图布等。选材不同,高下立判。

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找不到,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要带着思考,体现人生境界。这才是最有价值、有味道的寻找。我们可能每一天都在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定然有过“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深刻体验。有人甚至不惜用生命去寻找非常珍惜的事物。

从古到今,从小到大,寻找成了一种向往,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这就是“定材”与“聚焦”,将理解落在了精神和思想的维度,从而确定本次写作的核心。

平日里,写作素材尽可能要聚焦,要有“核心素材”意识,要有耐心地深耕核心素材。只有这样,舟行江面,才有“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通达和惬意。

三、用材——定写作者之心

用材就是定心,定写作者之心,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胸、心态、心境。其实,相对于理解一个素材,素材的应用真的是“小道尔”。

只要对素材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读完作文题后,就会计上心来,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就有故地重游的感覺。假若再仔细一点地说明,即当一个人对一个素材真的十分了解后,写文章不过是信手拈来。逢文造句,一念之间。如同画家作画一样。“胸中有丘壑,下笔皆自然”。齐白石的“虾趣”,郑板桥的“竹韵”,李可染的“牛劲”,无不是心中“核心素材”使然。

正是有了核心素材的积淀与内化,思想的表达就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事了。因为写作,终究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心灵的成熟。写作是定心最好的良药神丹。周国平在谈到写作时这样说道:“写作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为了安顿自己。”

是的,作文就是将易逝的生命兑换成耐久的文字。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生命成长。所以,作文真的不只是用材料“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

对于初中生来说,找到自己的“根据地”就是运用自己积累的最擅长的核心素材。有些人擅长书法,他写起书法就特别有感悟;有些人对家乡的历史很熟悉,写起来就别有一番滋味;有些人对花草树木特别有感觉,写起来就草木皆有情。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么一块自己的“根据地”,坚守之,营造之,修饰之,丰盈之,写作岂不快哉!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城中学(325025)

猜你喜欢
济慈核心文章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