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的真相

2019-07-20 09:34
特别文摘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人造肉肉类脂肪

随着细胞培育技术的兴起,科学家们设想并发明了一种“人造肉”技术,据说可以大大增加肉类产量,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那么,“人造肉”究竟是什么?

“人造肉”的技术原理

“人造肉”采用的是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这项技术早已发明,但将其运用于禽畜细胞的体外培育,则是在2013年才成功实施。

细胞体外培育技术,指的是从生物体内取出组织或细胞,将其放置于模拟的体内生理环境中,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的营养条件下,使其生存和生产。

科学家利用这项技术,从动物体内提取肌肉组织,从中分离提取得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并将其肌肉细胞放置于血清中进行培养。血清中富含肌肉细胞生长分裂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肌肉细胞利用这些营养成分,可在血清中迅速生长、分裂,并连接成细长的肉丝状物质。這时,再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脂肪细胞,可使肌肉细胞与脂肪细胞交联形成类似肉类的组织,这即为通过细胞体外培育技术制备得到的“人造肉”。

“人造肉”与普通肉的区别

1.形态

“人造肉”的形态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糜状,因此其作为食物的烹饪形式多为肉饼、肉丸、肉条等。除此之外,其色泽、口味也比正常的肉类要淡很多。

2.营养成分

由于“人造肉”为人工培育,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为可控。在培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细胞的多少,调节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从而培育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的种类来调控成品肉的功效,如若在肉的培育过程中用欧米伽3脂肪酸替代普通脂肪酸,则食用此类肉质对心脏的保健效果要比普通的肉更好。

3.产量

“人造肉”的产量高出普通养殖业39倍。据科学家介绍,理想情况下,通过“人造肉”技术,仅通过1小块牛肉组织就可培育出10000公斤“人造牛肉”。按照每头牛的净宰率在45%~50%来估算,一头估重为500公斤的肉牛,其净肉的重量最多为250公斤,即要达到“人造肉”技术达到的产量,至少需要40头肉牛。

“人造肉”的弊端

“人造肉”受技术限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缺点,若要大规模发展,仍需经过一些深入研究。

1.成本高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单价高达4800美元/千克,远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造成“人造肉”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原料成本高、产量低。目前培育细胞采用的多为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目前的售价极高,造成成本奇高。

除此之外,目前培育技术下的细胞分裂速度仍不够快,尚未达到理想情况,造成“人造肉”的产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加成本。

2.实际操作存在难点

“人造肉”的制作过程属于精密的细胞培育,在培育过程中,细胞对环境中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CO2浓度都有着十分精密的要求,且细胞培养液非常容易受到杂菌(如酵母菌、霉菌)污染,从而导致产物制备失败,若这类肉流入市场被人食用,则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

3.实际监管困难

由于“人造肉”刚刚兴起,有关监管部门对于其属性的划分尚不明确,现有的监管法规也不适用于“人造肉”。去年11月,美国正式建立了实验室制造肉制品的商业监管框架,这是世界首次。

猜你喜欢
人造肉肉类脂肪
第一家人造肉火锅店开业啦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脂肪的前世今生
MEAT 2.0
MEAT 2.0
反派脂肪要逆袭
人造肉,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