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的装饰与观演空间营造研究

2019-07-22 06:42彭然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戏台庭院

彭然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朱立聪(通讯作者)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1 引言

鄂西南地处渝、鄂、湘三省交汇处,境内山林密布,是古代巴蜀文化的发源地。该地区主要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千百年来土家族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经过不断迁徙最终聚居于此。正是因为民族的多样性从而导致当地有着多样的民俗文化,其中尤以戏曲文化最为丰富,如“南剧”、“灯戏”、“傩戏”、“堂戏”、“柳子戏”等均为鄂西南地区的独有剧种。由于戏曲演出活动的兴盛,鄂西南的戏场建筑自古以来便有着蓬勃的发展,并形成了异于其他地区的独特装饰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古朴大气而不失精美,同时整体的建筑格调也是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呼应的。因此,本文以鄂西南地区现保存完好的两座传统戏场建筑为例,通过研究其装饰特征以及观演空间的营造问题,试图揭示当地少数民族独特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且完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建筑的研究门类。此外该研究还可以对中国民族观演建筑的设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2 戏场建筑的实例分析

2.1 恩施市武圣宫戏台

武圣宫戏台(图1)位于恩施市区的武圣宫内,是一座典型的神庙戏台[1,2]。武圣宫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当时被称为开元寺,后又名关帝庙,为砖木结构,整体被刷以醒目红漆,建筑风格沉稳而大气。武圣宫的占地面积为1057m2,两侧有风火山墙,内部的戏台、侧廊与走马转角等为明清建筑风格。

武圣宫戏台坐南朝北,主体结构为抬梁式,平面呈“凸”字形。前台为表演区域,单檐歇山屋顶,正脊镂空雕花且在末端置以吻兽,垂脊和戗脊同样为镂空雕花并在末端有嫩戗发戗;后台为演员们的准备区域,单檐硬山顶,两侧为马头墙,面向观众区开有方形窗,窗内为木制镂空雕花装饰。戏台的底部被架空以作为交通空间,台面高度为2.5m,台口处高3.05m,台中央高6m。戏台的前后台之间由左右两侧门连接,分别代表“出将”和“入相”,门宽为1.1m,前台开间为5.8m,进深为4.9m,总面积为27.93m2;后台开间为11.5m,进深为3.8m,总面积为40.13 m2,该戏台的整体规模在整个鄂西南地区较大。

该戏场的观演空间为庭院式,庭院全长15.6m,宽17.6m,面积为274.56m2。庭院两面的侧廊也同样被作为观演空间,其进深为3m,通高4.1m,长度则达到了18.2 m。两侧廊的檐下饰有拐子纹图案的花牙子,栏杆为木制镂空雕花,整体的装饰风格轻巧而灵动。

2.2 利川市鱼木寨六吉堂戏台

六吉堂戏台(图2)为鄂西南地区典型的少数民族宅院式戏台。六吉堂又名“向氏老房子”,始建于清末,是当时鱼木寨的大户人家住宅[1,3],整体为砖木结构的合院形式,平面呈较为规则的正方形,占地580m2,分前后院,其内抱亭耸峙,彩楼回环,为鱼木寨内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戏台位于六吉堂的前院内,坐南朝北,为抬梁式结构,“凸”字形平面,整体由四根角柱支撑,柱径为0.4m。其上共四条房檩,随梁枋上搭四架梁然后再以童柱抬升,接着再置三架梁,最后由瓜柱与房檩相接,但是此处瓜柱与童柱为一整根木材,且三架梁从整根木材中心穿过,有如穿斗式结构,因此在做法上与清官式大木作有异。该戏台为单檐歇山屋顶,正脊两端有石制凤凰镂空雕花且起翘明显,脊中置有一石佛宝顶,为驱灾辟邪之意,侧脊则置有石制蟾蜍吻兽。屋顶的四角为嫩戗发戗,老戗被装饰性构件围合在内,嫩戗起翘,其形态十分优美。此外前台的两檐柱上置有弧形斜撑,为整个建筑展现出了升腾的气势。戏台的台面位于0.64m 的石基之上,前台面阔5.6m,进深4.5m,面积25.2m2,其后为硬山青瓦顶的堂屋,戏台与堂屋之间以勾连搭的形式相通。戏台的两侧设有石制围栏,前台的两檐柱直接以石制围栏作为柱础,这种做法不仅巧妙的节约了木材,也很好的解决了我国南方地面潮气过重而导致的木材易腐蚀问题。

观演空间为戏台所正对的庭院,其宽为11.5m,进深11.2m,有效的观演区域面积约为103 m2,此外庭院四周厢房的二层也为开放式,其在演出活动时同样是作为观众区域的一部分。

图1 武圣宫戏台

图2 六吉堂戏台

3 戏场建筑的装饰分析

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戏场建筑在装饰格调上表现为简洁、明快、古朴、大气,但同时也不失雕工的精美,其中以石刻、柱础和楹联为其装饰艺术性的最集中体现。

六吉堂戏台两侧围栏上的浮雕便是当地石刻工艺的高超展示(图3),其着重于将中国传统的山水元素的表现于雕刻之上,以抒发该地区的古人们醉情于乡村野趣的恬淡之心以及道法自然的生活理念。戏台西侧围栏上刻有苍松、翠柏、青石、祥云、凉亭以及在山中健行的老僧,其中四角攒尖重檐顶的凉亭雕刻真实而细腻,对于老僧的雕刻亦是生动而充满活力,其矫健的步履为整个画面中的点睛之笔。戏台东侧的浮雕已遭到了部分损坏,但是苍松、仙草、青山、祥云以及有着悬山屋顶的土地庙等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其艺术表现上充满着张力。除此之外围栏上还刻有脍炙人口的著名劝学篇《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全文并保存完好,其字迹工整而挺拔,是该地区的石刻艺术珍品。

石制柱础是鄂西南地区最为常用的建筑构件,且以高柱础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山林密布,气候潮湿,石制柱础可以有效隔绝地面的湿气向建筑的木构承重柱传递,从而避免木柱的过早腐烂,保护了建筑结构的稳定,也因此,柱础成为了当地戏场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以武圣宫戏台为例,其柱础可谓是雕琢各异,各个都有着独特的图案和寓意,如该戏台中的数个保存较完好的八面围栏形柱础(图4),其下置以须弥座,每一面栏杆上都雕刻有精美的植物或者动态的人物,整体做工复杂而细腻,也表明当地擅长于通过雕饰柱础来展现各类微缩性的建构形象。除此之外,该戏台中另有方形、圆形等多种不同类别的柱础,在雕刻上喜用波浪、祥云、草穗、彩带等形象做花边,且多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鼓镜式柱础也较为常见,这也是当地的传统建筑在风格上多为南北结合的一个明证。

楹联是中国古代戏台上的重要装饰之物,戏台的建造者们借此而公开表达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字一般镌刻于前台的两檐柱之上,如六吉堂戏台便有草书体楹联“任翻新诗书本是千秋业,我仍守旧孝友乃为一宝”,其书法刚劲有力且字迹镌美,虽然上下两联均有一字已遭破坏,但是该楹联所传递出的思想内涵却还是可以让人轻松领悟。

4 戏场建筑的观演空间营造

鄂西南地区传统戏场建筑十分注重庭院式观演空间的营造[4],可以说“庭院”是整个观演活动的核心,也是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形成各种互动的场所。

图3 六吉堂戏台的石刻

图4 武圣宫戏台的柱础

武圣宫的庭院为“口”字形,戏台被环绕在其中,导致观演空间成为了“凹”字形,此外戏台所正对的堂屋以及庭院两侧的廊庑也同样是观演空间,尤其廊庑的二层一般是尊贵的客人或者女眷们的观戏之所,从而保证他们能够与嘈杂的客人们有效隔绝开。整个庭院中较为封闭的空间能够使得演员们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混响感,最终给予观众较为良好的听音体验。但是由于其作为无顶庭院声音必然存在有大量的逸散,所以该场地内的混响时间必然显著短于各类现代的音乐厅或剧场,但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们圆亮而悠长的唱腔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场地混响时间不足的缺陷。在这样的演出场所中,观众无论是身处地面上的庭院中、高台上的堂屋里或是二层的廊庑内,其无论是视线还是声线都不会受到任何遮挡,均可以获得良好的观戏体验。唯一例外的是庭院中处于两侧的空间,这里难以获得演员们的直达声,且观戏的视线也不佳。

六吉堂作为宅院式戏场,其演出时所需要面对的观众较为有限,因此内部的庭院面积也显著小于武圣宫戏场,其观演空间同样为“凹”字形,与武圣宫戏场的不一样之处在于戏台所正对的宅院门厅二楼被设置为了敞开式空间,以求让主人家可坐于其中从而以最佳的视角观看演出,此处可谓是整个观演空间中的头号“雅座”,同时这也是宅院式戏场中所特有的部分,而武圣宫等神庙戏场由于没有固定的主人因此并不需要此类具备唯一性的贵宾空间。六吉堂戏台的另一点不同于武圣宫戏台之处是其没有底层架空,导致台面的高度较为有限,庭院中观众的视线与演员大致平齐,这样虽然容易导致观众区前后之间的遮挡,但是也增强了观众与演员们的互动,从而使整个演出更加具有亲和力,因此该类戏台是较为适宜于家庭演出活动的。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的戏曲演出从来都有着浓郁的“世俗化”色彩,而庭院则是对于世俗人群最具包容性的接纳之所。古代社会的戏曲演出,三教九流皆可以聚于人群攒动的市井庭院,以待曲高之时恣意的欢呼喝彩,也因此导致庭院始终是中国传统戏曲最主要观演场所。

5 结语

武圣宫戏台和六吉堂戏台都属于鄂西南地区目前保存十分完好的戏场建筑,通过以上对其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可知鄂西南地区戏场建筑的繁荣与兴盛是和当地戏曲文化的长足发展密不可分的。

该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的装饰在精美而华丽的基础上依然不失古朴与大气,尤其注重对于石刻、柱础和楹联的艺术表现,并借此传达古人们钟情于自然山水的恬淡世界观。当地戏场在观演空间的营造上注重于将有着浓郁世俗色彩的“庭院”作为最主要观众区,而贵宾则坐于堂屋或两侧的二层廊庑之上,戏曲演员们圆亮而悠长的唱腔能够在较好的弥补此类无顶观演空间混响时间不足的缺陷。

除了武圣宫戏台和六吉堂戏台等少量目前已被作为文物而保护的戏场建筑,鄂西南地区绝大多数传统戏场建筑皆被湮没在了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且公共性的戏曲演出也早已远离了当今的大众生活,这导致目前仅存的一些古老戏台在功能定位上出现了尴尬,多数处于人迹罕至且年久失修的状态,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建筑保护与文化发扬也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戏台庭院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百年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回到庭院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