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虹起引凤声

2019-07-22 01:51崔琦
曲艺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唱维克老舍

族弟崔维克所著《学唱北京琴书》一书即将付梓,嘱我作序。我与维克虽无血缘关系,但民间有“一笔写不出俩崔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更何况2008年9月维克正式拜师关学曾先生的仪式由我主持,因此,也就因北京琴书与维克结了这个缘分。后来“关学曾北京琴书文化艺术研究会”成立,我受聘担任副会长。一晃,维克拜师已经10年了,这期间我们接触并不多,每次见面也多是在曲艺活动的场合互致问候或简短寒暄,偶有几次交谈,内容也都与北京琴书有关。3年前,维克出版过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北京琴书》。当时,维克将初稿送给我看,书中对关学曾先生的艺术生涯和北京琴书这个新生的曲种及艺术特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出版后得到了曲艺界的认可与好评。前不久,维克又将这本《学唱北京琴书》的初稿送给我看。读完初稿后,我深为维克的执着劲折服。对于曲艺类专著的写作,我有着切身的体会,除了对曲艺的热爱,还必须能耐得住寂寞,辛勤付出,默默奉献,其中甘苦,唯有作者自知。维克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刻苦钻研、勤于实践、潜心写作,精神可嘉。因着与维克的缘分,作序也在情理之中。

说起与关学曾先生的相识,那是50年前的事了,开始只是一般认识,因为那时怹已经是遐迩闻名的北京琴书表演艺术家,而我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业余曲艺爱好者,并不经常见面。接触频繁是从1988年老舍茶馆开业以后开始的,关学曾、孙宝才、魏喜奎、孙书筠、马玉萍等曲艺名家悉数到场,我担任主持人。在老舍茶馆,我和关先生合作长达6年之久,每天都演,再加上参加北京曲协组织的“曲艺进校园”等演出,我们同台合作至少也在2000场以上。关学曾先生担任北京曲协主席那些年,我正在协会协助工作,与关先生接触更多了。私下里我们也是忘年交,我到怹家串门,除了探讨艺术,偶尔陪怹一起打打小麻将,中午在家里吃顿地道的炸酱面,真是其乐融融。

我热爱北京琴书,景仰关学曾先生的艺德人品。提起北京琴书,人们立刻就会想到关学曾,而“关学曾”三个字也几乎成了北京琴书的代名词。这是因为关学曾先生创立了北京琴书这一新曲种,其贡献是划时代的。关先生的演唱技艺炉火纯青,至今无人可以超越,“琴书泰斗”的誉称,关先生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不仅如此,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北京琴书,还有怹作为曲艺艺术家所独有的创新精神以及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这些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久地追忆和学习。

与关学曾先生交往中的两件小事,至今记忆犹新。

1988年,由于文艺生活的多样化,曲艺处于式微的状态,曲艺工作者也都在为此担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探索曲艺生存发展的新路径,北京曲艺家协会和大碗茶商贸集团结成跨行业横向联合友好协作单位。这会儿,我正在负责北京曲艺家协会刊物《北京曲讯》的编辑工作,为此,出版了一期特刊《大碗茶曲艺专集》,当时,参加大碗茶驻场演出的老艺术家踊跃地参与了新作品的创作。关先生创作了一段《海外传奇》。这段作品是用长篇大书的手法,反映大碗茶在海外受到人们欢迎的故事,妙趣横生。此时的关先生已经年近70岁,可在创作上真是一点不含糊,在我多次与怹商讨段子的过程中,关先生对细节那是可丁可卯,一丝不苟,有时候讨论得正起劲,竟然忘了饭点,偶尔还拉个晚,虽然怹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创作精力。每当回想起那些与怹共处的往事,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老艺术家身上那种待人亲和、作艺严谨、追求完美的高贵品格。后来这段作品在老舍茶馆多次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另一件事,是在老舍茶馆演出的那段时间,由于我与众位艺术家彼此太熟悉了,在返场时唱什么小段就由我做主了,我也能够根据现场情况“把点开活”,我报什么,他们就唱什么。关先生唱完正活后,总会应观众的要求不断返场,有一次还“撞”出一个连环“包袱”来。我给关先生报了个《怕婆村》,关先生上场铺垫时即兴拿我抓了个“现挂”:“这段《怕婆村》呀,就是怕老婆村,这个小段我轻易不怎么唱,为什么呢,怕得罪人,因为《怕婆村》唱的就是主持人崔琦他们村的事!”因为当时我就在台边上坐着,观众都看得见,观众一听,哄堂大笑!我呢,快走一步上台:“关先生说得没错,我就是怕婆村的,他怎么知道得那么清呢?因为先生是我们那村的村长!”观众自然又是一阵大笑。这还没完,关先生接过我的话茬道:“崔琦说得也没错,退休之前我是怕婆村的村长,退休之后呢,就换他当村长了!”然后在全场观众的笑声中打起鼓板开始演唱,当时现场火爆热烈的气氛,至今令人难忘。这临场撞出来的“现挂”,后来成了我和关先生演出中的保留“包袱”。无论是在老舍茶馆还是在别的场合,关先生的“铺纲”和控场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能够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和注意力。这是怹精湛的表演技艺和超强的现场驾驭能力决定的。只有当演员能够和观众融于一体的时候,方显出曲艺艺术的价值,也才能看出艺术家的过人之处。

回忆这些,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关先生鲜为人知的点滴,但关先生留给后人的北京琴书这门艺术的文化价值,有待后人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看到维克的这本《学唱北京琴书》,在由衷赞叹的同时,更看出维克对关先生的爱戴、对北京琴书艺术的执着,这在他先后完成的两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这两本书虽然独立成册,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内在联系,体现出维克在传承北京琴书过程中独到的方法和思路。《学唱北京琴书》侧重于北京琴书宏观的概览,而这本书则说的是怎样学唱北京琴书,对北京琴书的旋律、板式、行腔、表演、伴奏、写作等都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北京琴书的传承非常需要这样的入门读物,这是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值得大加提倡和借鉴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采用了“码书”的形式,更加适应了当今数码时代的潮流,在鼓曲传承的方式上开了先河,这是《学唱北京琴书》这本书的又一个价值体现,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大大方便了爱好者入门学习。维克在传承北京琴书方面真是想尽了办法,做足了文章。这本书的出版可喜可贺,我衷心地为维克点赞。

关先生弟子众多,维克是拜师最晚的关门弟子,他却后来居上,为北京琴书的传承,一步一个脚印做着努力。他所做的一切有目共睹,我为关学曾先生有这样一位弟子而自豪。

30年前,我曾写过一个北京琴书小段《唱唱北京琴书》,被多位演员演唱,现略加修改,权作结语,并以此表达我对关学曾先生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在北京东南郊有一个小村儿,

早年间出了些唱曲儿的人儿,

翟青山、常德山他们是师兄弟儿,

演唱那五音大鼓串走百家门儿,

后改成单琴大鼓变革了工尺字儿,

传到了关学曾怹可是个有心人儿。

在实践中丰富了唱腔更讲究韵味儿,

刻苦学习勤创作不断写新词儿。

有琴师吴长宝配合作新曲儿,

像绿叶儿衬红花儿显得更精神儿。

定名叫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味儿,

“琴书泰斗”关学曾成了大名人儿。

老先生为琴书而生真算是头一份儿,

有一组数目字儿很说明问题儿。

演出了两万场到过很多地儿,

说唱近千段还写了二百多段唱词儿!

北京琴书列为非遗是件大好事儿,

在传承中求发展并没断了根儿。

弟子们担重任真是铆足了劲儿

桃李正逢时硕果挂满了枝儿!

(本文原为《学唱北京琴书》序二,略有增删,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学唱维克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我体内的DNA好好的,怎么就需要修复了
二十八,把面发
新闻
“对话”小伙伴老舍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你很快就会长高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
心如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