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新体系

2019-07-23 01:22宋瑞礼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资源配置调控

宋瑞礼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再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为新时代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宏观调控理论创新,加强宏观调控实践探索,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一、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以来,我们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征,以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为抓手,着力推动宏观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宏观调控理论的重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新体系。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宏观调控新主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需求侧为主线的宏观调控体系稳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刺激政策边际效用持续下降,且间接带来了杠杆率高企和房地产价格泡沫膨胀等潜在风险。为此,我们调整了宏观调控体系的主线,由过去的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通过采取“三去一降一补”政策修复过去一段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促进经济结构重新回到均衡状态;同时,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重大举措为抓手,通过采取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和产权改革等供给侧政策,有效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

(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成为宏观调控新任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我国总需求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过去的高数量需求转向高质量需求。因此,我们着眼于调整消费和投资不合理的比例关系,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促进增长的传统方式,而是选择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让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着力引导生产资源向高质量供给方面倾斜,加快优化提升供给结构和水平,向市场提供更多质量上升、丰富多彩的产品和服务,以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同时,注重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确保實现更平衡和更充分的需求。

(三)有度成为宏观调控新准则

宏观调控方式科学性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变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宏观调控要有度的新准则。这就要求新时期的宏观调控不能越位错位,即宏观调控只能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补充作用,而在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宏观调控则尽量避免干预。此外,经济变量合理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表现形式。如果宏观调控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指标的“超稳定”而对国民经济进行频繁干预,则必然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为此,我们确立了区间调控的新方式,明确强调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就集中精力促改革、调结构、添动力。同时,针对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确保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机统一。

(四)国家发展规划成为宏观调控新导向

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短中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这导致新时期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宏观调控目标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为此,我们构建了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协调的发展规划体系,强化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支撑,提升规划的系统性;增强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对公共预算等政策措施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通过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达到统筹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初衷,确保经济实现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五)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宏观调控新支柱

近几年,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新矛盾,比如金融部门信用过快扩张导致企业等部门的高杠杆率、不断上升的不良贷款率和债券违约事件、理财业务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带来的隐性刚性兑付风险等。如果这些新矛盾处理不好,就会负向冲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以解决实体经济问题为主的单支柱宏观调控体系,难以有效应对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新思路。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整体经济和总量问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着力减缓因金融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把宏观审慎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新支柱,填补了传统宏观调控在金融领域的空缺,协同推进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高质量发展。

二、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国情,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客观规律,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此,要以“四个构建”为主攻方向,深度推进宏观调控体系关键环节创新,为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力。

(一)构建更加遵循市场规律的宏观调控新体系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我国是转轨经济体,故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使用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已经明显提升,以限价、限购、限供等为代表的直接调控手段的负作用越来越大,这不利于新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宏观调控体系新的表述中取消了计划的旧提法。下一步,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断调适政策、调适理念、调适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更多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实现调控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更好结合,争取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构建更具平衡能力的宏观调控新体系

新时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平衡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同时承受着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这导致宏观调控统筹协同难度空前加大。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顾此失彼,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减税降费为例,合理的减税降费有利于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但如果操作过度容易引发财政赤字风险。同样,必要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有利于防范泡沫风险,但调控过度容易加大经济下行压力。汇率、环保等领域的调控政策也面临同样难题。下一步,要着力提高宏观调控的平衡能力,加强财政政策、貨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做好风险对冲,有效避免调控政策单极化操作对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争取确保经济始终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更稳健运行。

(三)构建更好发挥预期引导作用的宏观调控新体系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引导好市场主体预期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市场预期引导得好,宏观调控成效事半功倍;反之,宏观调控成效事倍功半。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稳定市场预期”作为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是引导好市场预期的前提。下一步,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逆周期操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合理选取宏观调控重点,科学量化宏观调控目标,配套制定相应操作规范和流程,着力研究制定在不同情境下应采用的宏观调控措施,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同时,要加强预期对经济影响的规律研究,不断创新预期管理调控工具,更好发挥预期管理在宏观调控预调微调中的作用,争取用较低的宏观调控成本实现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目标。

(四)构建更能与改革有机衔接的宏观调控新体系

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取决于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两个方面。市场配置资源高效,宏观调控才有可能高效;反之,如果市场配置资源低效率,那么通过宏观调控长期追求高增长率则不具备可持续性。同时,这两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而是需要有机衔接才能达到总体资源配置效率最高。下一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要与全面深化改革协同推进。能够通过改革使市场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领域,宏观调控要逐步退出,避免不当干预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就需要通过改革创新宏观调控工具,优化调控方式,解决调控体系不完善、调控措施不到位问题,着力提升这一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带动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争取推动经济实现更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资源配置调控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如何调控困意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着力点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宏观调控程序法治化分析
宏观调控法基本范畴—宏观调控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