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治理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

2019-07-23 01:22
中国经贸导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滇池流域河道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作为滇池流域的监督管理部门,在贯彻实施《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2018—2020),印发了《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深化滇池保护治理工作。

2019年,滇池管理局将运用大数据、生物手段综合提升滇池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并计划到2020年力争使滇池外海、草海水质稳定达到Ⅳ类。

调整结构 力促转型

水环境治理的根本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与平衡,滇池管理局按照“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理念,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出更严厉的约束条件,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促进滇池流域经济向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是减轻滇池流域生态压力。根据滇池流域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将建设用地指标向滇池流域外的安宁、嵩明片区倾斜,优化人口、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由滇池流域内集聚发展向流域内外协同发展转变。同时,评估城市发展趋势,科学调控人口规模,有序疏解主城区二环以内人口,适度控制主城区人口增量。

二是加大滇池流域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近年来,昆明市已经调减花卉种植3.35万亩、蔬菜种植6.13万亩。

三是下大力气抓好钢铁、煤矿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关闭,严控过剩行业新上产能。与2015年相比,2018年滇池流域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总量减少180万吨。

四是推进节水措施的落实。实施计划(定额)用水管理、推广使用节水设施(器具)、落实新建工程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等措施。截至2018年底,昆明市主城区已经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537座,设计处理能力16.2万立方米/日,建成311个海绵城市设施项目,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18年,城市节水量达到3395万立方米,比2015年增加了779万立方米。

联防联治 综合施策

围绕“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要求,滇池管理局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目标倒逼,量化考核,提升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

一是抓紧完善截污治污系统。2016年以来,累计新建配套管网252公里,截污干渠(管)沿线13条河道截污管和194条沟渠(含农灌排水沟)的混合污水均可汇入干渠(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主城区老旧排水管网进行改造、维护、清淤,开工建设第十三、十四水质净化厂,完成第一、三、九水质净化厂超极限除磷提标改造,将排放限值控制为TP (总磷)0.05毫克/升。

二是强化控制雨季面源污染。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在滇池流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平均每亩每季减少10%的化肥用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及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滇池流域276个建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6%。开展城市面源污染和雨季合流污水溢流污染治理的探索研究,将雨污调蓄池建设向城市面山、入滇池河道及支流沟渠等区域延伸,建成总容积107万立方米的雨污调蓄池86座,2018年调蓄雨污水量超过3400万立方米,有效减少了雨污混合水溢流。

三是全面抓好生态系统建设。在湖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持续实施 “四退三还”工程,完成彩龙村、王家堆村、宝丰村等拆迁,累计完成退塘退田7万亩、退房233.3万平方米、退人2.8万人,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湿地5.4万亩。目前,环滇池区域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

四是推进实施调水补水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2013年12月建成通水,至2018年底,累计向滇池补水28.72亿立方米,有效降低了滇池水体污染。

五是强化河道及支流沟渠治理。以滇池水質达标为总目标,倒推35条主要入湖河道各考核断面水质指标和污染物负荷减量指标,逐一编制了“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治理主要入湖河道与支流沟渠以及22个城市黑臭水体。

六是开展滇池内源污染治理。在滇池外海、草海主要入湖口及重点区域实施底泥疏竣工程,通过底泥脱水固结一体化工艺,实现污染底泥的脱水、减容、固化,共完成底泥疏浚283.3万立方米,去除湖内污染物总氮约2095吨,总磷约218吨。开展蓝藻水华防控处置, 明确22片水域为重点防控对象,防控水域面积约9.28平方公里。2016至2018年发生中度以上水华天数分别为21天、17天、6天。

七是全面深化河长制。昆明市研究制定《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滇池流域已全面建立了“四级河长五级治理”体系及三级督察制度,实现了河渠湖库河长全覆盖。同时,昆明还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出台实施《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及配套文件,在滇池流域河道及支流沟渠全面推行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提升了水污染防治信息化水平,先后完成草海、滇池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河(湖)长制信息系统平台,推广使用河长APP、河长制微信公众号,在河道溢流口安装视频监控设施158个,加快实现与省级、全国河(湖)长制信息系统的联通,强化信息平台使用管理。

八是强化滇池保护治理科技支撑。滇池管理局坚持加强科技攻关,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专项合作,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联合研究中心”,推进环保科技成果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共享与转化,夯实滇池治理的科技支撑。

九是积极推动全民参与滇池保护治理。滇池管理局招募组建了百个“市民河长”团队、千支“爱湖志愿服务队”、万名“滇池卫土”及“滇池驴友”四大志愿服务队伍,逐步建立“滇池卫士”志愿服务常态机制,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巡河爱湖活动,引导和发动群众争当滇池保护治理的监督者、支持者、参与者和护卫者,为滇池保护治理凝聚了强大合力。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目前,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18年,草海、外海水质达到Ⅳ类,为30年以来最好水质。生态环境部通报2018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指出:“老三湖”中,滇池水质明显好转,与2015年相比,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了10.5%,水体透明度上升8.5%,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分别下降40.3%、42.6%、45.2%、52.5%、42.1%、38.3%、25.4%。

滇池流域的生物物种不断增多。湖滨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加到2018年的126种,植物种类从2010年的238种增加到目前的290种。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以及鸬鹚、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成群出现在滇池湖滨。

滇池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改善了昆明的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吸引了世界目光,经济活力持续迸发。2016年,滇池湿地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最美湿地”的评选活动中夺冠,湿地公园、滇池岸边成为广大市民、中外游客赏景休闲的好去处,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格兰芬多国际自行车赛、中华龙舟赛等赛事在滇池湖滨及滇池草海成功举办,滇池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提升,生态文明的价值显著显现。

春城的青山绿水正在转化成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滇池流域河道
弯道之妙
区域联动护流域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撮粮之术(下)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滇池」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