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自然·返质朴

2019-07-23 10:13张开将
艺术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感受自然笔墨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山水画也不例外,从古至今的山水画家皆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逐渐探索、成长,从而形成作品的独特面貌。画家通过对自然的关照,认识自然,感受自然,这是必须经历的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在写生的过程中,画家能找到与自己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地方,培养画家内心独特的审美情趣,达到物我交融,从而探索出新的笔墨语言风格,创作出具有时代面貌的作品。通过毕业创作,笔者能切实感受到山水画写生在创作中的作用:大自然的明晦变化、山石树木中,可以通过对景落墨写生,必然会影响到个人的笔墨语言,对山水画作品风格的最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山水写生;山水创作;笔墨;自然;感受

1 写生对于山水画发展的意义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写生一直被画家所重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面貌和画家不同的审美角度,使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多元艺术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早在盛唐时期,画家张璪通过总结前人经验并且经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这一理念是从古至今被诸多画家所重视的,对后世影响极深,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五代两宋时期处于巅峰,这一时期的画家无一不重视“师造化”的理念,涌现出了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这些画家,他们通过游览真山真水,对大自然的提炼概括,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个性的诗意山水画作品,如宋代画家李唐作品《万壑松风图》用沉实苍劲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的坚硬质感,用墨浓淡相间,巧妙地表现了山水的壮美,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宋代画论家郭熙说“身即山川而取之”,强调画家走进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格物致知的态度使宋代山水画影响深远。元代“山水四家”在不断关照自然、饱游山水中,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经典作品,山水画写生的主张也愈显重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充分体现了“山水为我所用”这一观点,他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而是以形写神的方式将自然山水的精神面貌通过合适的笔墨语言展现出来,使作品具有时代气息。相对于宋人作品的“诗情画意”,元人的山水画通过作品中的诗、书、画、印形成了文人画的新风。至明清两代画坛主流被“四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讲究笔笔有来历,一味摹古,重视笔墨的锤炼,而忽视了关照自然,失去了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将古人的技法当作创作的公式,过分依赖古人,闭门造车,导致数百年山水画呈现出了无生气、陈陈相因的面貌。而同时期的“四王”“四僧”则常年居于山林,不断收集创作素材,将他们“登山游水”而來的感受表现在作品中。注重对自然山川特点的把握,他们的作品形成了有个人特色与时代性的风貌。清人石涛通过游历写生总结出了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为代表的主张,这是山水画写生的新发展。到了20世纪之后,西方绘画思想引入国内,对中国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写生实践也在绘画创作中得到重视。傅抱石在国内外丰富的游历写生也为我们展现了更高水平的作品。李可染先生也十分重视写生,他不是主张完全用西方的绘画理念与方法改良中国画,而是让画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会,通过写生反映现代生活,从而摆脱传统山水画的束缚,向现代山水画转型。这些大师皆是通过写生为传统“增高阔”,以山川为师,与山川为友的态度使他们的作品透露出大自然的鲜活、朴实、生动,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各个时期的画家都提倡师法自然,强调从自然与生活中得到深刻的领悟,因此“师造化”是画家不可或缺的艺术经历,它对山水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写生实践中对大自然的再认识与表达

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由临摹向创作转变的重要环节。在山水画写生中能够体现出对传统笔墨的熔炼,使笔墨语言得到生动的体现和锤炼,发现自然景致与笔墨结合的美感。无限丰富的大自然不断为写生提供新的感受,使我们不断观察和思考,进而发现新的艺术语言形式。通过这样的写生,在进入创作后,笔墨语言的表现会更加生动,而不是僵化空动、食古不化的笔墨。立于山水画品格意境追求的写生,也就不会食洋不化或不中不西的。董其昌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1]中国画山水写生并非风景写生,而是立于中国文化情境中的美感表达,并非描摹自然中的优美景致,而是发现美、感受自然中的气息,由此产生的情感升华。所以,山水画写生既是对自然感受的体现,也是对山水画笔墨的运用和拓展。通过写生印证传统,也通过写生发现新的笔墨语言,为传统“增高阔”。

写生首要的是观察取景。我们到自然中步步看、面面观,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地方。就像黄宾虹先生那样全面地看山,随景致看山。这样一来山可能是一首优美的乐章,绚丽的色彩,也可能是稚嫩儿童、恬静少女、巍巍武士……山川因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感受而千变万化。选景、取境、定笔墨畦径。此外,山水画写生还要有意境,有笔墨情趣,以笔墨概括现实对象创造意境和笔墨境界才是山水画写生的主旨。董其昌在其《画旨》中言明:“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则山水决不如画。”[2]他在《山居图》跋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方内名胜其不能尽释,又不能尽得,自非分作千百身,竟为造物所限耳。”[3]在董其昌看来,要表现自然实景的美,并超载它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仅为追求景的变化之美,难免为物所限,因此中国山水画写生把表达意境追求放在首位。面对自然还要懂得如何取舍,从而使画面更加协调。笔者在太行山的写生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神秘、幽静、繁密的树丛,透过树丛远远望去依稀可见山的影子,从而使画面意境悠远深邃,通过李可染先生“以小观大”的构图方法使画面富有张力。

由此可见,山水画写生是更高层次的情感表达,并不是真实地描写自然物象。这种深入自然、与山川为友的探索历程,终将在画家的心中产生生动自然的笔墨表达方式。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创作素材,需要不断汲取。山水画写生是画家个人风格形成的前提,是不断消化传统文人画笔墨语言的过程,这样进入创作,才可以摆脱传统,获得创新,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因此,写生实践过程是画家深入生活、深入认识和积累创作素材的过程。写生可以为创作发现新的方向方法与突破口,艺术来源于生活,画家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感受和领悟到大自然的奥妙,创作出更加生动的山水画。

3 《南坪秋色图》等创作中对写生的运用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临摹是掌握山水画基本技法的前提,是熟练运用笔墨的基本功,写生是验证传统寻找新的笔墨语言的有利途径。写生也是创作的灵感来源,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皆是对生活的感悟。创作是个人情感、学养、笔墨能力、艺术思想融为一体的一项艺术劳动。闭门造车,没有真实感受,没有创作方向,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笔者临摹古人的山水画,通过写生的实践和感悟创作了《南坪秋色图》。这幅画描绘的是位于河南的太行山景色,画面中段还有郭亮村的大峡谷以及画面左边的南坪黑龙潭瀑布,画面中云雾缭绕,树木茂盛,展现了一种壮美的景象。在创作的初期,笔者根据写生带来的真实感受将内心情感融入作品中,从而丰富绘画语言,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画作品。因此,写生是笔者创作的母本,创作是笔者写生作品的发展与升华。

3.1 以“古人之心”观自然之妙

古语有言“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这里的“师”可作学习讲,“心”意为古人的心境、思维,“迹”意为古人表达心境的动作。大致可以理解为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要以个人独特的一面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古人,这样才会有所创新。面对自然,我们就应该以一颗敬畏的心去细细品味,而不是用古人山水作品中的山石、树木图式形态与自然中的山石去“套用模式”,那就成了“泥古不化”。当走进变化万千的大自然,我们如何观察,这里要特别重视,因为只有通过观察了解了自然物象的规律,在创作时才能如鱼得水,否则就会杂乱无序。

在对景写生的实践探索中,大自然有无限的吸引力,不论是山石、树木,都会带动笔者的情感,郁郁葱葱的山林,总有那么微妙地高低错落,总有那么丰富的层次,包括树木的姿态、山石的走向,自然万物的“鬼斧神工”之趣,不断吸引笔者想要通过笔墨表达出来。通过写生融入自然,而后到创作阶段需要得以升华,这时,根据古人作品中对山石树木的位置经营和姿态的取舍,与写生得来的“表象语言”结合和转换,从而使创作中的山石树木的笔墨造型更富有情趣。

3.2 以主观“经营”客观,取自然之势

在创作中,构图的形式直接影响画面的效果,因此在构图中,不仅要掌握古代画家的“别出心裁”,还要融合自然中的真实情景加以改造。自然景物是创作素材,也是客观物象,在创作中通过对写生得来的构图加以提炼整合,与古人构图的“三远法”相结合,对自然景物的主观改造过程也是进一步对写生的升华,使自然景物在创作中更具有艺术性。

太行山的气势惊心动魄,无论是绝壁长空,还是深谷万丈,那种震撼力量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在作品《南坪秋色图》中,力求表达出太行山的高大壮美、雄浑端庄之态。因此,在此幅作品中构图取势着重突出山的高大和整体性,为了避免画面过于僵硬,用云气的变化使画面的气韵更加生动,在参照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中掌握构图的开合关系,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将自然中的物象合理地安排到画面中,强调自己的主观审美意识,达到“物我同一”“精神同化”的高度。

3.3 “以意造境”借笔墨诉说心灵

中国山水画是借笔墨对自然、生活、时代的一种“再”表达,它能表现画家的心境和思想情感。自然中的山水能够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因此,亲近自然、掌握自然物象的规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这幅创作中,笔者表现的是自然山水与心灵的交流,而不是对自然物象的单纯再现。

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笔墨趣味,通过笔墨语言传达出画家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流露。山水画中的用笔用墨历经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不同的笔墨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在创作《南坪秋色图》中,技法上更多使用了“积墨法”,把自然中的树丛山石的厚重、干涩、苍润通过运用这种墨法让笔墨语言愈显丰富;在表达情感上,通过流水、云雾、房屋、山路的点缀使作品呈现出有生命力、有生活气息的面貌,使人有“可居可游”的审美体验,从而与自然达到精神上的统一。

4 结语

写生是画家和大自然悉心沟通的重要途径。从大自然中发现美,可以激发画家的创作灵感,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且意境深遠。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自然的探索和山水画的写生,作品往往就会缺失艺术作品的“接地气”与生活气息,这终将阻碍山水画的发展。只有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通过写生融合自然带来的感受,不断在感悟自然中寻找自己的个性,才能实现画家的精神和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明).画禅室随笔[M].周远斌,点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2] 董其昌(明).画旨[M].毛建波,校注.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3] 俞剑华.中国山水画的南北宗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 刘怀勇.凹斋课稿[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5] 张志民,侯弟坤.山水画技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 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8] 何怀硕.给未来的艺术家[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张开将(1992—),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山水画艺术。

猜你喜欢
感受自然笔墨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